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篆書在書法五體中,是成文最早的書體。從李斯到李陽冰,再到鄧石如,篆書史上有幾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也留下了不少傳世的作品,如《嶧山碑》、《三墳記》、《千字文》等等,都被後世的篆書愛好者,視為瑰寶,認真研習。喜好篆書的朋友,大多看重其象形的趣味,優雅古樸的線條質感。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秦篆嶧山碑

同時變化不多的用筆特徵,也給篆書貼上了“易學易練”的標籤。筆者身邊就有不少的書友,一起學習鄧石如小篆《千字文》很長時間,也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隨著臨習的深入,大家越來越發現一個問題,篆書入門簡單,但要想寫得更上一層樓,寫出“精氣神”,就沒那麼輕鬆了,究竟是哪些方面有欠缺呢?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的名句,“篆尚婉而通”最為大家所熟知,言簡意賅地把篆書中鋒用筆的特點,所體現出的線條形態進行進行了說明。不過看得明白未必寫得出來,因為“婉”和“通”表達得太過凝練,作為尚處在學習階段的朋友來說,想要寫出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從練習量還是從對書法的理解上,都有不小的欠缺。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此外鄧石如的《千字文》是清篆,清篆對比秦篆,在用筆和結體的風格上,有了更多的變化。所以要想解決練習中的問題,我們還要了解一下,清篆的特點,先在理論上尋求依據,再來實踐,否則和下面這位書友一樣,用清篆的風格寫《嶧山碑》,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清代王澍在他的著作《論書剩語》中,提出了“篆法三要”的概念,他認為“餘常說篆法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對比“婉而通”,從兩個字到四個字,對清篆的用筆和結體的要點,給出了進一步的闡述和演繹。我們先結合鄧石如小篆《千字文》中的例字,以及書友的一些習作,來淺析一下,怎麼理解這“三要”。

篆書以清圓勁技為高。這裡的“圓”不是指要把篆書的線條寫得圓滾滾,就是好的,而是“圓”中帶“勁”,才能寫出線條的力度與節奏。具體說來,就是筆要壓實,把澀行的感覺寫出來;提按有致,不能每個筆畫都毫無變化,尤其是在圓轉處,寫出線條的“骨”。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原帖中的”千“字

我們拿兩個書友所寫的“千”字,和原帖的字對比一下。注意用紅圈標註的筆畫轉折處,原帖寫到這裡,通過提按和調鋒,寫出明顯的“骨點”,而書友在臨習的時候,這部分的處理,就只見“圓”,未見“勁”,三個“千”字,在同一處暴露出相同的問題。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書友臨寫的作業

那麼“瘦”呢?顯然說的不是把線條寫細。這裡的“瘦”是清瘦,劉熙載所言“篆之所尚,莫過於筋”,清瘦就是要寫出線條的筋力。怎樣寫出筋力?就是寫出輕重的變化,要在用筆的起行收三個環節上,體現出提按的變化。而不是從頭到尾一成不變,寫成一根棍;或者是輕重變化有誤,體現不出線條的彈性。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我們以《千字文》中“背邙面洛浮渭據涇”這句話裡幾個帶有同樣“水”旁部首的字舉例說明一下。“水”的主筆,也就是中間連續彎曲的弧畫,下圖是書友習作與原帖“涇”這個字的對比。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可看出,這位書友在起筆的時候沒有發力,頭部處理過於隨意;在行筆中開始發力,然後就沒有變化一路寫到收筆。而原帖中這個筆畫,頭部明顯看出起筆發力的特徵,進入到行筆稍微提起筆鋒,行筆到中段再稍用力按下,整個筆畫通過調整提按的力度,把線條寫出“重輕重”的變化,使得線條彈性十足。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從整張習作也可以看出,每個“水”旁的書寫,這位書友處理的方式幾乎都一樣,在對比原帖中這幾個帶水旁的字,不足之處便一目瞭然了。

參差

是指結體中的點畫挪讓。篆書的結體和我們平時熟悉的楷書,筆畫之間的挪讓更為明顯。在“策功茂實勒碑刻銘”這句話中,有兩個右邊帶“力”的字,篆書和楷書的結體安排有著明顯的差別。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歐體九成宮的”勒“字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顏體多寶塔的”功“字

楷書的“勒”和“功”是明顯的左右結構的字,篆書的“勒”,右邊的“力”明顯向左下穿插到“革”的右下角;而“功”的結體更具特色,左邊的“工”縮小,位置上移,右邊的“力”,佔據了整個字形的重心,整體呈現出誇張的左收又放的形態,極富動態。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但是挪讓中,必須要把握好比例的安排。我們常說“錯落有致”方顯美感,如果控制不好錯落的“度”,那“有致”就會變成“怪態”,就會呈現出不和諧的形態。下面這幅書友的習作,通過輔助線,可以明顯看出“勒”與“功”字右邊的“力”,和左半邊字形的比例位置,都出現了問題:上半部分與左邊靠得過緊,空間不足;下半部分沒有收住,導致整個字的重心不穩。尤其是“功”字,和原帖比較,以左邊“工”下面的橫畫為分界線,上半部分擠在一起,顯得非常侷促,下半部分寫得拖沓,佔比過大,組合在一起,看起來就很怪異了。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參差瘦圓”這四個字,在臨習中很容易鑽牛角尖。上面一些書友的習作中暴露的問題,其實是普遍現象。所以《論書剩語》中,王澍在提出“三要”後,還補充解釋了一句:“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

你寫的篆書為何缺乏精氣神?對照“篆法三要”才知道問題所在

表面上看,這個解釋有些自相矛盾,其實這恰恰體現了無論點畫線條,還是字形結構,都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很多書友從開始臨習《千字文》之後,都經歷了初期進步迅速,寫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出現習氣,然後長時間水平停滯不前的情況。其實臨摹的過程不夠精,“手熟”之後,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上,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專注,開始進入慣性。這點是要不得的,本文也希望通過“篆法三要”這話題,結合臨摹習作與原帖對比的分析,給書友們提個醒。“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心態,保持專注,才能夠善於發現解決問題,保持不斷進步的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