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的一點碎碎念

前言:今天是2020年2月21日星期五,我宅家已有二十餘日。這段時間以來,全社會最突出的主題便是“抗疫”。在這“抗疫”時期,我們經歷了從一開始的談“疫情”色變,驚慌不已,到後來的全民科學“抗疫”,堅定信心。我們會為某個重大突破而歡呼雀躍,但我們更多的是為那些不幸的罹難者而黯然神傷。我們的心裡都蒙著一層陰霾,我們都憋著一口氣,只有等到疫情完全解除的時候,心裡面才會放晴,才能緩舒那一口氣。

當對戴著口罩出門的忠告不屑一顧變為不戴口罩不出門;當起床的第一件事從賴床變為關注疫情;當老一輩人茶飯之餘的談話從家庭瑣事變為最新的疫情發展的時候,“抗疫”早已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地區的事情了,它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每一個人,都是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的參與者,是英勇無畏,或衝鋒在前,或堅守陣地的鬥士。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說的大概就是現如今戰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吧。但我不會,也不能過分地去偉大化,神化他們,他們也是無數平凡人中的一員,只是他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一些,重到我們可能承受不住。如果過分地偉大化,神化他們,你知道,神是沒有苦難的,可是奮鬥在一線的他們卻結結實實地承受著苦難。這種落差能帶來巨大的失落感,甚至可能導致遷怒於人,產生這種無理的質問:他為什麼就不能這樣?為什麼?事實上,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也不能這樣做。

我們能做什麼?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眾人抱薪者,眾人當以溫暖報之。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讓他們知道他們身後有人在時刻關注著他們,他們決不是孤軍奮戰。讓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儘管目前很艱難,但依然要盡力做到。能吃上一口熱飯,能免卻後顧之憂,能保證生命的安全;能得到尊重,得到認可,收到回應;能看到希望,能感受到溫暖。這裡我說的是回應而不是回報,在我看來,回報當屬於回應。這裡的回應更多的指能給他們微笑,給他們“謝謝”,給他們擁抱。這些都是有溫度的,相比有點冷冰冰的“回報”,能更加地給人鼓勵,給人溫暖。事實上,也一直有人這樣做著。有人奔赴前線,只為前線的醫務人員能吃上熱飯;有人成為了志願者,保障著醫務人員的交通出行,給他們以鼓勵;也有的人即使一貧如洗,也願意用最樸實的行動給他們回應。他們都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在特殊時期如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覺得也應如此。

生活中每個“為眾人者”至少都值得一個燦爛的微笑,都值得一句真誠的“謝謝”,都值得一個溫暖的擁抱。

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抗疫”戰爭或多或少暴露了或隱藏,或存在已久的問題。我們實不願看到在社會危難時期,有人弄虛作假,有人隱瞞謊報,有人監管不力,有人捏造是非等等現象。但事實上,我們卻也是見到了不少。當“遮羞布”被疫情扯下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勇氣去面對它?答案是肯定的。馬克思有言:“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直面問題,真刀真槍地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的勇氣所在。確實,國家也重拳出擊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是對社會最好負責。

“遮羞布”隨時可能被扯下,能做的只有紅著臉去解決暴露的問題。

最近每每看到報道上有某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不幸罹難的消息,心裡面總是扭作一團。生命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時,竟是如此的脆弱。雖知人總是要有離去的時候,但前一秒還與你相伴的人,下一秒竟悄然離去,這樣的事可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我們何以承受啊。於是便也更懂得了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意義。過去無可奈何,前路捉摸不定,唯有當下,是我們真正能抓住的東西。這個春節,我們都留在家裡,假期長了,卻不是用來虛度的,得用來好好陪在家人身邊。網上有很多人都會調侃,在家呆久了,媽媽對自己都變得不耐煩了。就讓她嘮叨吧,畢竟一年中能聽到她嘮叨的時間可還真是不多呢。父親總是一頭黑髮,別以為他還很年輕,他只是染髮而已,別等到看到那一頭令人心疼的銀絲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父親是真的老了。

我的碎碎念要結束了。我抬頭看著窗外,雖然還是有些陰暗,但就快放晴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