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一起晒晒鬍子吧

宅在家裡,鬍子越來越長,這麼大還沒蓄過鬍子,原來每天上班前都得刮鬍子,一天不刮,就覺的邋遢,不自然。最早關注鬍子,是有一次看曾國藩家書,裡面有一篇寫給他弟曾國荃的,專門提到怎樣蓄鬍子,修鬍子。後來看過曾國藩的像,和我想象中的儒帥的樣子差別大了。突然想,現在的人為什麼大多不蓄鬍子,一查還挺有意思的。鬍子競有多種意義!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曾國藩

百度【鬍鬚,俗稱鬍子,泛指生長於男性上唇、下巴、面頰、兩腮或脖子的毛髮。青春期後的男性一般都會長鬍子。鬍子比頭髮長得快,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如果要仔細區分,“胡”本來是指長在嘴邊的毛,而上唇的稱為“髭,下巴的叫“須”,兩鬢連至下巴的叫“落腮鬍”,兩頰上的叫“髯”,蜷曲的叫“虯髯”。生殖機能越旺盛、鬍鬚生長就越快。】。

據說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用磨光了的石頭刮鬍子了。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凱撒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柏拉圖

哲學的鬍子,古希臘、古羅馬個別的鬍鬚的都是那些超有個性的,不是詩人就是哲學家,或者是蠻夷和未開化的人。其他男性,亞厲山大帝要求不留鬍子,以防戰場上被對手抓住鬍子。還有就是古羅馬性取向特別了,呵呵⋯⋯

宗教的鬍子,因為最早耶穌是留鬍子的,所以耶穌的門徒也大多蓄鬚。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但公元816年,天主教廷開始規定所有神職人員必須定期刮鬍子以和普通人區別開來。1356年德意志施派爾市政廳甚至發佈命令:“除了老年人、窮人、可憐人以外,任何人不準留鬍子!”而東正教的神職人員卻堅持要和耶穌基督保持一致,堅決蓄鬚。在1551年的宗教《百條》規定:凡是拔掉鬍鬚者必遭到痛斥並被逐出教門。伊凡四世曾說過,俄羅斯男人若像西方男人那樣剃去自己的鬍鬚,那就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孽,是對上帝賜予的面容的歪曲。如果有誰膽敢隨便拔掉別人的鬍子,是要承受重金罰款的!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如此一來,鬍鬚成了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之間的重要分歧之一,但是最後彼得大帝遊歷西方之後,感覺還是下巴光光的看著比較順眼,於是他規定俄羅斯男人都要剪掉大鬍子,如果你非要留著,那就必須交30到100盧布不等的鬍鬚稅。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工業的鬍子,進入19世紀中期,歐洲鬍鬚又捲土重來,除了工業革命工人沒時間、衛生原因外,還有一種解釋:由於機器大生產大量燒煤,空氣汙染,男人們留鬍子是為了過濾空氣。哈哈⋯⋯

不過當時鬍子也不是想留什麼樣就留什麼樣的,因為不同形狀的鬍鬚代表不同的階級立場。

威權的鬍子,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是個鐵腕強人,他標誌性的海豹胡也成了威權的象徵。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於是很多支持威權統治的人都留起了這種海豹胡。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俾斯麥

晚清的北洋軍閥們學習德國的軍事,受到了西方海豹胡風潮的影響,這些熱衷於威權統治的軍事首腦也都清一色地留著這種鬍子。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張作霖

革命的鬍子,19世紀上半葉,德國舊政體的反抗者們留起了“民主主義者之胡”,而各諸侯國也開始明令禁止,文職人員包括大學教授都不得蓄鬍,否則必須辭職。而此時所謂“教授胡”則成了19世紀教授階層以及知識分子的典型標誌開始盛行,並最終戰勝了保守勢力。1830年革命之後,鬍鬚更是成了革命者的專屬形象,而1848年的大學生抗議運動的鬥士們也都將身體風格化,示威性地蓄著落腮鬍須。

1850年代,作為奧地利帝國專制象徵的亞歷山大巴赫男爵,曾經以政府訓令的形式要求奧地利的官員必須剃鬍子,或者至少要把下巴露出來。而他之所以下達這樣的命令,原因就是“大鬍子包含有太多的革命色彩”。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龍的鬍子,中國男人自古就有鬍子,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所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龍有鬍子,古代帝王大都有鬍子。如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稱他:“隆準而龍顏,美鬚髯"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漢高祖

胡人的鬍子

,古少數民族皆稱“胡”,少數民族的男性多蓄鬍須,後逐漸發展到面有旺盛鬚髮者皆稱鬍子,王國維也曾在其著作中說過,“中國人貌類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鬍子”。魏時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後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數民族。《漢書·西域傳》記載:“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鬚髯"。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中國的鬍子,中原的鬍子和胡人的鬍子是不一樣的。沈從文《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從古代雕塑和繪畫人物形象的實例出發,認為至少宋明之前的中國古人並不尊崇多鬍鬚的形象特徵。他提到漢魏隋唐時代的上層人士往往鬍鬚較少,而鬍鬚較多的往往是下層人士。他研究了遺留下來的兩漢魏晉玉雕、石刻、壁畫、漆畫、泥塑、小銅鑄像,唐代人物畫像,包括宋人臨摹的唐代名家的畫,發現其中貴族、官員、賢士等等地位較高的人物哪怕年齡很大了也往往鬍鬚不多,或是蓄三縷稀疏的長鬚,或是兩撇小鬍子,又或者完全不畫鬍鬚。而僕役、門衛、車伕、樂工等等地位較低的人物卻往往是郁郁青青的滿臉濃密大鬍子。漢樂府《陌上桑》中的羅敷自誇夫君“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其中“鬑鬑”即是“稀疏而長”的意思。鬍子和人種基因的關係,古中原人和從西而來的人種單一說還是雜交說,還真有待考證。現在的人,是否有"西北"的血統,只要看看鬍子,呵呵。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魏晉以來對鬍子有人是特別的愛,(此時觀音佛像也是有鬍子的,一直到宋代才是女像)。在古代有刑罰就稱為“髡耏之刑"。《晉書》稱張華多姿,制好帛繩纏須;又《南史》說崔文伸嘗獻齊高帝纏須繩一枚給;三國時,鬚髯最著名的鬍子,當然就是“美髯公”關羽。但另一方面,魏晉之際社會日趨病態,據說是因為五石散的功效,所以“何郎敷粉,荀令薰香”,審美觀已盡失漢朝崇尚勇猛壯碩的陽剛之美了!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關羽

有關鬍子史書上有些有趣的記載。《三國志·魏書》崔季珪"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世說新語·容止》中記述,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當之,乃自捉刀立床頭。

晉 張勃 《吳錄》:“ 桓 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捋陛下須,無所復恨。’ 權 馮幾前席, 桓 進前捋須曰:‘臣今日真可謂捋虎鬚也。’ 權 大笑。

李績遇暴疾,驗方雲鬚灰可以療之,太宗乃自剪須為其和藥。績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帝曰:"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見《舊唐書.李績傳》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染鬍子在唐宋時期尤為流行。唐詩人劉禹錫《與歌者米嘉榮》詩便稱:“近來時世輕先輩,好染髭鬚事後生”,《漢書·王莽傳》所謂:“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鬚髮,進所徵天下淑女……”,呵呵⋯⋯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唐太宗

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危氏得效方》:“染髭發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懸屋東,百日化泥,取塗鬚髮,永黑如漆。”這個應該也可以染髮,不知道有沒有人去開發一下。對於鬍鬚的顏色,古人以紫、黃為貴,即所謂“紫髯”、“黃鬚”。三國時吳大帝孫權就是紫髯,曹操很器重三兒子曹彰,就是因為曹彰的鬍子為黃色,認為“黃鬚兒,定大奇”。這種顏色真的少啊!

鬍子的美醜一般由嘴唇上的“髭”決定,東漢劉熙《釋名·釋形體》:“髭,姿也,為姿容之美也。”古人最喜歡留“八字鬍”,左右分兩撇,尾端或上翹或下垂。它是中國傳統且經典的鬍子樣式,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的八字鬍,便最有代表性。後來不常見,hou不住,只有向下的了。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宋太祖

周恩來也留過鬍子,當年大家都管他叫“胡公”,一提“胡公”就知道是周恩來。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民主人士中仍有不少人稱他“胡公”。魯迅先生獨創瞭如隸書的“一”字樣的鬍子,成了他的標牌形象,並專門寫了一篇《論鬍鬚》留下了他的無奈以及當年國人事事關心的“熱情”。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性別的鬍子,英國著名人類學家,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奈吉爾·巴伯爾開展的一項研究中,他將英國在1842年至1971年間的鬍子修剪時尚潮流與婚姻市場上的男女比例聯繫了起來。結果顯示,每當男性對女性的競爭比較激烈時,鬍子就會變得流行起來。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西方的“女權運動”中國落地生根,婦女的地位已經平等,但最近“矯枉過正”的中性化了,男人多了“娘娘腔”、“暖男”。雖然不再有古時候中國人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說法,但是蓄鬍子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體制內更是不見!公務員儀表儀容有這個要求嗎?!除了衛生,時間,hou不住,還有其他原因嗎?網上查查,看來規定曾經有的地方還是有的。留了鬍子,問題還是有的,疫情來了,口罩戴不了!

鬍子還是留?還是留?

或者,一起來曬曬鬍子吧!

宅家,一起曬曬鬍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