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麼困難?

朗朗乾坤心存善念


因為積習難改。



中國人普遍相信團團圓圓,所以,現在吃飯以圓桌為主。大家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如果分餐而食,就顯得生分了。西餐以條桌為主,每個人身前一塊方形的“領地”,把菜餚事先分好,才方便進食呢。看來,要做到徹底分餐,得先從餐桌改起。



漢唐時期,我國也是分餐的。那時,每人跟前放一張几案,各吃各的。除了桌子還沒發明出來的因素以外,還有物資匱乏的原因,也還有等級高低方面的考慮。比如,皇上和大臣的菜單,就必須不一樣。在漢代,就有皇上專門賜給臣子一塊肉,但故意不配給刀子和筷子的糟心事發生。



分餐制比合餐制衛生,這是顯而易見的事。長期以來形成的飲食文化的差異,是中國人接受分餐的最大障礙。其他的因素,像什麼增加幾套餐具,如何分食一條大鯉魚等等的細節,那都是後話了。


即便是改了餐桌,增加了盤碟碗筷,只要食客們心裡抗拒,那也是白忙活一場。改革餐飲習慣,可不是一件小事。我看,只能小步慢走,不能操之過急。


在單位和學校的飯堂,實際上已經是分餐制了。不妨,在家庭餐桌上或者某些宴會場合,先推廣公筷、公勺。這些小小的改變(實際上已經在做了),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俚言雜談


中餐分餐比較難,和中餐的飲食方式,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第一,洗碗的壓力大。

西方大多普及了洗碗機,他們沒有太多洗碗的壓力。但是中國洗碗機普及力度不大,大部分家庭還是靠手洗,這就增加了做家務人的工作量。

以一家三口,三個菜為例。

普通人家吃飯,三個飯碗,三個主菜盤,三雙筷子。 總共九樣餐具。

如果分餐,講究的人家,每一個人一個飯碗,三個小菜碗,一雙筷子,算下來,需要三個飯碗,九個菜碗,三雙筷子,總共15樣餐具。

不講究的人家,三個飯碗,三個主菜盤,三個小碟兒,三雙筷子,三個勺子(對於把菜兒盛到自己碟子裡),總共15樣餐具。

我們畢竟一日三餐,一天算下來要多洗很多餐具。

你們別說把所有菜都盛到自己碗裡,這對做飯的人是極其不尊重的,我們吃的不是大鍋煮。

第二,麻煩。

中餐很多人吃飯的習慣,一口菜一口飯。如果用公筷公勺,把菜夾到自己的碟子裡。也就意味著你在這頓飯裡,你會無數次的在公筷和自己的筷子之間轉換。手腳麻利的年輕人好辦。年長一點兒的和年幼一點兒的,就很麻煩。

第三,分餐並不能完全解決疾病的傳播,僅僅是個人衛生和個人習慣罷了。

都是一家人,不是說僅僅分餐就不會傳染其他的疾病。家中有病人,不用說,大家會主動分餐,也是應該的必須的。可很多疾病並不是靠胃腸道傳播的。

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到幽門螺桿菌,我想說的是,你分餐了,難道你不跟你老公親嘴嗎?你親嘴的時候,幽門螺桿菌該傳染還會傳染。最好的辦法,得了幽門螺桿菌,該治就治。不治問題也不大,中國70%的人都帶有幽門螺桿菌,而且目前只是理論上證實會增加胃癌的概率,但並沒有完全絕對的證據,得幽門螺桿菌就會得胃癌。

第四,中國的很多食物,不太適合分餐。

像火鍋。有人可能會提出來一人一個的小火鍋。我只能說一人一個的不叫火鍋,叫水煮菜[捂臉][捂臉][捂臉]。四川的牛油鍋,必須得用大鍋,如果用小鍋,又稠又濺油,根本沒法兒吃。還有北京的大銅鍋,必須要大鍋炭火,這樣火旺溫度高,涮下去的肉,短時間的就熟。如果換成小鍋,電磁爐,那火力太溫和了。

分餐制度其實更適合陌生人,例如學校的食堂,例如自助餐,這些都是分餐廳的很好的體現。但是中國式的聚餐,你想做分餐也有點兒難。試想一下一桌十個人,一盤兒菜就那一點兒,如果有服務員進行分餐,每個人就可能就一口。如果每一個菜都放上公勺公筷,桌面其實挺擁擠的,而且人多,很容易公勺公筷放錯地方。

對於家庭來說,分餐是個人習慣,不必強推。每家有每家的習慣就好了。雖說中國古代是分餐制,但那也是有錢人家的講究,普通人家吃飯,餐具都沒有那麼多,哪敢分餐。


唯家至珍


在我國分餐制,難,有四個難點。

首先,我國餐飲豐富,一般家庭也能做到四菜一湯。想想,一家四口如果分餐,加上飯碗,每個人有6個碗,桌子上得擺24個碗。有人說,用快餐盤啊,用餐盤也不現實,中國菜講究“趁熱吃”,等分完,人累不說,菜變得不冷不熱,口感差遠了。不象西餐,簡單,涼菜居多,好分盤。

其次,中餐的肉菜是含骨,帶皮,帶翅,帶爪,帶頭,帶尾,帶刺,帶內贓的,家裡來客人,每人得問清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什麼忌口?麻煩不?怎麼分?我們的排骨是真帶骨,不象西餐,牛排豬排只見肉不見排,做得大小厚薄可以一樣。

第三,我國的傳統是把少孩寵上天,對自己苛刻。分餐時,把好吃的,特別是帶肉的,多多分給孩子,可是孩子吃不完,剩下的怎麼辦?倒掉可惜,自己再吃掉,分餐還有意義?

第四,咱們的傳統,許多辦公室談不下的事情,酒餐上可談下來,辦公室籤不下的合同,灑餐上可簽下來。請客吃飯,逢吃必酒,逢酒必罪,有誰見過每人一盤菜,自己吃自己的,然後一起喝酒的?那什麼滋味?

分餐制,雖然是未來的趨勢,但任重而道遠,還得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思想轉變。


亖亖亖1234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分餐制是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分餐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

西方發達國家多用分餐制,而我國主要還是合餐制!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飲食方式是合餐制,親戚朋友圍坐一桌,共同品嚐美味佳餚,這種飲食方式既方便親人之間的交流,在用餐時又可以一起享用多種美食,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挑選菜餚享用,是一種富含智慧的飲食方式。

但是從健康德角度,還是有必要推行分餐制的!比如這次疫情,分餐制會減少很多傳染的!





紅場上的揹包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指出一點:中國在至少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都是分餐制。至於合食制,是很晚才出現的。

那麼,什麼是分餐制,什麼是合食制?這裡簡單解釋一下。

分餐制:就是吃飯時餐具分開,每人單獨一份食物,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有點像自助餐)

合食制:就是今天常見的,大家共用一張桌(一般是圓桌),坐在一起,桌上的食物大家一起吃。

至少在先秦兩漢時期,中國人進食皆跪坐或席地而坐,各入席前各置几案,案上擺放食品,分別據案而食,食物是互不混雜的。

大家如果經常看電視劇就會發現,這一時期,皇帝設宴款待群臣,都是分餐制。

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體現得就很明顯。群臣排成兩邊,一人一桌,一人一套餐具。有專門的人倒酒,也有專門的人上菜。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古人講究禮儀,天子有天子用的餐具,諸侯王,士大夫所用的餐具也各不相同,必須分開,以顯示尊卑有別。

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種列鼎制度,就是體現。

又比如,喝酒的器具,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至少可以分為:爵、角、觚(gū)、觶(zhì)、斝(jiǎ)、尊、壺、卣(yǒu)、方彝(yí)、枓(dōu)、勺、禁。等等等等。

規定得如此精細,不採用分餐制,早就亂了。

分餐制在六朝直至隋唐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隨後合食制慢慢取代了分餐制

合食制是怎麼興起的?

其一:少數民族的影響

少數民族不斷進入中原,帶來了他們的坐臥用具和飲食習俗,從而極大地衝擊了漢族的分食制。

從前,中國是沒有凳子的,古人口中的"坐",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眼中的"跪"。試問,

如果採取“合食制”,一群人跪坐一團,成何體統。

後來少數民族帶來了他們的胡床。胡床是一種坐具,類似於今天的摺疊椅。六朝時期,胡床已逐步普及。由於坐胡床兩腳垂地,這種坐姿比跪坐舒服,因此更加舒適的圍桌而坐的合食制越來越普及,並逐漸取代分食制。

其二,建築技術的進步

建築技術的進步,使室內空間比兩漢時期寬大宏敞。更加寬敞的家,也就需要更大更高的傢俱。

圓桌高凳,應運而生。同時家裡請客,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大家圍著大桌子一起坐,也更加方便。

其三:禮法的鬆弛

到了兩宋時期,科舉制度興起,門閥貴族沒落。人們不再有那麼多的尊卑貴賤之分。人們的生活更加世俗化。

在用餐方面,皇帝用的杯子酒器,除了精美華麗一些,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和分類。

不用分的這麼細,那麼吃飯時,餐具就可以共用了,不必採取麻煩的“分餐制”了。

所以說,分餐制是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合食制,則是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的體現。

現在大家吃西餐,通常就是分餐。因為西方的貴族文化到今天仍然比較濃厚,尤其是英國人,重視禮儀,講究紳士文化。

其實這一套在中國古代就非常盛行,是咱們玩剩下的。

當然,不是說貴族文化不好,那是種精緻並且衛生的生活方式,咱們並不反對。

所以我認為,分餐制和合食制,只不過是大家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人貴族觀念不濃重,因此合食制比較多。但並不影響喜歡分餐制的人,繼續採用分餐。

大家都是自由的,合食的人不強迫分餐的人,分餐的人也不必強迫喜歡合食的人。互相尊重,自由選擇就好。


造作的楚狂人


看到大家煞有其事的討論分餐制和合餐制的利弊,就像討論雞和鴨的區別似的,實在無法忍受。

事實上,並不存在合餐制,包括合餐制這個名詞也是近幾十年自創的,沒有任何歷史依據。也就是說,中國人有史以來至今一直都是分餐制。

之所以人們以為自己不是分餐制,是因為自解放以來人們一直錯誤的執行了分餐制,並且將錯就錯延續至今。

先看下所謂的分餐制和合餐制的流程:

分餐制;

1,食物上桌,用餐者座位上有對應的獨立餐具。

2,用餐時,用餐者或由他人協助使用公共餐具將食物放入用餐者的獨立餐具內。

3,用餐者使用獨立餐具進餐。

合餐制。

1,食物上桌,用餐者座位上有對應的獨立餐具。

2,用餐時,用餐者或協助取食者直接使用自己所屬的獨立餐具將食物放入用餐者的獨立餐具內。

3,用餐者使用獨立餐具進餐。

看明白了嗎?所謂的分餐制和合餐制的唯一區別就在第二個步驟上,並且“合餐制”者執行了錯誤的動作:直接拿自己的筷子伸到共享食物裡取食,然後塞入嘴裡。筷子從嘴裡出來後已經浸沒了口水,然後再次取餐又執行相同的步驟,二三下共享食物裡就集合了所有用餐者的口水。

這毋庸置疑是不衛生的用餐方式,試想下,我們如此聰明又講衛生的祖先(早在夏商時期就有廁所和浴池)怎麼可能給子孫留下這套既不衛生又容易傳播瘟疫的用餐方式?

不承認用餐方式錯誤還要給錯誤方式起名叫合餐制?

至於為什麼人們會將錯就錯沿用至今,我不想說全世界範圍內,不同階層的人用餐方式一直都不一樣,雖然事實如此。

直到解放前,地主階級用餐方式還一直是分餐制,而貧下中農當然只能是“合餐制”了,飯都幾乎吃不上還談什麼衛生。建國後我們又有一段時間吃不上飯的時期。

有條件的老外當然是分餐制,沒條件的那裡還能講究什麼制來著,根本買不起刀叉好嗎?直接拿手抓的。

所以說,衣食足才能談禮儀,用餐方式本來就是禮儀的一部分。

現在我們自己家裡怎麼用餐,也沒人在意。外出用餐,稍微高檔的飯店,必定是有專門的服務員單獨伺候一桌,你以為只是端茶送水的功能嗎?不是,他們的主要職責與古代兒媳婦的作用是一樣的,就是分菜。

不過我看許多人還是把服務員給趕走,自顧自地一哄而上進行唾液交換。


FavorIPA


最近的疫情讓大家的神經緊繃,進而注意到很多衛生習慣問題,說到飲食習慣,不得不說分餐制,首先我們要搞清一個概念,分餐制分的是什麼?一般來說我們指的是歐洲的分餐制,我在歐洲呆過,他們一般分為三部分:

(1)每個人獨立的餐盤;包括盤子、碗;

(2)每個人獨立的餐具:包括刀、叉等

(3)每個人獨立的食物:自己的飯菜都在自己這邊,不和別人分享

即使有公共的飯菜,他們也是拿公筷、公勺等夾到自己盤子裡,每個人絕不越界。


這和西方的文化有關係,因為西方一直講究的是”獨立、自主、平等“的觀念,在飲食上反應出來就是獨立;而中國為什麼一直是合餐制呢?分餐就那麼難嗎?這要從以下3點說起:

1、中國人認為:吃飯的氣氛,勝於吃飯本身

中國人的餐桌是講究禮儀的,與其說是吃飯,不如說是體驗氣氛,各種餐桌禮儀、喝酒划拳的習慣,談天說地、情感交流、談判辦事,層出不窮。所以在這種氣氛下,大家坐在一起和和氣氣是最好的,如果大家都分開吃,各吃各的,那就太沒有氣氛了。


2、中國人吃飯都是圍坐在一起,講究團圓和分享

中國人吃飯都是圍坐在一起,講究團圓合分享,關係親密者甚至以互相夾菜以表感情深厚,一大盤事物在一起,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你一筷我一筷,吃得不亦樂乎,而且互相評論以下飯菜的好壞,交流廚藝也是一種樂趣。

如果各吃各的,那就沒必要圍坐,也體會不到分享的快樂了。


3、中國的美食適於合餐,而不是分餐

如果一鍋熱騰騰的火鍋擺在你面前,你說大家分開吃吧,那有多掃興啊。再如一盤紅火火的紅燒肉,令人垂涎三尺的回鍋肉,又怎麼能分餐呢。中國的美食天生就適合分餐。這一點不同於西餐,西餐都是以個人的單位去烹飪的,比如一個三明治、一塊牛排、一個漢堡,人手一個,分餐最合適。


當然,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們中國人也慢慢意識到分餐的確衛生,但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分餐制,所以最好的做法應該是:

1、增加公筷/公勺的數量,要夾菜,必須用公筷/公勺。大家只在自己盤子裡吃東西。

2、不互相夾菜,不要對著這飯菜說話,減少唾沫星子。

3、吃飯圍坐的距離稍微遠一點。


總之,吃飯是一種享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即可。。


美映生活


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么難?這是局域人的一種文化,一種行為習慣,有著幽久的歷史原因和傳承。

一天,一個武士去投奔孟嘗君,孟嘗君設宴席款待並親自做陪。在一旁佈菜的下人擋住了燭光,剛好把孟嘗君擋在黑影裡,那個武士誤會了,以為自己的飯菜次與孟嘗君,心起不悅,意為孟嘗君瞧不起自己,便起身走人。聰明的孟嘗君把自己的飯菜端到武士跟前,武士羞愧得無地自容,當場拔劍自吻。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流行分餐制。一人,一席,一桌並分主,客,陪,位次。這是上層社會的標準,身份的向徵。那時的平民衣食困難,只能一人一碗的就餐。

從隋唐開始,百姓的生活開始富足,政府為了倡導節約,阻止百姓分餐,提倡共餐。但是朝堂還是分餐,以示等級。再說分餐,平民百姓也沒有分餐的實力,這是現實。再有我國的民族融合過程中,馬上民族都是共餐。所以我國的進餐方式,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現在的共餐制。

共餐有共餐的好處:首先二隻餐節約,這是不可否定的,不用大的用餐空間,不用過多的桌子,不周過多的碗筷,盤碟,不用過多的酒具,不用過多的食材。有非常好的適口性,誰想吃什麼誰就吃什麼,減少剩食的浪費。這是現實能看見的實惠。一家圍一桌其樂榮榮,增進家人感情。朋友圍坐一桌,推懷換盞,增進距離。

現在人們衛生意識不強,沒有想共餐的壞處,沒有想過分餐的好處。

再說分餐制,自然區分等級,不能節約,不能吃飽,只能防止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不能親近交流感情。

古代的分餐制啃定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要。新的分餐方式又沒有出現,再加上現在政府倡導光盤行動,當然分餐制很難實現。


懸崖三千米


其實在中國古代是有分餐制的,在現在的很多影視劇裡面還能看到,在宋朝之前,吃飯是每個人一張小桌子,上面擺幾個菜,然後人跪坐在桌子後面進餐。大戶人家或者朝廷宴請,每張桌子後面還配有專人伺候。

到了宋朝的時候,雖然宋朝軍事羸弱,但是中國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帶來的結果是,第一物資相比前幾個朝代更加豐富多樣。還有就是出現了一起吃飯的桌子。


今天為什麼很多人不進行分餐制而選擇合餐制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物資豐富多樣,菜品數量增多,分餐制的一張小桌子根本放不下那麼多菜。

第二、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中國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烹飪手法,同時也擁有著全世界最悠長的飲食文化。菜品越多越豐盛,更能體現主人的面子,更能體現對客人的盛情。即使在家吃飯,我們也想多弄幾個菜。

第三、“合”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喜歡講“合”,不喜歡講“分”。合代表著團圓,和氣,融洽,和諧。我們不是經常聽到“共飲一杯酒,同唱一首歌”的說法嘛。中國講究熱鬧,辦酒席那麼多人,你搞分餐制也不合適吧。


飯叔廚房


分餐制其實一點都不困難,而且四十年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就是分餐制,端一個碗,不管稀稠,上面放一撮蔥花,韭菜什麼的。蹲在朝陽的牆根就是一餐。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我們的餐桌也越來越豐富了。分享成了我們炫耀餐食的主題,邀請別人和被邀請品嚐某種美味佳餚亦是平常的事情。國人的家庭感情敏感,分餐建議往往被理解為嫌棄,容易造成矛盾和家庭成員間的對立。

國內的大型聚餐類型有喜宴,喪宴以及飯店的慶祝宴席。這種飲食聚會由於菜式眾多,有時候多達二十幾個(本人家鄉喜宴菜式二十一款)。這種情況下分餐,人力資源和餐具數量就成為了難題,即使解決了這些問題,主辦者所追求的盛大和排場就了無蹤影了。

餐桌交叉感染疾B主要有呼吸道疾B,腸胃道疾B,甲乙肝四種。數量挺多,有些還是終生不能治癒的。所以分餐制是有必要普及開來的,由於國人意識不高和國家宣傳力度不強,很多人對於分餐制十分陌生。本人建議從城市小家庭起步(三口之家)在社區推廣。做好普及示範榜樣,從而影響並改變我國的飲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