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地形圖

隨著大政奉還的施行及王政復古號令的發佈,260年間一直以絕對的權力支配著日本的德川幕府,在一瞬間瓦解了。而後出現的是以天皇為中心、全新的政治體制。日本能夠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政體變更,可說是奇蹟。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幕末英雄努力的成果。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地表起伏程度圖

當時歐美列強覬覦日本國內分裂,試圖將日本納為殖民地。將日本從上述危機中拯救出來的是坂本龍馬的奔走、西鄉隆盛的豪膽及勝海舟的氣量等幕末英雄的事蹟。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幕府地圖

歷史是以人為中心的故事。幕末英雄擔任主角的故事,是日本人心中的驕傲,以及最棒的舞臺劇。幕末英雄的事蹟緊緊抓住日本人的心。幕末英雄演出的舞臺上,是由一個下層結構所支撐的。若缺少這個下層結構,英雄們便無法演出華麗的戲劇。不過,人們很難清楚看見這個下層結構,即使看見了也會忽視其重要性。

那麼,在此前後,日本人是如何構建自我認同意識的呢?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大久保利通(左)與西鄉隆盛(右)的百年宿怨情仇,至今後人們能未能消解。

共享物資的日本人:江戶是日本列島物質交換的熔爐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

江戶時代是1600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取得關鍵性勝利,從1603年出任“徵夷大將軍”,以江戶城為據點開設江戶幕府開始,使江戶成為當時日本實質的政治中心。直到1867年由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權利交還給明治天皇為止,大約統治了260多年。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江戶

18世紀的江戶就有將近100萬人口,是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到了19世紀,維持江戶這座世界上最大的100萬人都市,必須倚賴相當可觀的物資。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示意圖

全國各地的米、海鮮、木材、特產品和工藝品每天毫不間斷地運往江戶。住在江戶的大名,從自身的領地中取得特產品,並將特產品在此兌現。各地的商人為了滿足江戶的口腹之慾、能量及好奇心,會將各種事物送進江戶。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南部主要河流

江戶不僅僅只是接收而已,從江戶往各地啟航的船隻上載滿了和服、裝飾品、浮世繪、瓦片及工藝品。全國各地的物資都集中到江戶,在江戶進行加工,然後輸往全國各地。江戶可說是日本列島物質交換的熔爐。在江戶時代的260年間,日本列島上的人們就這樣共享著同樣的物資。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水系

土地被截斷的日本列島,物資即情報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河流

對四面環海的島國而言,海是人與人之間隔閡的障壁,但也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一條通路。日本列島是由三千七百以上的大小諸島所結構而成,透過海洋的存在,不僅把這些島嶼聯結在一起,也促使與亞洲大陸、東南亞諸島等周邊地區之間人流與物流的發展。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東亞大陸文明輻射

日本兩千年曆史,透過海洋的機制,在攝取海外先進文明的同時,外力也可能藉由海洋的通路侵犯列島。在“海內 海外”的相對認知下,“國家”意識和認同意識逐漸產生。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海

而且日本還是一座南北狹長的島國。就算從北海道到九州,也有兩千公里長。不只是狹長而已,列島中央還縱貫了中央山脈。山脈中無數的河川流向太平洋和日本海。日本各地也被海峽和山巒河川所截斷。人們在被截斷的土地上耕作,能夠長期保存且易於計算的稻米既是貨幣,也是財富。不過,在日本列島上種植稻米卻相當困難。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東京灣

畢竟稻米能夠耕作的期間只有四月到九月,人們必須在這短短的半年內獲得一年的財富。即使在稻米能夠耕作的季節裡,持續日照造成的乾旱、大雨造成的洪水侵襲,也會影響種植的情況。人們必須合力挖出水道來引水,並打造堤防來保護村莊免於水患。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

為了因應春天的農作,人們在冬天裡必須準備許多事情:製作並改良農具、編織草鞋和斗笠,及準備芽苗。開始從事稻作後,人們便無法離開自己的土地。持續的日照、洪水的侵襲、遭大雪掩埋、地震震垮房屋,無論什麼狀況都必須死守在土地上。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示意圖

近代化以前,日本人便在日本列島這塊被截斷的土地上,堅持地耕作稻米,死守著土地。不過,即使人們住在被截斷的土地上,卻仍然共享著“物資”。船的存在,便是實現這種狀況的關鍵。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朱印船

北至北海道,南至九州,日本列島上形成了船的交流網。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主要海軍造船廠

日本人所共享的“物資”,就是情報。“物資”可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這個“物資”上保有了各地的歷史與文化。當人們獲得從船運來的外國物資,便能感受到未曾謀面、製作物品的人的智慧與文化。而後,送出物資的江戶也會成為情報的中心。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交通

雖然生活的土地被截斷,日本人卻一直共享著物資和情報。所謂他人,指的是沒有共享情報的人。而夥伴則可說是共享情報的人。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近代水上交通路線

自我認同不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其實指的就是對於共享情報的夥伴所抱有的“歸屬感”。在沒有廣播和電視的江戶時代,被拆散的日本人,藉由共享物資而逐漸醞釀出屬於日本的歸屬感。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日本地圖

大政奉還: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黑船事件

1853年,美國培裡淮將率領黑船現身於浦賀海灣上,動盪的時代拉開了序幕。歐美列強將非洲、中東、亞洲及太平洋諸島嶼逐一納為殖民地,逐漸佈下了對付日本的包圍網。歐美列強針對殖民地的支配,慣用的手法是“分割統治”。藉由這種方式,可以撕裂土地上人們對於自身的認同感。對支配者而言,這是最沒有風險和最有效率的方式。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示意圖

歐美列強也用同樣的方式來對付日本。英國支援薩摩藩和長州藩的倒幕運動;法國則支持幕府以武力對抗。日本半隻腳已踩在內戰的邊緣線上,一旦戰爭爆發,日本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分裂之中。但在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的前一刻,發生了一件出乎歐美列強意料之外的事件。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示意圖

當時坂本龍馬正在到處推銷他的憲政改革方案,也就是“大政奉還”的計劃。當時坂本龍馬同時向倒幕的長州、薩摩藩以及佐幕的土佐藩推銷他的想法。坂本龍馬找上了土佐藩的後藤象二郎密商,提出了著名的“船中八策”。而船中八策的內容分別為:

“天下政權還於朝廷,政令應當出於朝廷。

設上下議政局,置議員以參萬機,展公議以決萬機。

公卿諸侯,以致天下人才,舉其有能,並且賜官晉爵,以為顧問,另削有名無實之官。

廣棌公議以交外國,檢討規約以定其當。

複核古有之律令,撰定完善之法典。

擴張海軍。

置親兵以衛帝都。

金銀貨物等市易之事,應參照外國,定其宜當之法。”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徵韓論

這八點中最重要的主軸便是政權應該回歸天皇。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從京都前往東京的明治天皇(1868年底)

幕末時期在以長州、薩摩藩為中心的武力倒幕運動氛圍下,江戶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接受土佐藩的建議,在1867年10月14日向天皇提出將政權交還給朝廷的“大政奉還”,隔天朝廷發佈的“王政復古大號令”。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德川慶喜

在朝廷接受後,以薩摩、長州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主的倒幕派,與朝廷激進派公卿巖倉具視聯合,在剛滿14歲的明治天皇親臨下,於12月9日推動“王政復古”的政變,廢除了幕府將軍,以及自9世紀以來即設置的攝政、關白職位,強調基於第一代神武天皇創業之始的精神,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西鄉隆盛

當天夜晚並召開小御所會議,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也就是德川必須放棄他本來所有的一切財產與政治地位。因此造成舊幕府軍與新政府軍直接軍事對決的戰爭,開啟明治維新的契機。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東京灣

存在2個世紀以上,擁有絕對權力的德川幕府便在這一瞬間瓦解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在同一瞬間出現。這是史無前例大規模的無血革命。但是當權力結構如此激烈地發生轉變時,最後還是免不了戰爭。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武士

新體制構築於舊有權力徹底的崩潰上。特別是將戰鬥視為職業的武士,大多數喪失了他們的特權,包括俸祿,而且發現自己被那些蔑視自己最珍貴信念的人所統治。可說是不戰難消心頭之恨。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徵韓論之圖》,主張徵韓並失勢的西鄉(中,脫帽憤目),與反對派大久保(西鄉右後,戴帽蓄鬚)徹底決裂

毫不奇怪,考慮到他們尚武的傳統,許多武士以武力抗爭。1868年,渴求敵人鮮血的武士向江戶前進。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江戶地圖

江戶不流血開城:勝海舟與西鄉隆盛的會談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鳥羽伏見之戰中,目睹幕府軍潰敗、倉皇逃走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中)。

最終德川慶喜無法同意這樣的條件,兩軍便爆發了“鳥羽伏見之戰”。戰後長州、薩摩軍改組為維新政府軍,在嘉彰親王的統帥下從京都往江戶討伐德川幕府,德川慶喜成為“朝敵”。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1868年10月,政府軍與幕府軍在會津發生慘烈的決戰。圖為《官軍勝利會津落城》。

嗜血的官軍向江戶進逼,江戶即將要成為戰場。江戶不僅住著一百萬居民,也是日本物資、情報交流的中心。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地圖

後來在天璋院篤姬、前天皇之女靜寬院宮的穿針引線下,新政府的要人西鄉隆盛與幕府重臣勝海舟在高輪的薩摩宅邸展開會商,達成“江戶不流血開城”的決議,明治維新自此才終於成功。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

如果爆發戰爭,江戶就會消失於戰火中。

就算德川幕府消失了,江戶依然是日本列島情報交流的中心。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勝海舟

如果江戶消失,這個情報交流中心也會隨著消失。若因情報交流中心消失造成情報網崩潰的話,人們就會陷入不安、猜忌與懷疑之中。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

日本列島內不但會產生嫌隙,歐美列強也會趁虛而入,逐步將日本導向更大的分裂。幸而勝海舟和西鄉隆盛都同意結束戰爭,讓江戶免於受到戰火破壞的命運。兩者都有著“江戶的消失便是日本的分裂”這樣的預感。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地圖

“船”培育出日本人的自我認同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關東平原地形圖

19世紀後半葉,被歐美列強包圍的日本,正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之秋。此時德川幕府祭出“大政奉還”,防止日本的分裂。“勝海舟.西鄉隆盛會談”則抑制了武士衝動的血脈,守住了江戶這個情報交流的中心。日本避免了分裂,情報交流中心的江戶也順利保存下來。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江戶

“大政奉還”和“勝海舟.西鄉隆盛會談”這兩件阻止日本國內分裂的大事,在歷史上的價值至今仍未被遺忘。不過在支撐著歷史舞臺這兩件大事之下,醞釀出日本人認同感的下層結構卻遭到忽略。

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建構:從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談起

示意圖

正是因為有日本人的自我認同意識,“大政奉還”和“勝海舟.西鄉隆盛會談”才會成功。建構出日本人自我認同意識的下層構造,就是運送物資和情報的“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