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春耕春管技術

農諺說,“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當前,“雨水”已過,全國春耕備耕和春季田管進入了關鍵時期。各地要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堅持“因地因苗、分類管理,肥水運籌、促控結合”的技術路線抓春季田管,堅持“精細整地、提高質量,適期播種、適墒保苗”的技術路線抓春耕春播,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應對,分類施策、及時補救”的技術路線抓防災減災,堅持“監測預警、早防早控,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的技術路線抓病蟲防控,著力搭好豐產架子、夯實豐收基礎。現制定技術意見如下。

一、華南地區

目前,正值早稻育秧和春玉米播種的關鍵時期,冬種馬鈴薯陸續收穫上市,春耕春管春收全面展開。

一是適時早播育壯秧。當日均溫穩定通過12℃時,避開陰雨天氣,搶晴播種,為水稻生產爭取主動。選用高產、優質、多抗和生育期適宜的品種,秧田選擇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含沙量不高、方便管理的地塊,畝用種量雜交稻1.25-1.5公斤、常規稻2.25-2.5公斤。按照“冷頭浸種、冷中催芽、冷尾暖頭播種”的原則,及時浸種、催芽、播種。採用集中育秧、工廠化育秧等方式和編織布隔層育秧、大孔塑盤育秧等技術,配合用藥,勻播稀播,培育帶櫱壯秧。一般秧齡20-25天、葉齡3.5-4.5葉時移栽,畝基本苗雜交稻1.8-2.2萬蔸、每蔸2苗,常規稻2.0-2.3萬蔸、每蔸3苗。

二是合理密植搶進度。根據春玉米品種類型確定合理密度,一般緊湊或半緊湊型品種畝保苗3600-4000株、平展型品種3200-3500株、青貯玉米4000-4500株,採用單行單株或雙行單株方式播種,加快播種進度。

三是強化田管促苗壯。對早稻,一般畝基施農家肥750-1000公斤、尿素7-10公斤、鈣鎂磷肥35-45公斤、氯化鉀7-10公斤,分櫱期畝施尿素6-8公斤、氯化鉀4-5公斤;乾溼交替、溼潤或薄水分櫱,夠苗時曬田控苗,多次輕曬。對春玉米,5-6葉期畝施複合肥15公斤和尿素5公斤,兌水淋施根部,促苗早生快發;地膜玉米1-2葉期破膜露苗,露地玉米4-5葉期定苗,拔除弱苗、劣苗和雜苗。

四是防災減災降損失。對早稻,防禦“倒春寒”,播種後用農膜覆蓋防寒保暖。對玉米,防止苗期積水,抽雄前後如遇乾旱及時補灌造墒。對馬鈴薯,遇低溫冷害,可採取覆蓋防寒、排水防寒、施肥抗凍、藥物防凍等措施;如遇連陰雨要及時排水,避免浸泡,影響產量和品質。

五是防控病蟲保豐收。對早稻,移栽前3-5天打好送嫁藥,預防螟蟲、稻瘟病、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蟲害;移栽後5-7天,結合施肥化學除草。對玉米,重點抓好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防治。對馬鈴薯,重點防治晚疫病,選擇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六是適期收穫增效益。目前,馬鈴薯收購價較高,對已成熟的馬鈴薯要及時搶收上市,增加效益。對晚疫病或窄緣施夜蛾發生較嚴重的田塊,適當提前收穫,減少損失。2月底至3月成熟的馬鈴薯,加快收穫,確保春耕順利開展。

二、西南地區

小麥處於孕穗抽穗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一是肥水運籌促灌漿。有灌溉條件的小麥田及時補水,畝追尿素8-12公斤,或畝用3-5公斤尿素根外噴施;無灌溉條件的田塊,抓住降雨時機追肥,或畝用3-5公斤尿素(磷酸二氫鉀)根外噴施。

二是防災減災促恢復。在寒流或低溫冷害來臨前及時灌水或噴施防凍劑,減輕低溫危害。凍(冷)害發生後,及時追施速效氮肥或葉面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混合液等葉面肥,促進植株恢復生長。

三是強化預警防病蟲。近期氣溫回升快,要加強預警監測,做好統防統治。重點抓好小麥條鏽病和蚜蟲的防控,科學用藥、及時打藥,提高防效。

三、長江中下游地區

小麥起身拔節,早稻準備育秧,春耕春播即將展開。

一是強化田間管理。根據“旺苗適當推遲、弱苗適當提前”的原則,分類施好小麥拔節肥。對壯苗,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第二節間伸長1-50px、葉齡餘數2.5左右時,畝施尿素5-8公斤和高效複合肥15公斤左右。對旺苗,如果葉色偏深田塊,待葉色褪淡後畝施尿素5公斤、高效複合肥10公斤左右。對弱苗,適當早追肥,一般畝施尿素8-10公斤和高效複合肥15-20公斤。在劍葉抽出時施好孕穗肥,促進大穗多粒。

二是做好早稻育秧。選擇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的早稻品種,提前備足秧盤、營養土(基質)、無紡布、播種機械等產品和裝備。堅持控種、控水、化控的“三控”原則和“浸種消毒、精做秧板、精準肥水、適時揭膜”的技術路線,因地制宜選擇溼潤育秧、旱育秧、場地育秧、工廠化育秧等育秧方式和配套技術,根據當地最佳抽穗期確定適宜播種期,分期分批播種,提高秧苗素質,確保適期移栽。

三是強化防災減災。對漬害,抓緊清溝理墒,做到畦溝、腰溝和邊溝三溝配套,及時排水降漬。對“倒春寒”,在寒流或低溫冷害來臨前及時灌水,減輕低溫危害;凍(冷)害發生後,及時追施速效氮肥,或葉面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混合液、葉面肥,促進恢復生長。

四是強化綠色防控。立足“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重點加強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赤黴病等病蟲害防控。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農藥,選用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促進農藥減量增效。充分發揮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導作用,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根據雜草種類和草相特點,及時化學除草,控制雜草危害。

四、黃淮海地區

小麥從南到北陸續開始返青,春播作物開始整地備播。

一是分類管理促轉化。對壯苗,肥水適當後移,拔節期施肥澆水,保壯苗穩長。旱地麥田在土壤返漿時借墒或借雨追肥。以穩為主,起身期噴施化控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控制植株旺長,防止後期倒伏,拔節中後期可酌情結合灌水追肥。對弱苗,以促為主、兩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5釐米地溫穩定在5℃左右時追肥澆水,畝施尿素5-8公斤和適量的磷酸二銨,第二次在拔節期畝施尿素5公斤,提高成穗率,促進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對旺苗,以控為主,早春鎮壓蹲苗,避免分櫱過多、群體過大;起身期噴施生長抑制劑,控制基部節間伸長,防止倒伏。

二是防災減災促恢復。對“倒春寒”,參考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防控和災後補救。對乾旱,根據水源條件抓好補灌補墒,抗旱保苗。

三是監測預警防病蟲。監測預警病蟲草害,備好藥劑藥械,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搞好專業化統防統治。抓住3月上中旬適期防治,搞好早春化學除草。

四是春耕備耕提質量。加強種、肥、藥市場監測,確保花生、棉花等春播作物農資供應。充分發揮農機的主力軍作用,做好人員培訓、機具準備和檢修、維修配件供應等,組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及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代管服務,著力提高春耕生產質量。

五、西北地區

小麥從南到北陸續返青,玉米春播即將展開。

一是因地因苗抓田管。對旱地小麥,以耙耱鎮壓、提墒保墒、促弱轉壯為重點,頂凌耙耱、追肥,蓄墒保水,促弱轉壯;底肥不足、苗黃苗弱的麥田結合頂凌耙耱或小雨後趁墒追肥,畝施4-8公斤尿素,促轉化升級;冬前群體過大、土壤肥力較高的麥田,返青期不追肥,起身拔節期趁雨酌情追肥。對水地小麥,參考黃淮海一二三類苗和旺苗進行管理。

二是防凍抗旱保群體。對“倒春寒”,參考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防控和補救。對乾旱,廣泛開闢水源,及時澆水,提倡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配合鎮壓劃鋤,減輕乾旱影響。

三是防控病蟲早除草。重點加強小麥條鏽病、莖基腐、白粉病、紅蜘蛛等病蟲害防控,爭取早發現、早防治,提高防效。在日均溫穩定通過8℃以後,選擇晴好天氣,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選擇對路除草劑化除作業;嚴格按照使用濃度、適宜時期和技術操作規程操作,以免發生藥害。

四是春耕備耕打基礎。大力推廣春玉米壟溝種植、節水補灌、集雨窖灌等抗旱技術,確保一播保全苗。選用抗旱、耐密、宜機收的優良品種,適時適墒播種,確定適宜密度,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打好高產穩產基礎。

六、東北地區

水稻育秧和玉米春耕正在抓緊準備,即將全面展開。

一是做好春耕備耕準備。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早備耕,及時整地,提高適期、適墒播種比例。組織農機合作社或服務隊做好農機檢修和春耕生產準備。

二是抓好水稻育秧管理。通過曬、選、浸、催,做好水稻種子處理和催芽,選擇氣溫穩定通過5℃以上的天氣播種。採用大棚育苗的秧田在播種擺盤後覆蓋無紡布或地膜,水田高臺育苗的秧田可平鋪無紡布覆蓋,本田育苗的秧田平鋪無紡布覆蓋後拱棚覆蓋。育秧後適時煉苗補水,對大棚育苗覆蓋無紡布或地膜的,在秧苗青頭時揭掉地膜,無紡布可在秧苗2葉後撤出,也可先撤大棚膜後再揭無紡布。秧苗1葉1心後,嚴密監控育苗棚內溫度,及時通風煉苗。出苗後適量補水,以澆灌、噴灌為主,嚴禁大水漫灌。移栽前酌情追施送嫁肥,促進儘快髮根。結合調控育苗棚內溫溼度,在1葉1心、2葉1心時及時進行藥劑防控病蟲害。

三是強化適時適墒播種。做好玉米種子處理,選擇適宜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提高出苗率。根據當地氣溫、土壤墒情和作物特性,確定最佳播期,適時適墒播種。對墒情適宜田,採取機械精量播種,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和鎮壓等作業。對墒情較差田,採取免耕播種或平播、壟溝播種等方式,適當深播或深覆土,加重鎮壓;也可採取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等抗旱節水播種。對旱情較重地塊採取“坐水”播種。對土壤溼度大的田塊,提早起壟散墒、提高地溫,壟上播種,適當淺播或淺覆土,並隔天鎮壓。

四是加強苗期田間管理。玉米發芽出苗階段及時查田,若缺苗嚴重,及時補種或改種早熟品種。適時疏苗定苗,非單粒精播地塊,及早間苗定苗,缺苗處可在同行或相鄰行就近留雙株,保證留下的植株均勻一致,群體結構合理。出苗後要及時行間深松,達到防寒、增溫、鬆土、促根、滅草目的,促進生長髮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