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為什麼把國家的首都稱為“京”?

  • 為什麼國家的首都叫“京”,北京,南京(明朝建國時的首都),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有“京都”、“東京”這些地名。

  • 中國把天子(就是諸侯的首領,當時也叫“王”)所居住的城市稱為“京”,是從周開始的,這也算周創設禮樂制度的一項內容。
  • 本來在夏、商時代只是叫做“邑”,比如“夏邑”、“商邑”。“邑”是城市的意思,比如《論語》裡就有“十室之邑”、“千室之邑”就是講大大小大小的城市。
  • 從古代的字形上看,“京”是築起來的高土堆,或者建築。

下面是甲骨文的“京”

中國傳統為什麼把國家的首都稱為“京”?


“京”這個字的意思是大,用“京”來表示“城市”就是“大城市”的意思。後來由於“京”不但大而且匯聚的人口比別的城市多得多,又將“京”稱為“京師”,“師”的意思是眾。“京師”就是城又大,人又多的意思。

從周的時候開始就明確,不是所有人多的大城市都可以叫“京”,只有天子所居的城市才叫“京”。所以今天也只有國家的首都,最高領導人所居的城市才叫“京”,例如北京、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