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衝在支援中國的“第一線”?

自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很多國家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來自五洲四海、全球各地援助的醫療物資陸續運往中國多個急需的城市。

然而,令不少人感到一絲驚訝的是,在這其中反應最快的,竟然是日本。

1月25日凌晨,日本企業伊藤洋華堂公司就通過川航的東京-成都航班,將100萬隻口罩運抵成都雙流機場,引來不少中國媒體與網友的關注,一度登上“熱搜新聞”。

累計至2月7日,日本向中國捐贈了633萬個防護口罩、104.7萬餘副手套、17.9萬餘套防護服及隔離衣、7.8萬餘個護目鏡及鏡框、1000個防護帽、1000個鞋套、30雙防護靴等合計3060萬元人民幣的物資,可謂是緩解了中國的燃眉之急。

2月26日,日本自身疫情擴大,但仍向中國捐贈20萬套防護服,可見日本對中國的支持。

更史無前例的是,2月10日,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宣佈,自民黨將從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內的每一位自民黨國會議員3月經費中,先行扣除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318元),捐贈給中國。

一些日本地方政府還動用了救災應急物資,如常住人口約17萬的日立市只儲備了兩萬零幾千個口罩,便拿出兩萬個作為支援物資,幾乎傾囊相助。

據日本衛生材料工業聯合會數據,日本國內原有近10億個家用口罩庫存,在過去短短一個多月裡已經告罄。現在口罩缺貨的場景已經在日本多地出現。

除此之外,日本國民上下也有不少人組織為武漢捐款,大街小巷到處貼滿了“武漢加油”的字樣,還有留言在救援物資上的一句句暖人詩句,一幕幕場景讓身處疫情中的我們無比感動。

長期以來,中日關係微妙複雜,近十年來雙方關係更是急轉直下,進入冰凍期。不過,2018年開始,中日關係呈現回暖之勢。

這次疫情,日本“以舉國之力向中國提供支援”,讓不少國人對日本的成見有所改觀,也為中日關係注入暖流。

不過,也有一些人感到疑惑,為何這兩年日本開始頻頻向中國示好,又在中國發生疫情後,如此大張旗鼓地舉國上下全力援助?

從面上來看,對中國的援助利於本國疫情的防控。

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引起疫情傳播的全球化。從此次疫情來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走遍全國各地,而位於疫情中心武漢的中外人員,也可以通過國際航班,在不經意間將病毒傳播至世界各國。

發達的交通、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日益密切的中外聯繫都加重了全球範圍內疫情防控的難度。對中國的物資援助顯然可以降低疫情在本國傳播的風險。

不過,理雖如此,轉化為行動卻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的手足同胞臺灣地區就與大陸主動“隔離”,1月24日臺灣當局就公然限制口罩出口大陸。

進一步分析,短中期經濟利益上的考量是關鍵因素。

2月17日,日本內閣府發佈的2019年第四季度GDP顯示,剔除物價影響後實際比上季度下降1.6%,如果換算為年率則下降6.3%。

這是日本時隔一年多後GDP再度轉為負增長,也是5年多來的最大萎縮。

其中的原因除了去年10月起消費稅上調,以及9、10月間的超級颱風影響外,也是因為疫情在全球的擴散,日本經濟本身就受影響,而中日經濟依存度又極高,日本經濟則面臨雙重甚至多重打擊。

首先是中國赴日遊客驟減。據《日本經濟新聞》等日本媒體報道,旅遊、娛樂、購物消費場所在今年春節假期裡的人流量和銷售額普遍下滑了2成以上。

通常而言,中國人佔到訪日遊客人數的3成,旅行消費額佔到近4成。2019全年,中國訪日遊客在日期間的消費額達到1.7718萬億日元(約合160億美元)。

其次是供應鏈斷裂風險。由於和中國距離近、產業互補性高,日本是發達經濟體中在供應鏈方面對中國依賴最深的國家,自然也是這次疫情中受到經濟衝擊最大的一個國家。

比如,日產汽車在武漢有巨大投資,由於無法及時從中國獲得零部件,其位於九州的整車工廠仍在停工。

當然,還有因為中國經濟放緩而導致的日本對中國出口減少的問題。

一些國際投行的分析報告認為,如果疫情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控制,那麼日本2020年的GDP增長將被拖累0.2個百分點。但日本國內一些比較悲觀的聲音認為,在最嚴重的情況下,疫情會對日本經濟造成0.45個百分點的影響。

所以,日本全力幫助中國渡過疫情,也可以讓本國經濟儘快好轉。

更何況眼下令日本上下操心的大事是7月底將要舉行的東京奧運會,這本是日本舉國上下期盼多年的一場“盛會”,日本還指著它重振經濟,如今一切都要視日本疫情的發展情況而定,甚至有可能被取消。

從這一點來看,聯手阻擊新冠疫情也符合日本的利益。

更深層次上,日本要成為一個正常、獨立的國家,離不開中國。

在日美同盟下,日本始終充當依附於美國的角色,是一個“非正常國家”,近年來,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訴求日益強烈,日本政府過去多次試圖改變依附美國的局面,要求平等的雙邊關係,卻因遭到美國的反對難以如願。

安倍2012年9月第二次上臺後極力主張修改“和平憲法”,其目的就是想擺脫美國的壓制。但顯然,延續日美同盟路線,日本成為正常國家是無望的。而靠近中國則將為日本這一訴求開闢道路。

畢竟,中國的迅速崛起為日本提供了廣闊市場,日本只有依託中國市場才能保住世界性經濟大國的地位,進而為日本謀求正常國家地位奠定基礎。

二戰後,日本奉行“救災外交”,對外援助成為日本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起初成功緩和了日本與東南亞各國的緊張關係。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自1979年開始,日本為中國提供了40年總額超過36461萬億日元(約合2852億元人民幣)的政府開發援助。

此次支援中國防控疫情,日本獲得中國民眾的好感,為安倍“將日中關係提升到一個新階段”奠定基礎。

自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安倍在不同場合先後公開提出“戰後日本外交總決算”的戰略概念,這在研究日本的專家看來,與安倍想大幅度改善同中國的關係有很大關聯。

2020年1月20日,安倍在日本國會發表演講稱,2020年是“建立日本外交新時代的關鍵一年”。

因此,日本從政府到民間都表現出對中國的支持,也傳達出對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的期待。

而這背後,隱含的是世界格局性的變化。

日本主動修復中日關係反映了世界發展大趨勢,而臺灣當局近年來的表現則是與大勢背道而馳。

福卡智庫內部報告《高層內參》中《日本是臺灣地區的好榜樣》一文中對此有更深入的分析。

成為福卡內部報告會員,可獲得更多關於經濟社會形勢的分析預判。

為何日本衝在支援中國的“第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