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

溫暖的園園


酒文化下的中國人,熱情與豪邁,悲傷與落寞。

酒,一種烈性的液體。既為液體,又何與文化扯上關係?

有人的地方並有江湖,江湖有酒,並有了故事;江湖有故事,並有了文化。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從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䟽儀狄。杜康作秫酒。

一斤酒, 一瓶液體,因為江湖,賦予了她特殊的文化。

一、酒文化之酒桌規矩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往今來國人特別看重禮儀,把一個人是否懂得禮儀作為評判一個人品行的一個標準。而白酒在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從“酒”字誕生並有了酒,國人在飲用的時候有很多規矩,即酒文化。酒桌上包括斟酒和敬酒兩部分,各有講究。斟酒時,如果是主人到賓客桌斟酒,那作為賓客必須起身並點頭示意,而主人不能只給該桌中的某一個人斟酒,並且如果該桌坐著主人的領導,那主人得先給領導斟酒,講究主次。當然了,這裡的斟酒因為地域差異文化,也有可能個別地區不是這樣的規矩,或者有的地區得首看地位尊卑,再看主客之別。

敬酒時,一般先從本桌的長者、尊者開始,且敬酒時必須站立起來以表敬重,若長者或尊者示意坐下,那遵從意思即可。一般敬完本桌的長者、前輩,就順著敬下去即可。最忌諱的敬酒方式,就是毫無章法,東邊敬一個,西邊敬一個,不分主次,不講順序。敬酒時,右手拿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於別人。敬酒時要有說辭,不可乾巴巴地就說“喝”,除非是要好的兄弟朋友,說辭以感謝的話為主,特別是給領導敬酒。

二、酒裡映射人生百態、人情世俗

酒桌上常看到,有一兩個看起來關係不錯的人,說著“感情深一口悶”“千言萬語,一切都在酒中”這樣的語言,我稱之為“酒語”。如果一個酒桌上十個人,九個人喝酒,大家都說著“酒語”,談天笑地,無不快哉,你是那個不喝酒的人,你會顯得一場尷尬,因為你融入不進去,那個煙霧繚繞,俠義江湖,快意恩仇的世界,你是吃瓜群眾看熱鬧

酒後看一個人的人品,俗話說“酒後吐真言”,酒後有人哭泣,有人歡笑,有人低頭沉默不鬧。我有個別朋友喝酒前,寡言少語,喝酒後便開始誇誇其談,樂此不疲,瞎說亂說,這種人一般是內向型,自尊心較強的人。酒後極容易耍瘋,發脾氣之人,一般是生活壓力太大,憋的太久,並且無處訴說,藉助酒勁發洩。酒後安靜,酣睡不醒,這種人喝完酒就睡覺,性格隨和,寬容度高,容易與人相處,不會因為小事與人斤斤計較。

三、酒文化裡的文人騷客、英雄美人

酒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並有好酒之人。酒能助興,酒可以給人靈感。若不是酒,何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何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當然酒也害人誤事,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好處多多,當然壞處也多。每個人身邊的例子都是不勝枚舉的,也不足為舉。

適量飲酒,有助身心健康,可以作為交際的工具。但是,喝多了就是酗酒,並會釀成大錯、悲劇。物極必反,適量飲酒才是長久健康的生活方式!


岸上須


酒,在我們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程,從古至今,無論大事小事都離不開它。古人呈以“逐酒論英雄"的美稱,當年關羽呈經溫酒斬華雄,李白詠詩千百首離不開它,井陽岡上的武松三拳打死老虎也離不開它,潯陽樓上縱宋江提詩造反,成全了多少英雄好漢,放倒多少村夫莽漢。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更是離不開它,無論是紅白喜事之日,金榜題名之時,升官發財之刻,朋友聚會還是家人團聚時,都離不開它,愁也有它,苦也有它,樂也離不開它。它就象一把利劍,用好了,它為你上震殺敵,擺平一切坎坷不平。用不好,它就象一劑毒藥,入骨三分,甩也甩不掉。它就象一把暗器,放倒了多少貪官汙吏。歌舞與你相佑,美色與你為伴。


現如今的社會更是離不開它,無論是兩國交幫的宴席上,還是家人團聚的餐桌上,無論宴席上的純糧玉液,還是餐桌上的老窖小燒,它都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大禹576


酒文化應該有哪些內容?我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釀酒的酒文化,二是飲酒的酒文化。

說到酒文化,人們更多的聯想到飲酒。民以食為天,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酒桌上禮節也不相同,各地有各地的飲食文化和酒文化。下面就說說家鄉的酒文化。

在我們家鄉博山,有一套嚴格的宴席講究。宴席都要按“四四席”的模式,即八人一桌聚餐,席上有四平盤、四大件、四行件和四飯菜共計十六菜品(重要宴席在正式飲酒之前尚有四乾果、四點心、四鮮果及相配飲料之什),人多則稍加,人少則酌減。

對“安席”非常講究,“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主人(主陪)坐於上方的正中,主賓在其右,副主賓居其左,副陪坐主陪對面,三賓和主賓對面,三陪和副主賓對面,其他與宴者依次按從右至左、從上向下排列。

博山人有著自己的勸酒禮儀,勸酒的宗旨是儘量讓客人多喝而自己少喝,方式有端酒(一敬二陪)、魚頭酒(頭三尾四)、神仙壺(壺中剩下的不滿一盅的酒,博山人稱喝這樣的酒為“神仙”了)等等。過去博山喝酒一般用“拳盅”,容量僅三錢。早先喝的都是高粱酒或地瓜幹酒,度數基本是62度,很少見到50度以下的低度酒。一個人一次喝一盅酒不算什麼,這樣可以多表示幾次,不至於幾口酒就醉了,而讓酒席涼“臺”。

博山人端酒碰杯(盅)時,杯沿應略低於對方(以示對人尊敬),先乾為敬,在座諸人都有,誰也不能耍賴。如果不善飲或者不想飲,可以茶代酒,但要事先說明。

一旦端起酒杯,就得喝到底,所以開局得認真評估自己的酒量,不要逞強噢。

博山的酒文化很深,只能簡單的說這一些。可以這麼說,老博山人喝酒,喝的不光是酒,還是禮儀、禮節、禮數,是情誼、是義氣、是古韻。



半個南山人


另類君答題o(* ̄︶ ̄*)o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作為唯一讓人上癮而且不被禁止的飲料,酒在人們的生活中異常重要,不可忽視。

而酒文化當然與酒相伴相生,異曲同工耦合天成。

另類君認為,酒文化儘管包羅萬象,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組建,酒文化應包含如下四個板塊:禮、情、德、度。

第一、禮。

除去個人獨酌外,人與人之間聚會共飲,相互之間的基本禮儀是必須有的,不然的話你喝你的酒,我吃我的菜,還不如個人獨酌,所以說,無論是相互認識,還是初次相逢,都應該有一個見面禮,這裡不是提倡繁文縟節,而是說,大家在一起喝酒,打個招呼是必須得有的。

無論是商務酒宴,私人聚會的飯局還是婚喪嫁娶的酒席,同桌相聚就是緣分,相互之間有個認知的前奏,有利於之後大家推杯把盞,見面許多不必要的齟齬誤解,所以說這個禮是必須有的酒文化。

例如某些人當場站起來,自飲三杯做個自我介紹,然後和在場每個人都碰一杯酒相互介紹加深印象,這就是一種主動出擊的酒禮,也是北方很常見的酒禮。當然,這種酒禮南方也有,區別是北方人一飲而盡,而南方人一杯酒分N多次喝完,僅此而已;

第二、情。

既然在一起喝酒,就算不是性情中人,也應有真性情的,不能矯揉做作,更不能虛偽齷齪。另類君供職的這個單位曾接待過一位工會系統的領導,都知道他很能喝,但也都知道他愛推脫。我給他敬酒,好話說了一大堆,大概有半個小時不停地表白心意,敬仰之情連綿不絕,然而他就是不喝。我當時二十來歲,也是急脾氣,既然你不喝,不喝拉倒,於是就轉而去喝不磨嘰的人敬酒碰杯,誰料想,第二天boss就打我電話將我訓斥了一頓說我“不尊敬上級領導”。

我說“站他跟前表白了半小時他都不喝”“豈能賴我?”

領導呵呵一笑百媚生:他這個人啊,你得站四十分鐘以上,才肯喝一杯酒。

大家請看,這種虛偽的貨色,誰想跟他喝?

第三、德。

酒德對喝酒者來說是最最重要的單元。那些喝點酒就耍酒瘋的人,輕者讓人厭惡退避三舍,重則闖出大禍家破人亡。

我有倆同事喝酒,因為馬雲和馬化騰到底誰是騰訊老總爭執不下,最終動了刀子,一個臉上留下疤痕,另一個賠償伍萬元人民幣,這都是酒德缺失造成的鬧劇,其實馬雲和馬化騰那種級別的人物,與他倆何干,為嘛要因為人家億萬大佬的品牌歸屬而大動干戈?

所以說“無酒德者不可與之飲”

最後,量。

酒量這種事情有人說是個人問題,算不上酒文化,其實不然,酒量是酒文化必不可少的依託。無論是誰,如果一杯就倒下,就談不上喝酒了,還談什麼酒文化呢?

當然,我們在這裡談酒文化,並非是提倡酒量越大越好,而是說喝酒要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李白斗酒詩百篇”,好酒量就有好產量,而且李白的詩句流傳千古,“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老李詩作汪洋恣肆,做人也夠灑脫從容,這個是有酒量為依託的,換成是不喝酒的清醒狀態下,詩文產量肯定會打折扣,遇到欽差也未必能如此人格傲岸;

然而當李白五十多歲的時候,在船上喝醉了酒,見到江水中有月亮,就彎下腰想把月亮撈出來,結果“撲通”一聲跌落江中,一代詩仙就此歸天了。

任何人的酒量都有個高峰低谷,李白在高峰期自然氣衝斗牛,然而在五十歲的天命之年仍然酗酒無度,哎,這又是何必呢?

所以我們要說,中國酒文化中“禮、情、度、量”這四大要件是必須有的,至於其他,不說也罷。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華志坤


酒的最直白內涵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b35a0001cedbfcb24f71\

1片藍天


酒,在我國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被公認為世界酒的故鄉。酒從誕生開始,就擺脫了純粹具體“物”的狀態,從黃帝造酒說、上天造酒說到杜康造酒說,從儀狄獻酒到杯酒釋兵權,從1915年巴拿馬奪金到茅臺外交……,酒就與人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緊密相連,逐漸積澱昇華成一種精神範疇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中國人飲酒,不是為了飲酒而飲酒,更多的是為精神生活,講究“酒禮”、“酒德”,講究天、地、人的合一,注重飲酒的情趣,在飲酒的同時輔之以賦詩作令、猜謎及各種遊戲活動,把飲酒昇華為高級精神活動。 酒文化不僅通過物的部分———酒來表現,更多的是通過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中所獲得的品格和行為方法,以及由此所積聚起來的風俗、禮儀、意識等的複合體表現出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文化的內容也愈來愈豐富。 首先,中國酒文化所體現的是一種高層次物質需求或精神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只有當生存需要得到保證以後才會去追求酒類消費。所以酒類消費所蘊含的是一種高級物質享受或精神享受,是一種文化價值為基礎的“感性商品”。 其次,中國酒文化內容的廣泛性和表現的多層面性。酒文化表現在釀酒技術和工藝的探索改進上,幾千年的經驗積累,既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科技門類,也是釀酒工藝的歷史文化積澱;在飲酒器具上,五花八門的酒器反映了人們在陶瓷工藝、燒製技術及美術鑑賞等方面的歷史進程,讓人們從另一側面去闡釋和感懷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民間飲酒,敬神祭祀禮制,長幼尊卑有法度等酒禮酒俗,莫不是酒文化的最直接表現;中國文學史上歷代墨客騷人的酒文、酒賦、酒詩、酒詞、酒歌、酒麴等,給後世留下了令人擊節讚歎的文學精品。故有“酒是中國文學的酵母”之說。 再次,中國酒文化的含蓄性和約束性。由於中國酒文化受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形成了以“酒禮”、“酒德”為主要內容的儒家型酒文化思想,把酒當作是禮儀的象徵,飲酒活動是人們學禮、施禮,進而達到人、天合一的一個重要途徑。因而,孔子曾提出酒德是“唯酒無量,不及亂”,即飲酒的多少各人不同,沒有具體數量的限制,但飲酒之後要保持神志清醒,不放蕩形骸,否則便是無酒德了。 還有,中國酒文化的懷舊性。酒的生產或消費,都被傳統酒文化刻上了深深的歷史烙印,至今仍絕對地影響著人們的酒類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如人們普遍認為“酒是陳的香”,習慣喝濃香型酒的就不喜歡醬香型酒等,這是大多數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而表現出的固有慣性。這種明顯的慣性,是酒文化懷舊的表現。


資深平民


中國是酒的王國。酒,形態萬千,色澤紛呈;品種之多,產量之豐,皆堪稱世界之冠。中國又是酒人的樂土,地無分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少,飲酒之風,歷經數千年而不衰。中國更是酒文化的極盛地,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生理性消費,遠不止口腹之樂;在許多場合,它都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酒與詩,從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如此,中國眾多的名酒不單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美的啟示與力的鼓舞;每一種名酒的發展,都包容勞動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奮鬥,英勇獻身,因此名酒精神與民族自豪息息相通,與大無畏氣概緊密相接。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酒魂!與歐洲標榜的“酒神”,甚稱伯仲。似乎可以認為,有了名酒,中國餐飲才得以昇華為誇耀世界的飲食文化。
  


酒,作為世界客觀物質的存在,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像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蕩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人生一場聚散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其中蘊含了八種內涵: 1、歷史文化:悠久歷史自然是不可複製的、希缺的珍貴文化資源,因此,一些歷史文化名酒紛紛推出悠久的品牌歷史文化。劍南春號稱“唐時宮廷酒”,瀘州老窖推出“國窖1573”,沱牌挖出了600年前的酒坊,忙不跌地推出“中國白酒第一坊; 2、地域文化:好酒離不開好水、好的糧食和適宜的菌群,而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酒有很強的地域性。茅臺、汾酒、枝江大麴、衡水老白乾、紹興花雕等就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3、名人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人喝名酒,名人助成名酒品牌。詩仙太白、大千酒、曹雪芹家酒等就是利用名人文化。 4、傳統儒、釋、道文化:孔府家酒附著“孔府文化”和傳統“家文化”,和酒則是運用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捨得酒的“捨得”一詞最早出自梵語,在融合了中國的老莊道學思想後,遂演化成為禪的一種哲理,算是佛學;小糊塗仙的“難得糊塗”則是無為清淨的道家思想了。00 5、養生文化:竹葉青酒、椰島鹿龜酒、致中和五加皮、杞濃酒蘊涵著修身養生的健康文化。 6、“福”、“禧”文化:金六福、劍南福和各種婚宴酒則是注入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喜慶、吉祥的文化情感。 7、時尚文化:隨著酒類消費的代際轉換,人們對酒的時尚化要求越來越強,一些順應時尚的酒文化應運而生,表現不俗的洋河“藍色經典”即是其一。 8、市井文化:市井百姓自有市井百姓的文化情感,店小二酒、鄉巴佬酒等傳達的市井俚俗文化,傳遞著輕鬆調侃,滿足著這類文化情感的需求。


三國許褚


酒文化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程,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其中包含著關於酒的起源、酒禮習俗等值得學習的酒文化知識。

  一:酒文化起源

  據有關資料記載,地球上最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天工的造化。看來,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為現在最流行的飲品之一,它的出現自然不是某個人能隨隨便便創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現便有了幾分神秘色彩。晉人江統在《酒誥》裡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這說明了煮熟了的穀物,丟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可自行發酵成酒。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示,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

  二:酒禮習俗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三:酒文化與文學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酒在中國是寄託情感的媒介、糧食釀造的精華,更加是酒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