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在生活中,人越是被社會需要,創造的價值越大,發展空間也會越大。所以,人們無論是否出於真心的意願,都在不斷地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價值,發揮自身的光和熱。

這種價值也許是物質上的,也許是精神上的。遺憾的是,也許有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被社會需要了,也就意味著他可能已經被這個社會淘汰了。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一段很有意味的話,值得深思:“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將我放到杳無人煙的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會成為百萬富翁”。

他的話有沒有人質疑,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自信呢?約翰·洛克菲勒,美國實業家,慈善家,是十九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被人稱為“石油大王”。他人生的輝煌時刻,還不僅如此。

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用我們自身作個比喻,設身處地的聯想一下就理解了。好比我們肩上挑著一副150斤重量的擔子,彎腰將它放到地上,之後我們再將它挑起來,也是輕而易舉的。

對於洛克菲勒已經創造過了億萬身家的人而言,他說在一個商隊中讓自己獲得百萬的商業利益,其實和我們再挑起那副重擔沒有兩樣。

因為他已經深知如何賺錢的底層邏輯了,和我們挑起那副擔子的邏輯無二,同時,他也深深懂得人的內心需求是什麼。

所以,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那麼,是哪6個字呢?下面會逐步深入進行說明。

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被需要”

初入職場的人,都會想一個問題,我能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對於有些人,甚至第一個想法是能做什麼,而不是喜歡做什麼。

這無關人的能力高低強弱,它涉及人們的一個普遍思維邏輯,即“我想賺錢,做什麼能賺到錢,錢在哪裡”。所以,多數人的行為是,錢在哪人就去哪。

初入一個行業之後,你獲得了勞動收入的同時,也意味著你正在為他人創造著價值,此時你是被人們所需要的。

有一天你技能提高了,去了更高一層的崗位,你又開始為人們創造更高的價值了。假如有一天,你離職停工不再輸出價值了,你也將不被人們所需要,自然就沒有了相應的勞動獲得。

這裡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此時你創造著價值和被(人們)需要的狀態,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呢”?

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或者說,如果初入職場的時候,就懂得“被需要與創造價值”的邏輯關係,你的想法與行為是不是就不一樣了。想的不是自己能做什麼,而應該是社會上哪裡需要人們去創作更級別的價值,又或者哪種價值更有潛力和爆發力。

衡量一下,哪種思維邏輯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能更快速地成功呢。可想而知,後者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結果導向行為,能讓自己走得更輕鬆、快速,走得會更高、更遠。

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這是億萬富翁6字真言中的前3個字,下邊我們再看另外2個字。

“奉獻”

身在職場中的人,也許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在面臨一個緊急的工作需要留在公司加班時。有的人是自願、喜歡在公司加班,而有的人卻是不得不留在公司加班。

看在領導的眼中,如果有一個漲工資和升職的機會,一定會給到那個自願加班的人。

“奉獻”,比之“被需要”,已經上升到心靈層面。因為喜歡才會產生自願的行為,和無私給予。這同時也是一種態度,這不只是領導喜歡看到擺正態度的員工,有大收穫和成就的人,態度無一不是有端正而積極的。

同比,能力相差不多的兩個人做一項工作時,一人本著奉獻和喜歡的態度去工作,另外一人是以獲取經濟利益去做事,二人的勞動成果和將獲得的事業成就,孰高孰低就一目瞭然了。

工作既要動手,也要動腦,到了最終決定勝負的時刻,享受的去工作往往會獲得最後的成功,這也直接決定著人生的成就高低。

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愛”

談到“愛”這個字的時候,大家都能直觀理解,當喜歡、興趣與事業相結合的時候,往往會走得更容易和順心。但在這裡談論的內容,高出了這一層面。

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但同時深層的需求又大致無二。當你知道自己真正需求是什麼的時候,同時,也就知道別人的真正需求了。所以,很多人的成功不是因為他們先知道了別人,而是深深地懂得自己。

有一個詞叫做:“將心比心”。當有人急人之所急的時候,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深深的懂得呢。當給予急人之所需的時候,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價值的輸出呢。

所以,有人並不是功利的人,甚至是一個到處行善的人,卻有著豐厚的家底和收入,因為他們才是真正懂得“社會價值”深層含義的人。

億萬富翁有6字真言,很多人棄之如敝履。“不是不做,太難!”

從“被需要”、“奉獻”再到“愛”,進行了對“億萬富翁6字真言”的思路上的梳理和含義上的詮釋。

在說到“愛”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已經不是通常理解下的,從物質需求到精神昇華。

而是從“愛”到“被需要”、自上而下的一種順其自然、統攬全局的高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獲得更大的收穫和成就。

比如,因為愛和憐憫,自己用心做了一件事,之後不僅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反響,還從中得到了豐厚的物質資源。這個過程,就是由“愛”到“奉獻”,其中體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而“被(人們)所需要”,從而獲得了收獲。

此處即可知道,為什麼文章的開頭,洛克菲勒即便一無所有,還自信地說到,可以在一個商隊中獲得百萬利益。其實,他想的不是說給我們聽的“百萬利益”,是因為他知道沙漠中商隊的需求是什麼。這即是商人賺錢的底層邏輯,也是對人價值的深刻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