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耗材帶量採購 給護理服務出了難題

擔憂!耗材帶量採購 給護理服務出了難題

近幾個月,部分省市開始掀起耗材版4+7帶量採購工作。一味追求低價競標的帶量採購機制能保證醫療質量特別是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嗎?看看下面的內容~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市醫護士在更換留置針時發現留置針頭導管斷裂,並且不見了蹤影,經B超檢查發現留存體內。事發至今已近一年,但留在體內的針頭導管仍未取出。

專業護理人員都知道,靜脈留置針軟管斷裂的原因主要與留置針質量、留置針型號、血管選擇及其他因素有關。護理質量的保證,與臨床最常見的留置針也息息相關。

由此及彼,筆者不由想到了之前在全國多個省市已經實施的藥品4+7帶量採購工作。藥品帶量採購試點是醫保局為了解決我國"醫保缺口"問題的探索性措施之一,對於降低藥價、消除部分不合理中間環節,節省國家有限的醫保資金或有積極作用,且有質量一致性評價做前提保障。

然而,作為平常與醫療耗材接觸最多的護理人員,我們發現近幾個月部分省市也開始掀起耗材版4+7帶量採購工作

。耗材不同於藥品,尚未出臺質量一致性評價體系,那麼一味追求低價競標的帶量採購機制如何保證醫療質量特別是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呢?這不得不讓我們心生疑慮。更讓人擔憂的是,前不久,個別省市將臨床廣泛使用的普通醫用耗材也納入了帶量採購範圍,這明顯是給我們的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出了難題,或因此埋下隱患。

難題一:我們喜歡的優質普通醫用耗材(如留置針),可能沒法用了

眾所周知,靜脈治療(如輸液、輸血)是臨床護理最常見、使用頻率也較高的一種無菌技術,從輸液室到ICU,從最基本的"打吊針"到搶救中的輸血治療,幾乎貫穿了所有疾病的治療過程。據統計,90%以上的住院患者每天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靜脈藥物輸注治療,我們護理人員每天操作最多的也和靜脈治療相關,而靜脈留置針又是靜脈治療中最為常見的工具之一。

就是這樣看似"普通"的耗材,實際一點都不普通。總體而言,留置針可以分為開放式和密閉式,其中又細分為普通型和防針刺傷型,之後根據不同的輸液接頭類型又分為有針連接和無針連接,以及針頭是否可替換。隨著臨床需求的不斷細化,還要求有不含DEHP非PVC留置針,以及滿足放射造影的耐高壓型等等。

在臨床操作層面如此細緻的分類,被現有帶量採購談判粗暴地歸類為只區分留置針的普通型與安全型,未區分產品材質、是否預連接等實際情況,並在此基礎上以"低價"論勝負,可以想見的是,產品材質較好、包含預連接的留置針極大可能因價格因素出局。試問缺少了給力的裝備,我們如何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難題二:想省的錢沒省下來

可能有讀者會問,都是留置針,有必要分的那麼細嗎?價值差別真的有那麼大?

從技術含量來看,在靜脈治療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導管脫出、靜脈炎、堵管、外滲/滲出、感染等併發症,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併發症的可能。如某品牌留置針採用特殊材質的導管,在人體體溫環境中能夠自動軟化並在血管中漂浮,從而有效避免對血管的傷害,而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不僅不能減少併發症,甚至在極端狀況下有可能出現斷管等產品質量問題,給患者造成更大的傷害。遺憾的是,在現有針對普通醫用耗材的帶量採購相關文件中,我們沒有看到對產品技術含量的規定和區分。我們在此呼籲,普通醫用耗材的衛生經濟學這筆賬也要算一下啊,否則恐怕會導致想省的錢也沒省下來。

難題三:臨床醫療事故的風險加大

醫療過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有機體系,以靜脈治療為例,遠不止我們看到的穿刺和輸注,還涉及到護理操作、穿刺部位的處理和維護、感染控制、併發症應對等等,我們每一位臨床護理人員都經歷了長期的專業培訓和臨床實踐,但是,由於我國現階段客觀存在的醫療資源地區差異,不同地區、不同醫療機構、不同科室之間,在技術水平和護理操作中的確存在一些細微差別。因此,當醫院在進行普通耗材的品牌轉換時,我們慣常的做法是,先由個別科室提單申請,進行小範圍試用,同步配合護理人員的培訓教育,在得到臨床效果驗證的基礎上,經醫院相關部門批准,再逐步擴大品牌轉換範圍,同時繼續配合護理人員的培訓,這種慎重的轉換流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證不會因品牌轉換造成治療效果的下降,最大程度地保證患者的利益。

目前個別地區在針對普通醫用耗材的帶量採購時,將不同地區、不同等級醫院組成聯盟,並未全面考慮其在臨床醫療環節的差異,採購一旦完成,所有聯盟醫院勢必面臨無緩衝的品牌全面轉換,在一段時間內,管理流程的更新、護理人員的培訓肯定是跟不上的,如果在此期間出現了醫療事故,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呢?在沒有明文規定相關的責任承擔主體前提下,醫保若只是單純解決了老百姓的就醫費用問題,也是存在臨床隱患啊!

難題四:行業發展可能受到影響

近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在講創新的重要性,醫療健康行業就屬於創新的驅動力量之一,國際品牌每年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往往高達幾十甚至上百億美元,而國內品牌也在逐漸重視自主創新,不斷加大對於研發的投入,來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

與此背道而馳的是,以"純低價"中標的舉措,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醫療企業的創新熱情和創新動能,改為將精力投入成本更低、技術簡單的產品開發上,最終無法推動醫療技術的進步,也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享受更優質、更先進的醫療產品、服務和體驗。

作為護理從業者,"一切為了患者"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和職業理念,但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來解決以上這些難題。為此我們呼籲相關部門全面深入聽取有關臨床專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醫用耗材開展科學有據的價值評估,會同相關部門對後續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切實討論並形成整體方案,在此基礎上審慎推進耗材帶量採購工作。

封面圖由璧山區人民醫院胡悅建提供,圖文無關

担忧!耗材带量采购 给护理服务出了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