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在清朝乾隆年間第一次清準戰爭期間,有這樣一位

奇人-英雄阿玉錫:他是雍正朝就從厄魯特蒙古歸附而來的猛將;乾隆年間他率領24名驍騎夜闖最後一位準噶爾汗王達瓦齊的大營,奇蹟般的降服了6500名敵人;乾隆皇帝命郎世寧為他繪製了《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等多幅畫像,希望他的功績“千秋以後斯人聞”;除乾隆皇帝多次鑑賞阿玉錫的上述畫像外,嘉慶、慈禧、隆裕等多位清朝掌權者都曾經鑑賞並感懷這幅畫像。今天我們就享受一次清帝王的特權待遇,通過了解阿玉錫的豐功偉績,瞻仰相關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畫卷,感懷一下這段激昂壯闊的史實。


一、阿玉錫其人

阿玉錫,原為厄魯特蒙古四部之準噶爾部管理放牧事務的官員,後因罪被判處砍掉一支胳膊,他為了逃避刑罰於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投降清朝,即“徒步萬里來向化”,編入了清朝在烏里雅蘇臺的軍營。乾隆十五年九月,準噶爾部達什達瓦臺吉的宰桑(即蒙古語宰相)薩喇爾率所屬部眾歸順清朝,向乾隆皇帝介紹了阿玉錫的驍勇:有一次他和人衝突,對方拿鳥銃指著他,還沒來得及射擊,就被阿玉錫飛奔過來一把將鳥銃奪走。阿玉錫由此

進入了乾隆的視野,被召見賜銀,封為侍衛,後加授四品翼長,編入先鋒部隊參加平定準噶爾汗國的戰爭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

二、格登山大捷的過程及意義

2.1清準戰爭的背景

厄魯特蒙古,又稱漠西蒙古,明朝稱瓦剌,意為草原百姓。發生在明英宗年間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擊敗明軍的就是也先領導下的瓦剌大軍。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厄魯特蒙古各部(包括準噶爾部)首領22人在盟主顧實汗帶領下,聯名奉表上書臣歸附,清廷則賜以甲冑弓矢,命他們統轄諸部。這標誌著清朝對新疆區域的主權關係的正式確定。

乾隆初年,厄魯特蒙古分為準噶爾部(又名綽羅斯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四部,其中準噶爾部長期以來勢力最為強大,佔據統領地位,建立了準噶爾汗國。逐漸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在其歷任首領帶領下不斷髮起叛亂戰爭,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制造了很大的麻煩。轉折點發生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9月,準噶爾汗國一代雄主噶爾丹策零身染天花,於伊犁去世,

準噶爾汗國頓時陷入了爭奪權位的腥風血雨之中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準戰爭的重大事件

2.2 格登山大捷的過程

經過了血腥的內部鬥爭,準噶爾汗位幾經更迭,最後準噶爾貴族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成功攫取權利,達瓦齊由於身份尊貴,繼位為新任汗王,不久又與阿睦爾撒納因為爭權奪勢產生矛盾,導致後者被迫投降清朝。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正月初十日,乾隆帝根據西、北兩路軍營將軍、副將軍班第、永常、阿睦爾撤納、薩喇爾連續寄來的軍情奏報,經過精心籌劃,決意進攻準噶爾汗國,他諭告軍機大臣說:

“看來準噶爾內亂,計窮力竭,我兵神速,即可成功”,令“即揀選精兵數千,於二月中旬奮勇深入”。

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朝大軍浩浩蕩蕩的奔向準噶爾。這一次進軍新疆,清軍兵分兩路,北路的主帥博爾濟吉特·班第,被授為定北大將軍。乾隆給班第配的副手,就是新歸附而來的阿睦爾撒納,被授為定邊左副將軍。另一路是

西路,統帥是被授為定西將軍的永常,副手就是向乾隆推薦阿玉錫的薩喇爾,這時被封為定邊右副將軍。據《聖武記》記載,北路、西路分別率領士兵兩萬五千人,馬七萬匹,兩位副帥,也就是阿睦爾撒納和薩喇爾各率領三千人作為先鋒部隊,而阿玉錫此時身任正四品翼領喀喇巴圖魯就在其中

同時,乾隆皇帝還開展了積極的宣傳工作:

“其餘有眾,如謂達瓦齊既弒其主,又絕人嗣,思念大義,不甘為彼臣僕,慕朕德化,抒誠來降者,朕亦同車凌、阿睦爾撒納等,一體撫卹,使居原遊牧處,不令他徙。”“總之先來者先受朕恩,後來者後蒙朕惠。

二月中下旬兩路副將軍率兵出發以後,進展異常迅速,“各部落望風崩角”,“所至臺吉、宰桑,或數百戶,或千餘戶,攜酮酪,獻羊馬,絡繹道左

”,競相來歸,大軍“師行數千裡,無一人抗顏行者”,僅僅兩個多月,就進攻到了準噶爾汗國的王廷-政治經濟中心伊犁

而末代準噶爾汗王達瓦齊由於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援,根本無法組織起抵抗,眾叛親離之下,只能硬拉著一萬多人的殘餘全部退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位於今天伊犁的昭蘇縣)。

乾隆二十年五月十四日,清軍緊追至格登山下,派出一支探查小隊:以阿玉錫為首,歸降的杜爾伯特部宰桑巴圖濟爾噶爾、伊犁城新降的宰桑察哈什二人為輔,率領驍騎22人夜探達瓦齊大營。

這個25人小隊,利用在服飾相近、語言相通等方面的有利條件,順利騙過山下守備的達瓦齊士兵,在夜色的掩護下直插達瓦齊大營。他們看到軍械不整、人馬勞乏的達瓦齊軍隊根本沒有嚴密的組織,完全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便

採取虛張聲勢趁火打劫的辦法,四處點火吶喊,阿玉錫拍馬橫矛,搴纛大呼,槍矢併發。山下的清軍同時發聲呼應,聲震山谷!本就是驚弓之鳥的達瓦齊營盤立刻亂作一團,“驚潰紛奔,自相蹂躪”,兵敗如山倒,根本無法阻止有效的防禦。達瓦齊軍隊大部分都直接放棄了抵抗,僅剩下達瓦齊核心守衛兩千餘人隨著他狼狽逃遁。阿玉錫以25人的奇襲隊,就不到一個時辰的功夫,竟然一舉擒獲準噶爾大小首領二十餘人,收服降兵6500餘人,己方無一人傷亡。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乾隆西域戰圖二·格登鄂拉斫營》-郎世寧繪

畫面上右側,騎著黑馬的阿玉錫等二十五勇士背槍持矛,全副武裝,沿著崎嶇的山道到達山頭,乘夜策馬衝擊,突襲達瓦齊大營,展開激烈的廝殺,對方倉皇應戰,但已亂成一團,紛紛逃竄,山下清軍的大隊人馬正在策應

2.3 格登山大捷的尾聲

阿玉錫在格登山一戰成名,帶隊的三個人一併被封為散秩大臣,連跟著幹活的那二十二名兵卒都被加封為正五品的三等侍衛。阿玉錫在平定西域的前五十名功臣中名列第33位,乾隆皇帝命人為他繪畫功臣圖像,並懸掛在紫光閣中紀念。乾隆帝還御筆為阿玉錫功臣圖像題讚辭:

“于格登山,賊據險守。率廿四人,間道襲後。諸賊大潰,爰以成功。本厄魯特,降順效忠。”

那麼末代準噶爾汗王達瓦齊又是什麼結局呢?

達瓦齊率領著兩千殘眾經夏特古道,長途跋涉前去投奔自己在南疆封立的回部首領-烏什城伯克霍吉斯,一路上不斷有人逃散,等到了南疆的烏什城,只剩下一百來人馬。據《西域聞見錄》中記載:

(達瓦齊)“陰計烏什回城之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為己所立,必不辜恩,因率其子羅卜藏,並親兵百餘騎,由穆素爾達坂逃至回疆”。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準噶爾末代汗王綽羅斯·達瓦齊


而霍吉斯呢,早就得到了清軍配合抓捕達瓦齊的通知,而且清朝大軍此時已經進軍南疆追捕。霍吉斯略施巧計,便生擒達瓦齊,達瓦齊於十月二十一日被押解到北京。達瓦齊向乾隆痛陳“久思歸順,無獲罪於天朝之處”,乾隆見他“庸愨可憫”,就特赦他,甚至還晉封他為親王,賜寶禪寺街的府邸,並將自己三伯誠隱親王愛新覺羅·胤祉的孫女嫁給達瓦齊。 乾隆年間的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記載:

(達瓦齊)“體極肥,面大於盤,腰腹十圍,羶氣不可近。”“然不耐中國風俗,日惟向大池驅鵝鴨浴其中,以為樂而已。”

隨著清朝取得格登山大捷,以及生擒準噶爾汗王達瓦齊

,厄魯特四部已全部納入清朝版圖,這標誌著曾經威震中亞、雄霸歐亞大陸腹地120餘年的準噶爾割據政權的終結。

乾隆二十年7月,乾隆皇帝特命格登山大捷功臣阿玉錫覲見,加賞男爵準其世襲。乾隆親自為其作歌賦,並召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為之作《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畫像。(請橫屏欣賞)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郎世寧繪

畫家郎世寧以擅長的寫真技法,刻畫了阿玉錫衝入敵陣奮戰的形象。畫面中阿玉錫面容堅毅,戎裝持矛,騎馬奔馳,衝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圖畫中人物與馬匹的比例適中,整體結構和解剖十分出色,是郎世寧代表作品之一。在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時,這幅畫被帶到了寶島臺灣,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還曾經親自為阿玉錫作詩一首,以紀念他的英雄事蹟,相應文字在《乾隆西域戰圖二·格登鄂拉斫營》、《阿玉錫持矛蕩寇圖》中都可以見到。

阿玉錫者伊何人?準噶爾屬司牧臣。其法獲罪應剉臂,何不即斬犯厥尊。徒步萬里來向化,育之塞外先朝恩。薩拉爾來述其事,雲即彼中勇絕倫。持銃迎面未及發,直進手奪無逡巡。召見賜銀擢侍衛,即命先驅清漠塵。我師直入定伊犁,達瓦齊聚近萬軍。鼓其螳臂欲借一,依山據淖為營屯。我兩將軍重諮議,以此眾戰玉石焚。廟謨本欲安絕域,撻伐毋乃違皇仁。

健卒掄選二十二,曰阿玉錫統其群。有曰巴圖濟爾噶,及察哈什副以進,阿玉錫喜曰固當,廿五人氣摩青旻。銜枚夜襲覘賊向,如萬祖父臨兒孫。大聲策馬入敵壘,厥角披靡相躪奔。降者六千五百騎,阿玉錫手大纛搴。達瓦齊攜近千騎,脫走喙息嗟難存。荊軻孟賁一夫勇,徒以藉甚人稱論。神勇有如阿玉錫,知方亦復知報恩今我作歌壯生色,千秋以後斯人聞。


阿玉錫的成功,受益於他徒步萬里的驚人戰鬥力;受益於他熟悉敵情,善於偽裝的戰鬥技巧;受益於他膽大心細,隨機應變的戰術素養。更主要的是,四分五裂,昏政迭出的準噶爾汗王達瓦齊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這群烏合之眾已是驚弓之鳥,喪失了戰鬥的慾望和信心。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年富力強的

乾隆做到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通過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任用體系,為自己的十全武功奠定了雄厚的人力基礎

在《阿玉錫持矛蕩寇圖》中,據統計一共有印章17處,經過分析,其中屬於乾隆皇帝的就有14處,這直接體現了他在畫卷繪製的重視和親自參與,而之後不同時期的印章也直接證明了他在日後的多次鑑賞及感懷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嘉慶、慈禧、隆裕鑑賞印璽

除乾隆皇帝的印章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嘉慶,慈禧(樂壽堂),隆裕皇太后的鑑賞印章。在這三位清朝實權人物掌權期間,繁花似錦一般的清王朝逐漸衰微、腐朽以及滅亡,面對著內憂外患,或許他們從內心真切地期望上天可以再一次賜給他們一位阿玉錫式的人物,讓清王朝在他們手中重現那時的榮耀

時光流逝,1871年(同治十年五月)沙俄趁阿古柏侵犯新疆之亂,攻佔伊犁九城及附近地區,包括格登山所在的昭蘇城。清政府堅決反對,因為格登山上有祖宗乾隆皇帝立的碑,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幾經交涉,到光緒八年(1882年)才要回來了伊犁格登山地區,昭蘇城也得以留在中國版圖

滄海桑田,今天的新疆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我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當我們登上格登山,驚歎於新疆昭蘇縣萬畝油菜花田的優美而雄渾的自然景觀時,也許您會想起,260餘年前就在這裡,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有一位勇士—阿玉錫孤軍深入,以25人成功俘虜了6500餘人,創下了世界軍事史上的豐功偉績,同時也為我們贏得了祥和與穩定,使我們可以繼續去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作為今日這片土地的主人,我們要格外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安樂祥和生活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保家衛國,為祖國的繁榮、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阿玉錫為維護祖國統一,保衛邊疆所做的貢獻,值得我們衷心感激,他的英風偉績將永留史冊

他是一介降將,卻率領24人俘虜了6500人,西域準噶爾汗國就此滅亡

▲格登山下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