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院外 我都願做一個溫暖的存在——同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徐蓉的“愛相隨”

院內院外 我都願做一個溫暖的存在——同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徐蓉的“愛相隨”

原標題:院內院外,我都願做一個溫暖的存在

——同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徐蓉的“愛相隨”

院内院外 我都愿做一个温暖的存在——同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徐蓉的“爱相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蔓 曾莉 通訊員蔡敏

“許多事我都從沒碰到過,只能一刻不停地去迎戰,去處理。”徐蓉沙啞的聲音,急促的問答,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感受到,這次突如其來的大考對她而言,是一場必須贏下的戰鬥!

服務援軍:滿意是最好的褒獎

接到任務是2月5日晚,必須在3天內將同濟光谷院區普通病房改造成隔離病區。作為華中科大附屬同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的徐蓉,是身先士卒的責任人。火速轉移患者,增加緩衝區隔斷、添置呼吸機等設備,72個小時的爭分奪秒總算成功開闢戰場,16個重症病區、1個ICU病區,開放病床828張。來自上海、廣東、山東、浙江、江蘇、福建6個省市145家醫院的2341位醫護專家與同濟醫院800餘名醫護人員並肩抗疫。

除了安排飲食起居,讓徐蓉感到極為迫切的是,必須讓馳援隊員在這個陌生環境裡儘快熟悉起來,縮短磨合期。

馳援隊到達前,徐蓉趕製了病區各種標識,統一張貼,方便隊員快速熟悉環境佈局、信息系統、工作流程等。每個病區還配備了2名至3名本院護士長,與馳援隊員協同作戰。

她建立聯合護理部微信群,24小時待命服務,並從醫護人員的日記、朋友圈裡捕捉他們的需求。馳援隊員的笑容,徐蓉視為最好的褒獎。

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醫療隊護理領隊魏麗麗的眼裡,這裡暖意融融:一本頗具鄉土氣息的《武漢方言普通話對照表》讓交流變得順暢;一份醫療隊員生日時間表讓大家有意外的驚喜。醫療隊缺防護鞋套,徐蓉立即從別的病區調來;有的隊員牙齦發炎,徐蓉馬上聯繫口腔科去治療……

愛護團隊:零感染背後的壓力

“不能出現醫護人員感染”是醫院提出的底線。徐蓉的理解更為直白:“他們齊齊整整地來,就一定要齊刷刷地回去。”

一線護士出身的徐蓉,深諳這份職業的辛苦。“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往往會出現疏忽,如何幫助他們加強防範?”徐蓉思忖著,一味背誦操作規範,其實不夠,必須想辦法幫他們輕裝上陣。

徐蓉召開聯合護理部工作會,擬定了護理制度、規範、操作流程,並上牆公示,方便醫護人員隨時查看;組織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完善咽拭子採樣工作流程,錄成視頻,一一進行示範、講解;優化核酸檢測追蹤流程等,讓繁瑣變得簡單,最大限度讓規範“易行”。

“這是一個不斷嘗試,邊試邊改的過程。” 徐蓉介紹。

病區裡,一溜醫護人員對著攝像頭依次宣讀交班報告;病區外,一排醫護人員則通過視頻,關注著每一個細節。這是同濟光谷院區交班時的一個場景。來自徐蓉的創新,保護了醫護人員,也推動了工作高效運轉。

從可視化汙染區、清潔區無縫隙交接班,到實行每班4小時彈性工作制;從上班、回酒店全程消毒隔離規定,到護理質量、院感管理督導,白天奔走病區發現問題,夜晚則思考規避,不斷完善。30多個日夜,徐蓉制定完善的規範手稿幾近尺厚,最多的修改13次。所有努力只為保證護理質量管理過程可視化、標準統一化、流程常態化、數據精準化,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

照護患者:讀懂無聲訴求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徐蓉認為,護士絕不是隻遵醫囑的配角,更應有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力。

病區裡,收治的基本都是重症患者,不少老年人甚至難以清楚表達。怎樣才能既不影響醫患溝通,又能節省患者體力,減少交叉感染?

一摞漫畫激發了徐蓉的靈感。她帶領護理部發明《“點餐式”護理手冊》,將醫患溝通常用語,用圖片形式做成可移動“溝通板”。如廁、抬高床頭、疼痛等,患者只需輕輕指一下溝通板上相應的圖片,醫護人員就能立刻為他們服務。

“有時,不過是個腦筋急轉彎,往前想一步,就能解決大問題。”俯臥位通氣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數,但至少需要六個人配合才能完成。徐蓉又與戰友們一道,發明了“糖果翻身法”,通過床單包裹患者身體,像包糖果一樣慢慢翻身,一改以往耗時耗力且易碰掉插管的尷尬。

在橫向上,為了讓創新普惠更多病人,在護理部統一部署下,徐蓉結合最新診療方案,緊急制定了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整體護理方案,為病人提供同質化、專業的整體照護,現已形成全國護理共識;在縱向上,徐蓉配合醫院組成的護心、護肺等醫療團隊,聯合眾醫療隊組建護理專家團隊,儘早開展肺康復護理指導,將關口前移。

面對康復:還有另一個戰場

每個冬天的句號都是春暖花開。在徐蓉看來,患者徹底康復才算花開。

“病毒是陌生的,還需要不懈地跟蹤觀察。”徐蓉認為,患者出院並不是護理的終結,而是護理的另一個開始。

3月8日,在酒店隔離的51歲出院患者李紅,意外地收到同濟光谷醫護人員帶來的禮物。

原來,2月11日,李紅到光谷院區接受治療時,細心的護士在她隨身攜帶的箱子裡發現了一張紙,這是一封遺書。李紅患有抑鬱症,常常處於恐懼中,她擔心自己治不好,便留下遺書。在同濟和寧波醫療隊努力下,李紅於2月28日順利出院。主治醫護囑託護理團隊對她“格外關照”,密切跟蹤。

“現在好多了,我又有信心了。”李紅興奮地說。

“這並非個例,在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心裡,有不少結待解。一些身體上的不適,也需要關注,護理不能缺位。”徐蓉提議,每個病區組建一個患者微信群,開展延續護理,不定期隨訪。

2月13日,從這裡出院的張夢成了“醫患互動群”第一個患者成員。眼下,這個群裡的患者或諮詢專業問題,或彼此問候、相互溫暖。目前,該院這樣的群已有17個。

“不論在院內,還是在院外,我都願做一個溫暖的存在。”徐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