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便要時時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這些災害所引發的後果如此之慘痛,以致於深深地印在了我們民族的記憶深處。

“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這些流傳數千年的民間故事,如果剝去神話的外衣,剩下的正是遠古先民們應對災難,勉勵求生的生動寫照。

引子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的一天,年輕的康熙皇帝像往常一樣來到殿後批閱奏摺。桌上的摺子摞得有一尺高,而最上面是一份剛剛送來的加急奏報。他拿起這份奏摺打開來看,見是山東地方官員所奏。只剛看了一眼,小皇帝便皺起了眉頭,隨即越皺越緊,甚至於雙手都開始顫抖了。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康熙帝硃批奏摺

身旁的老太監見勢頭不對,趕緊端上一碗茶。小皇帝看也不看,把摺子一撂,立刻下令召集議政王大臣,來開御前會議。原來這份奏摺中寫道,兩天前山東地方發生了一場十分嚴重的地震!這就是被後世稱為曠世奇災的“郯城大地震”

地震發生的位置和強度

由於地震發生在300多年前的清代,當時既沒有精確的儀器檢測,也缺乏科學的地理知識,所以我們只能利用當時的文獻記載結合今天的地質科學,來對這次地震的震源和強度進行推測。

經過數十年來的科學研究,現在普遍認為此次地震的震中在今天臨沂的郯城至日照莒縣間,故被後世稱為“郯城大地震”或“莒縣大地震”“郯城-莒縣大地震”。其級別為里氏8.5級,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為7.8級,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為8.0級。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郯城地震等烈度分佈及波及範圍圖

此次地震強度之烈前所未有,幾乎波及大半個中國。“是時同日地震凡七省,方圓五千餘里。”(《靖江縣誌》)甚至位於朝鮮半島的李氏王朝也感受到了此次地震。

地震的危害

蒲松齡《聊齋志異·地震》記錄了地震發生時的場景: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顛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屋,僕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發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當時,蒲松齡正在臨淄城表兄家做客,這裡距郯城500裡,尚且屋倒牆塌。那麼處於震中的郯城等地,其慘烈程度可見一斑。整個郯城縣完全被夷為平地,“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院,一時俱倒塌如平地。”

(康熙《郯城縣誌》)這場空前的大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除建築物倒塌嚴重外,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為紀念蒲松齡而修建的“聊齋園”

一是人口傷亡慘重。地震發生時間為戌時,即晚上19點-21點。古人入睡時間較今天偏早,因此地震發生時,可能不少人已經入睡,由此更增加了傷亡率。但由於當時缺乏精確記載,所以具體傷亡人數我們不得而知。據載郯城縣

“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康熙《郯城縣誌),而當時全縣總人口才11634人。莒州“男女老幼死者共兩萬餘人”(康熙《莒州志》),而全州人口才47073。可見傷亡比例是相當高的。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郯城麥坡地震斷層遺址

三是經濟破壞嚴重。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古時更是“重農抑商”,以農業發展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撐。這次地震不僅時建築物倒塌殆盡,農田和水利設施也遭到嚴重破壞。

“城內四鄉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彭孫貽《客舍偶聞》)而人口的大量傷亡也必然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缺失。當時的社會尚未從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完全恢復,又遭遇如此天災,對山東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顯然是很不利的。

三是次生災害頻發。除地震本身所造成的破壞外,還引發了一系列的次生災害。首先是餘震不斷,地震之後各地餘震斷斷續續持續數年之久,劫後餘生的人們簡直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其次是地震導致河流改道,堤壩潰散,致使很多地方被洪水淹沒。而且地震發生在六月雨季,震後數月陰雨連綿,使得民眾無棲身之所,“人皆露棲巖處,皇皇然不謀生計。”(康熙《贛榆縣誌》)其次是瘟疫盛行,所謂“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地震後不久,震源區便爆發了嚴重的疾疫。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郯城地震建築物破壞情況圖

政府的應對

1668年,滿洲人入住中原不過20餘年,以鄭氏集團為首的明朝殘餘勢力仍活躍於東南沿海,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亦蠢蠢欲動。而各地漢族士人因清朝以夷族身份入住中原,心中仍舊忿忿不平。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並不穩固,如果此次大災賑濟不力,小則有失民心,大則危及政權。所以,上至朝廷,下之地方,對此次災後的處置,都比較謹慎。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晚清時期的災民

地震後不久,康熙皇帝便下達詔諭“命戶部速行詳議,分別蠲賑。”(《清聖祖實錄》)他要求官員們儘管商量對策,及時賑災。賑災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

一是發放錢糧。災後發放錢糧,幫助百姓維持生活,重建家園是最切實際的方法。但清初國家財政並不寬裕,實在拿不出太多的錢糧來賑災,朝廷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部分地方還是獲得了一些錢糧。比如,莒州獲得賑災銀9115兩,嶧縣獲得1200兩。

二是蠲免賦稅。這是朝廷採取的主要賑災措施,震後不久,康熙帝便下令“免山東地震地方,照水旱災例,本年份額賦有差。”(《清聖祖實錄》)視各地災情的嚴重性,不同程度的減免賦稅。蠲免時間持續數年之久,如受災嚴重的郯城、沂水等地,持續到三四年之後。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影視劇中的賑災場景

三是撫卹招攬。除朝廷外,地方官員和鄉紳也往往採取地區性的救助。他們通過採取設置粥廠,發放藥物、葬具和撫卹金等來安撫民心。面對災後大量的流離失所和土地拋荒,官員們也時常招徠勸誡,竭力恢復社會生產。

這場空前的災難是不幸的,它讓數十萬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使社會生產遭受重大打擊,經濟發展一度停滯。但又是幸運的,因為它發生在一個王朝的初期,政府有強大的執行力和較為高效的運轉能力,來應對這場災難。倘若恰逢末世,兵荒馬亂,統治者自顧不暇,哪有餘力去賑災?

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可我們面臨的種種磨難和考驗,一刻也沒有停息。只是,我們慶幸今天擁有一個更為強大的政府做後盾,有更加雄厚的國力來支撐。祈禱祖國,早克疫情!

歷史災害地理:清初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今天的臨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