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諸葛丞相死後,楊儀派馬岱殺死了魏延後,楊儀說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話:"庸奴!你還能作惡不?"

這句話特別有意思,一個“惡”字,它不光樹立了楊儀正義的形象,還能先入為主讓我們覺得魏延之死頗有些罪有應得的意味。

不過,魏延之死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丞相判定魏延有反骨,臨終前安排楊儀設計殺魏延不同。魏延之死這整件事背後,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首先,我們來看看孫權對楊儀和魏延的評價:

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一、關於魏延之死的兩種版本

瞧了上面的評語,不難發現,楊儀並不如他喊的口號那樣大義凜然。

在《三國志》和《魏略》兩種史料中,對於此事,也給出了兩種版本的說法。

版本一《三國志》

《三國志·魏延列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三國志記載,丞相病危的時候,曾經和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自己身死後,安排魏延和姜維斷後的事情。

楊儀和魏延素有過節,楊儀便讓費禕去通知並觀察魏延的態度,魏延知道這件事後,反映很激烈:"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因為這事,魏延和楊儀鬧翻了,他倆互相上書劉禪,舉報對方謀反。

興許是嘴炮不過癮,魏延膽子大到“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如果說之前魏延和楊儀的互撕只能讓對方不爽,那現在這種燒絕閣道的做法,已經是斷人生路了。

魏延行至南谷口時,又做了一件更加嚴重的事情——遣兵逆擊儀等。

王平見到魏延真的一點不顧大局,竟然在撤軍途中,兄弟相殘,便怒斥他:"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丞相屍骨未寒,你怎麼敢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魏延的行為也招致了士兵的牴觸: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楊儀見到魏延眾叛親離,便借勢而為,命馬岱殺死了魏延。

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版本二《魏略》

《魏略》: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

《魏略》一書中,又記載諸葛亮死前,曾託付魏延等人,在他死後,可以統帥全軍便宜行事。

楊儀擔心魏延藉機報復自己,就散播謠言,魏延其實是想率領大軍投靠曹操。

為了讓此事顯得真實可靠,楊儀發動兵變,攻打魏延。

這時候,魏延就陷入兩難的境地,是打楊儀還是不打?

打,便坐實了自己的嫌疑,不打,那自己百口難辯。

因為,楊儀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個可以摧毀自己的理由,想到這兒,魏延做了個決定——逃跑。

最後,事情又回到了原點: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關於這兩個版本,哪種更具有可信性,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二、魏延之死背後的原因分析

翻閱魏延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想法又頗為心高氣傲的人。

《三國志》: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打仗的本事,魏延頗有實力,但他喜歡兵行險招,不按套路出牌:

1、劉備提拔魏延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時,大臣們都驚訝了,為什麼是他?

劉備決心把這個問題交給魏延來回答:"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魏延:"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2、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這個奇謀,有一處很關鍵的地方,魏延比得上韓信的本領嗎?

蜀國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保證分兵之後,可以達成各自的目標,最後合兵潼關呢?

數萬人的大軍調動,是否能夠瞞得住曹真、司馬懿他們呢?

……

這種種都是個未知數,承擔著復興漢室重則的諸葛亮不願意去賭,換言之,諸葛亮欣賞魏延的才華,卻並不認為他現在就擁有足夠讓自己信服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承諾。

所以,縱使十分心動,諸葛亮依然拒絕了魏延的請求。

透過這兩件事,我們大概也能明白,恃才傲物、脾氣差,做事不服從領導安排的魏延,在軍中人脈究竟有多差了。

諸葛亮愛其才,但他的對手不會。

魏延之死:諸葛亮死後,魏延阻礙楊儀撤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有能力的人鋒芒畢露很正常,這種不甘平凡的性格用在工作上,必然有所成就。

但若是對待同事,也是魏延這樣一副我很厲害,你們都很菜,都應該聽我話的姿態。

尤其,在面對欣賞自己的人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後,不反思自己的不足,還擺出“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的態度。

你這樣是真的交不到朋友的……

魏延眾叛親離的結局,其實,更多是由於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三國志》

【2】《魏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