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88


《翻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88


大家看清宮劇的時候,應該經常聽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

感覺有點像今天我們所說的“鐵飯碗”,用來形容工作穩定。為什麼要叫“鐵帽子王”?當然也不是說他帽子結實,而是說明他的爵位比較穩固。至於如何穩固,還有個專有名詞,大家應該也聽過,世襲罔替。

那麼,“世襲罔替”又是啥意思呢?

這就要說到爵位的繼承製度。

前面我們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而且可以繼承。假如某人剛好封為親王,那麼在他死後,他的兒子還是親王嗎?

一般不是。

因為爵位繼承有個原則,叫做降等繼承,而且每繼承一次就要降一等。

拿親王來說,他的兒子繼承爵位,要降為郡王,兒子的兒子再降為貝勒,逐次下降,直到降到對應的最底線(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便不再下降。

世襲罔替,之所以穩固,因為不受該原則限制,繼承的時候不降等。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原來是啥一直還是啥。享有世襲罔替資格的王爵,被稱為“鐵帽子王”。

當然,這屬於乾隆以後的說法,皇太極的時候還沒有這種概念。而且“鐵帽子王”比較稀有,縱觀整個大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能數得上的,大概也只有十二個。

瞭解了等級和繼承,宗室爵位要說的大概差不多了,下面來說說異姓功臣爵位。

所謂異姓功臣,簡單說,如果不姓愛新覺羅,又不是蒙古人,就只能走這條晉升通道。

它的設置,基本上效仿大明的爵位制度,分為九等:

公爵

侯爵

伯爵

(上三者超品)

子爵(正一品)

男爵(正二品)

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

騎都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異姓功臣,相對來說比較多,在影視劇裡也比較常見。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和珅(赫舍里氏),封一等忠襄公。再比如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

這種等級歷朝歷代似乎都差不多,也不必多說,只要能提到的時候,能分清高低就行。

不過,有一點,大家值得注意,異姓爵位最高就到“公”,壓根兒沒有“王”。由此可見,孔有德他們確實屬於特例,相當難得。即便滿洲八旗,不姓愛新覺羅的話,也沒有封王的可能。從這個角度講,漢人受重視程度,似乎比一般滿人還高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