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行業疫情之下的“危”與“機”

機器人行業疫情之下的“危”與“機”

口罩脫銷令口罩生產線炙手可熱,醫護人士緊缺令送藥機器人走俏,站場監控讓自動測體溫機器人成為網紅,武漢街頭配送出現物流機器人身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給機器人和智能製造行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機會。

不過,眼下中國機器人行業仍然處於產能恢復的“爬坡”期,而且受客戶訂單延後的影響,2020年國內機器人行業的產值將會出現下滑。高工諮詢的董事長張小飛3月4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期看,疫情給智能製造帶來的機遇大於困難。”

九成機器人企業已復工

根據高工諮詢對全國60多家機器人行業上下游企業的調查,截至今年2月底,已經復工和部分復工的企業已達90%,未能復工的企業主要位於湖北地區、北京和天津。儘管復工企業已達九成,但是目前產能恢復在60%~70%左右。

張小飛解釋說,首先是下游客戶端的企業尚未完全復工,做自動化生產線改造的系統集成商去到現場工作,所以機器人本體有出貨,但到現場安裝調試的非常少。接不了單、貨出不去,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不希望積壓庫存,所以雖然復工,也主要是在內部做產品規劃和技術研發,同時做部分在線的客服維護工作。

其次是人員問題。機器人行業現在主要完成手上已有訂單,但有的員工因運輸管控而尚未到崗,某個關鍵崗位缺員就會影響產能釋放,尤其是一些上游小型零部件的供應商遇到這一問題更加突出。第三是零部件緊缺。零部件產能恢復約30%,機器人本體產能恢復約60%,系統集成商業務恢復只有20%~30%。“所以,國內機器人行業產能恢復目前呈現‘兩端低、中間高’的狀況。”張小飛說。

就上游零部件供應而言,張小飛說,減速器、控制器、伺服器等機器人核心部件的供應還好,主要是大企業在生產。反而是各自委外加工的非標產品等非核心的零部件難以配套,因為主要是小企業生產,遇到人員不足等問題更多、復工更難。

外資企業的復工進度比本土企業慢,因為部分外資企業在隔離措施較嚴的北京、天津地區,它們復工較晚且主要在線上辦公。山東、湖南、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的機器人企業,復工率已達90%。張小飛預計,國內機器人行業預計要到今年4月下旬,才會實現產業鏈完全復工。

由於去年年底有的項目應收款沒收回來,機器人企業普遍擔心所服務客戶的工廠關閉、應收款收不回來。與此同時,所有下游客戶的訂單都延期了。所以,許多機器人企業的擴產計劃已經暫停,而上游零部件企業目前只做一些標準品,非標產品暫時不敢做。

在行業普遍謹慎的心態下,一部分企業認為未來機會大於挑戰,而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悲觀。張小飛說,一些中小企業如果5月份才完全復工,6~7月份才能拿到訂單,那麼未來幾個月就會因資金緊張而生存困難。相比之下,大企業比較樂觀,它們有資金支撐,可以藉此機會找到更好的人才。

“夾縫生存”將令產值收縮

原材料漲價,是機器人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張小飛預計,上游、中游企業會特別困難。系統集成商工程不做,人員可減少;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壓力最大,工人到位後,需支付工資,但是訂單延期、貨出不去,同時原材料又漲價。

“上半年難熬,下半年隨著疫情受到控制,國內自動化改造的需求預計會增長,但是即使訂單來了,可能收款會延到明年。”張小飛分析說,配送機器人、餐廳酒店服務機器人等的訂單,會呈現爆發性增長,協作機器人、自動測體溫機器人等與疫情防控有關的需求也會提升很快,但是這類產品產值佔比低,所以,預計2020年國內機器人行業的產值將同比下滑15%~20%左右。

疫情之下,許多機器人生產企業、集成商,紛紛轉產口罩機和生產線。不過,張小飛透露,目前真正出貨、調試成功的不多。普通的口罩自動生產線一條20-40萬不等,如果要生產速度快又要現貨的,則售價已升至120萬元現金,還不一定馬上能交貨。轉產過程中,一些零部件不能一下子到位,機器調試達到設計產能也需過程,估計到4月份口罩機和生產線的出貨才會比較順暢。

受調查的機器人企業中,有超過三成認為行業受疫情影響會出現短期波動。高工諮詢預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市場會大幅下滑;下半年有的生產標準品的企業,可以通過加班加點,把時間追回來,但是工期長、項目型的企業則很難“追回來”,項目收款可能會延至明年。

“大的機器人本體企業,產量可以追回來一部分。”張小飛說,從營銷數字上看會追平去年,但是由於原材料漲價,加上支付員工加班等費用,利潤還是會降低。所以2020年行業產值會下滑。

對於給企業的建議,張小飛說,研發型企業,這個時候可專注於產品性能提升;生產型企業,則可抓住重要客戶,提供專項服務,生產機器人本體的大企業不宜擴產,而適宜增強應用,尤其是往國家投資的重大項目的前端靠攏,“這是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競爭的好契機”;系統集成商,則需把現有客戶服務好,儘快完工、收款,保證安全運營,同時加強與本土機器人本體廠商合作。

以往,優質的系統集成商大部份與外資品牌合作。今年,外資企業重在保證利潤,本土機器人生產企業則重在恢復產能,可以讓利,與系統集成商相互扶持。張小飛預計,202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國產化率,會因為疫情而比往年提升更快。去年國產化率已達30%,今年將提升10%~15%。

今年關注四大行業機會

疫情之下,既有“危”,也有“機”。對機器人行業來說,短期帶來衝擊,長期帶來利好。高工諮詢認為,中國機器人行業今年可以重點關注3C數碼、汽車、新能源、醫藥食品四個行業的新機會。

張小飛分析說,3C數碼領域,今年5G將引發新一輪的產品競爭,蘋果、華為、小米等都將推出新品。為了穩定供應,它們會扶持自己的供應鏈體系,而且會推動自動化生產。上半年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因疫情而受到抑制,下半年市場將會反彈,所以下半年產能提升將會加快自動化改造。

汽車領域,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有政策扶持,傳統汽車的銷售將下降。供應鏈上,汽車電子產品需要更新。汽車整車廠也需要從傳統生產線轉換為新的生產線,並進行自動化改造。所以,今年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的自動化生產和智能製造的需求都將增長。

新能源領域,涉及光伏、鋰電、儲能產品。今年光伏的投資持續增長,國內外的需求都在增加,加上產品更加標準化,所以生產的自動化改造是必然趨勢。新能源汽車電池方面,三星、LG、SK、松下等外資公司都在中國擴產,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繼續在中國擴產,帶動自動化和機器人的需求。

醫藥食品領域,醫療器械、口罩、消毒液的緊缺和暢銷,讓國家加強對防疫產品的戰略儲備,很多企業迅速進入相關生產領域,這方面的製造設備和生產線需求旺盛。同時,今年袋裝食品很好賣,產線、後端包裝和倉儲物流有了更大的市場機會。

“今年新能源行業的需求將增加20%;食品醫療行業的需求將增長30%~50%;3C行業的需求去年下滑,今年將反彈並增長10%,扭轉頹勢;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的需求增長不一定太多。”張小飛說。

除了上述四大行業機會,機器人行業今年還將加速洗牌。在張小飛看來,這些今年有增長機會的行業,行業集中度都會提升,強者恆強。這也將促使機器人和智能製造行業的集中度提升。很多服務於傳統制造業的中小機器人企業,由於下游客戶經營業績不好,而將經受生存考驗。“機器人行業內,今年大多數企業的銷售收入預計會下滑,少數企業的營收會上升,整體行業產值還是收縮。”

不管怎樣,經歷了這次疫情,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成為中國製造的發展方向,已是行業共識,這對智能製造行業長期來說是利好。張小飛舉例說,缺一個工位的工人就影響整條生產線的運作,所以能靈活調配到不同崗位、性價比高的協作機器人將大受歡迎。“疫情給智能製造帶來的機遇大於困難,不只機器人本體,還包括自動化的改造和升級,這跟用工難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