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的名臣“荀彧”,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為什麼不同意他進爵稱王?

凡中心


作為曹營中的第一智囊,荀彧一直以來都像是曹操的好搭檔一般,曹操在作出許多重要決定之前都要詢問荀彧,這時候的荀彧,簡直就像是劉備的諸葛亮,將曹營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然而,道不同不相為謀,曹操註定是要與荀彧走上不同的路子的。



三國前期,曹操有雄心壯志,也是一個實力強勁的諸侯,與此同時,誰說曹操打從一開始就將眼光放在天下之上的?曹操最初的打算最可能也只是做一個周公那樣的人物,輔佐君王,重整河山。

荀彧也正是看中了曹操的這一點,才甘心陪著漢獻帝躋身曹營之中,並且為曹操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隨著曹營的壯大,曹操慢慢的也變了,曾經的曹操,為了大局著想,與荀彧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點上,雙方態度不謀而合。

以當時的情況,想要興復漢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迅速收復失地,蕩平各路諸侯,以最快的速度奪回大漢疆土。就這一點,荀彧對曹操的做法沒有半分否定,不僅如此,還十分支持,因為,荀彧是忠於漢室的。

然而,兩兄弟在意見統一的時候,可以並肩作戰,意見截然相反的時候,自然只能背道而馳。


曹操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迅速蕩平諸侯的同時,也強大了曹魏勢力本身,曹魏勢力強大了,許多人便會想要讓曹操稱帝,而且這種呼聲越來越高,曹操可能最初只想做周公旦,但隨著屬下呼聲漸高,曹操也不能只做一個周公旦了,曹操有資本,也有必要,做魏王。

然而,荀彧卻不支持曹操稱王的意圖,雖然某些人可能覺得,曹操只不過是做一個魏王,實際上還是漢朝子民,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魏王本身,就是對皇權的威脅。


依稀記得,漢朝上一個異姓諸侯王還是王莽,而也正是王莽,滅掉了西漢政權,建立了新朝。曹操如果稱了魏王,加封九錫,下一步就是逼迫漢獻帝退位了。作為曹營中少有的,絕對忠心於漢朝的存在,荀彧對曹操稱王的計劃堅決否定,甚至不惜與曹操決裂。

口誅筆伐,看起來氣勢洶洶,然而卻沒有半分作用,阻止曹操的荀彧終是被趕出了權利核心,終是被暗中加害。

儘管曹操生前並未逼迫漢獻帝退位,但曹操的兒子,曹丕卻早已將這件事放在了計劃之中,曹操終究是稱了魏王,大漢終究是滅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