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鄧艾偷襲成都的時候,除了被鍾會困在劍閣的姜維,實際上,季漢還有兩處兵馬,然而這兩處的大將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前往支援成都,這是為何呢?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令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鄧艾牽制姜維,鍾會攻下了漢中,而後與姜維僵持在劍閣。

公元263年11月,鄧艾帥奇兵偷渡陰平到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開城門投降,季漢滅亡。

在這期間,姜維率領大軍在劍閣與鍾會相持,無暇顧及成都。而南中的霍弋[yì]和永安的羅憲各自擁兵,卻始終沒有回援成都,這是為何呢?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首先,霍弋和羅憲鎮守之地,距離成都太遠,遠水解決不了近渴。

霍弋,字紹先,荊州南郡枝江人,曾跟隨父親霍峻隨劉備進入益州。在季漢後期,霍弋平定了永昌叛亂後,便鎮守此地,後領建寧太守,總管南中諸郡。三國時期的南中,大概為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從地圖上可知,南中距離成都非常遙遠,有千里之遙。當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孟獲之亂,征戰經年。

因此,霍弋鎮守的南中,距離成都太遠,無法及時救援成都。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上次我們講過(往期回顧: ),他鎮守的是與東吳接壤的永安,永安是東吳與蜀漢的交界線,屬於巴東郡治,大概是今天的四川奉節。一方面,羅憲不得不時刻防備著不靠譜的盟友東吳趁火打劫。一方面,從地圖上看,永安距離成都也非常遙遠,短時間內也無法到達。

所以,霍弋和羅憲接到成都被圍消息後,即便他們即刻籌備糧草,集合軍隊,再向成都進發,可能剛到半路成都就被鄧艾攻破了。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其次,霍弋和羅憲在沒有收到後主劉禪的勤王命令的情況下,不敢私自帶兵勤王。

霍弋和羅憲都是季漢在邊關鎮守的大將,他們沒有皇帝的命令,是不敢私自帶兵進京的。

其實,霍弋在鄧艾偷渡陰平之時,曾向劉禪請示,是否馳援成都,卻被其以成都兵精糧足拒絕了。他沒有理由帶兵向成都進發,羅憲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除非有後主劉禪的詔書或者虎符,霍弋和羅憲才能帶兵勤王。

《漢晉春秋》中記載:

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最後,霍弋和羅憲即使馳援成都,也無濟於事。

季漢百分之九十的軍隊在大將軍姜維手裡,而他率領季漢主力在劍閣與鍾會對峙。如果成都被圍,姜維應該是最佳的援軍,只是姜維計算失誤,錯誤估計了鄧艾進軍的決心。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霍弋鎮守的南中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動亂不斷。當年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才使得孟獲心服口服。可是諸葛亮已經去世近30年了,他在南中少數民族的影響逐漸淡化,南中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可能已經故去。

南中叛亂不斷,都是依靠霍弋鎮守,這麼多年才沒有太大的動亂。如果霍弋擅離職守,南中就會再發生叛亂。因此,如果霍弋帶兵勤王,南中肯定也保不住了。

羅憲鎮守的永安則是與盟友東吳的邊界,東吳的不靠譜是有著血的教訓的,當年關羽的荊州就是被這位昔日“盟友”偷襲而丟失的。因此,羅憲並沒有因為與東吳時盟友關係,而掉以輕心,而是時刻防備著東吳趁火打劫。

事實上季漢滅亡後,東吳就緊跟著奇襲永安,準備趁機瓜分季漢。羅憲為保護領土不丟失,堅持抵抗多達六個月,東吳軍隊才撤去。

《晉書》中記載:

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所以,真不能怪霍弋和羅憲擁兵自重,實在是沒辦法去救,真是有心無力啊。


蜀國最後的兩位將軍各自擁兵,卻只能眼看著蜀國滅亡,無能為力



本文資料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