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夫婦之與知與能,亦聖人之所知所能。聖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婦之所不知不能。

普通男女所具備的良知良能,也是聖人所擁有的良知良能;聖人所不具備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沒有的良知良能。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可以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

所謂“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孟子·盡心上》雲:“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陽明上承孟子,認為良知是一種生而知之、“不假外求”的優良智能,他還將良知、良能視為一事,並豐富了“良知”的概念。

他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這種說法,將儒家對“性”的定義提升到了“道”的高度,顯然借鑑了佛家的佛性即佛道的觀點。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王陽明從“良知即是天理”出發,進而認為,“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聖人了。

簡單地說,所謂“良知”,即是一顆自發的善心,一顆愛人愛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謂“致良知”,即讓本有之善自然發散出來,變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動。

借用馬斯洛的觀點,人人都有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呵護自己,儘量不做傷害名譽和身體的事,努力追求事業的成長,就是自愛了!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推己及人,儘量滿足他人的五種需求,就是愛人了!比如說,給飢寒交迫的災民提供食物、衣物,這是滿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脅的人,這是滿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熱情待人、謙虛禮貌,這是滿足他人的社交與尊重需求;在學業或事業上給予他人提攜與幫助,這是滿足他人自我實現的需求。當然,無論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規則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愛人和愛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兩件事,愛己便不能愛人,愛人便不能愛己,離良知就遠了!只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輝散發天地間,自然可以與聖賢比肩。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王陽明繼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為堯舜”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具備聖人的潛質,因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聖人少一點,聖人不比普通人多一點。所以,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

對於王陽明的良知說,許多人起初並不信服,試想,聖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惡人,天差地別,怎麼可能擁有一樣多的良知呢?據說有一次,有人在半夜裡捉到一個小偷,便把王陽明請去,問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嗎?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王陽明並不辯解,讓小偷脫去外衣,小偷照辦了;又讓小偷脫掉內衣,小偷也照辦了。再讓小偷脫掉內褲,小偷一臉惶恐地說:“這恐怕不妥吧!”

於是,王陽明對大家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這便是小偷的良知。”

這個小偷做了“不要臉”的事,但他並非真的“不要臉”,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做到便見聖賢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個小偷有羞惡心,自然具備了義行的基礎。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嗎?

但是,在行為表現上,聖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惡人確實有很大的差距,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聖人的“良知”像新鮮出爐的純金一樣散發著異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則程度不同地被貪慾的塵埃所矇蔽。只要撥開塵埃,便見聖賢。

喜歡鬼谷子 思想內容的各位看官 記得點點“關注”;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