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頭,起源於隋興盛於清,乾隆愛清蒸嘉慶喜紅燒

蟹粉獅子頭,淮揚菜的代表菜品之一,1949年開國大典時被列入國宴,在揚州,它和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並稱為“揚州三大頭”,也是揚州菜系的扛鼎之作。

獅子頭,起源於隋興盛於清,乾隆愛清蒸嘉慶喜紅燒

說起獅子頭的來歷,還倒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相傳當年隋煬帝來到了揚州,在揚州玩得盡興之後隋煬帝回到了住處,叫御廚前來以揚州四景為題材,做出四道菜來。揚州四景分別是萬松山,象牙林、葵花崗和金錢墩。御廚們得令之後和揚州當地的廚子們商議,後來就想出了四道新菜來,分別是松鼠桂魚、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和金錢蝦餅。隋煬帝一嘗,對四道菜非常滿意,特別是那道葵花斬肉,很對他的胃口。隋煬帝將這道菜賞給群臣,淮揚菜也因此一下子在朝中火了起來。

到了唐朝,唐朝文學家、名臣郇國公韋陟在家中大宴賓客,做這場宴席的廚子是當時名廚巨源。巨源依照當年隋煬帝揚州宴的規格,也做了那四道名菜,在上菜獅子頭的時候,賓客們向韋陟敬酒說:“郇國公您半生戎嗎,戰功赫赫,為了紀念今日這盛會,應該將這葵花斬肉改名為獅子頭。”後來“獅子頭”這個名字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徐珂《清稗類鈔》之中記載了獅子頭的做法:“獅子頭者,以形似而得名,豬肉圓也。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

到了清朝時期,獅子頭已經是一道廣為人知的經典菜,乾隆數次下江南,對淮揚菜系的獅子頭讚不絕口,就將它帶進了紫禁城之中。

乾隆帝和獅子頭的緣分還要從淮安關說起。乾隆在來淮安之前,淮安關的官員們就到處尋找名廚,希望研究一道新菜招待乾隆皇帝,名廚們就做出了名菜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比從前的獅子頭略微小一些,便是在肉圓之中摻入蟹肉和蟹黃,清燉煮熟。這肉圓一定要大,和蘋果一般大小,看起來氣派十足。單單個頭大還不能稱為獅子頭,這肉圓在被燉熟之後,裡面的肥肉已經溶化,瘦肉看起來更加突出,會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看起來就像獅子毛茸茸的頭一樣。這就是普通肉圓和獅子頭的區別了。

獅子頭,起源於隋興盛於清,乾隆愛清蒸嘉慶喜紅燒

現在在淮揚菜高規格的酒宴之中依舊會有這道蟹粉獅子頭,這是一道硬菜,一定是要壓軸上場的,一人一盅,獅子頭溫潤鮮美,頂端通常配有一小撮鮮亮的蟹黃,湯底鮮美,油綠的菜葉、潔白的筍片和烏亮的木耳搭配其中,時蔬的清香和蟹肉的鮮美、肉的純香搭配在一起,讓品嚐之人慾罷不能。這也是周總理生前最喜歡的一道菜。

獅子頭成了皇宮之中的經典菜式之後,就延伸出了紅燒獅子頭的做法。當年乾隆有一位非常寵愛廚子名為張東官,他手藝非常好,而且善於迎合乾隆的心思,算是清朝歷史上最有名氣的一位御廚了。張東官也收了不少徒弟,他一生所學最後全部交給了最為孝順他的徒弟劉樹傑。劉樹傑得到了師父寫的食譜,經過自己的創造,做出了一道“紅燒獅子頭”,這道菜也是嘉慶帝的最愛。

劉樹傑老了之後,向嘉慶帝告老還鄉,他來到了自己的家鄉安徽亳州,和兒子開設了一個酒樓“華膳樓”。劉樹傑憑藉著當年御廚的身份,自然在民間吸引了一群嚐鮮的食客,而“華膳樓獅子頭”便是這酒樓的鎮店之寶。

清代著名的吃貨袁枚曾經在《隨園食單》之中介紹過一道菜,叫作“楊公頭”。沒想到身在金陵的袁枚,竟然不識得一江之隔的揚州名菜。袁枚在好友家中吃飯,看到了一道新奇菜,他如此在書中描寫:“

楊明府作肉圓,大如茶杯,細膩絕倫。湯尤鮮潔,入口如酥。大概去筋去節,斬之極細,肥瘦各半,用纖合勻。”因為好友姓楊,就叫這肉圓子為“楊公圓”。

獅子頭,起源於隋興盛於清,乾隆愛清蒸嘉慶喜紅燒

說到紅燒獅子頭,很多人會想到《神醫喜來樂》之中的“四喜丸子”。國畫大師張大千,是做這道菜的行家,還得意洋洋地將這道菜教給了自己的妻子。張大千是一位會吃也會做的吃貨,他口味偏重,喜歡吃麻辣和醇香的菜餚,清蒸獅子頭並不和他的胃口。他對食材要求比較嚴苛,從來不吃過夜的菜,魚也要吃鮮活的。張大千每隔兩天一定要吃一頓大葷,紅燒獅子頭、冰糖肘子、東坡肉都是他的最愛。

一般清蒸的蟹黃獅子頭是一碗一個,而四喜丸子則是一盤裝上四隻,寓意著福祿壽喜四喜。

近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是獅子頭的鐵粉,他是揚州高郵人,在他家鄉的做法之中,肉圓之中會加上茡薺碎,將其搓成柑橘大的球之後,放進油鍋裡油炸,炸至外表金黃之後再撈出來,加入水、醬油等調料紅燒。汪曾祺認為,獅子頭的精髓就是切肉的刀工,只可細切,不能斬肉,更不能將其放入絞肉機之中,這會破壞肉的纖維,影響獅子頭的口感。


獅子頭,起源於隋興盛於清,乾隆愛清蒸嘉慶喜紅燒

梁秋實的筆下,獅子頭也是十分精緻的菜餚。他認為獅子頭的肉一定要七分瘦肉三分肥肉,不能有一點筋絡,也不可以在肉裡面直接混入芡粉,這種做法不僅僅會影響獅子頭的口感,也會影響獅子頭的外形。

一盤小小的獅子頭,兩種主流的做法,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