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头,起源于隋兴盛于清,乾隆爱清蒸嘉庆喜红烧

蟹粉狮子头,淮扬菜的代表菜品之一,1949年开国大典时被列入国宴,在扬州,它和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并称为“扬州三大头”,也是扬州菜系的扛鼎之作。

狮子头,起源于隋兴盛于清,乾隆爱清蒸嘉庆喜红烧

说起狮子头的来历,还倒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当年隋炀帝来到了扬州,在扬州玩得尽兴之后隋炀帝回到了住处,叫御厨前来以扬州四景为题材,做出四道菜来。扬州四景分别是万松山,象牙林、葵花岗和金钱墩。御厨们得令之后和扬州当地的厨子们商议,后来就想出了四道新菜来,分别是松鼠桂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和金钱虾饼。隋炀帝一尝,对四道菜非常满意,特别是那道葵花斩肉,很对他的胃口。隋炀帝将这道菜赏给群臣,淮扬菜也因此一下子在朝中火了起来。

到了唐朝,唐朝文学家、名臣郇国公韦陟在家中大宴宾客,做这场宴席的厨子是当时名厨巨源。巨源依照当年隋炀帝扬州宴的规格,也做了那四道名菜,在上菜狮子头的时候,宾客们向韦陟敬酒说:“郇国公您半生戎吗,战功赫赫,为了纪念今日这盛会,应该将这葵花斩肉改名为狮子头。”后来“狮子头”这个名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徐珂《清稗类钞》之中记载了狮子头的做法:“狮子头者,以形似而得名,猪肉圆也。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虾仁、蟹粉……”

到了清朝时期,狮子头已经是一道广为人知的经典菜,乾隆数次下江南,对淮扬菜系的狮子头赞不绝口,就将它带进了紫禁城之中。

乾隆帝和狮子头的缘分还要从淮安关说起。乾隆在来淮安之前,淮安关的官员们就到处寻找名厨,希望研究一道新菜招待乾隆皇帝,名厨们就做出了名菜蟹粉狮子头。

蟹粉狮子头,比从前的狮子头略微小一些,便是在肉圆之中掺入蟹肉和蟹黄,清炖煮熟。这肉圆一定要大,和苹果一般大小,看起来气派十足。单单个头大还不能称为狮子头,这肉圆在被炖熟之后,里面的肥肉已经溶化,瘦肉看起来更加突出,会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看起来就像狮子毛茸茸的头一样。这就是普通肉圆和狮子头的区别了。

狮子头,起源于隋兴盛于清,乾隆爱清蒸嘉庆喜红烧

现在在淮扬菜高规格的酒宴之中依旧会有这道蟹粉狮子头,这是一道硬菜,一定是要压轴上场的,一人一盅,狮子头温润鲜美,顶端通常配有一小撮鲜亮的蟹黄,汤底鲜美,油绿的菜叶、洁白的笋片和乌亮的木耳搭配其中,时蔬的清香和蟹肉的鲜美、肉的纯香搭配在一起,让品尝之人欲罢不能。这也是周总理生前最喜欢的一道菜。

狮子头成了皇宫之中的经典菜式之后,就延伸出了红烧狮子头的做法。当年乾隆有一位非常宠爱厨子名为张东官,他手艺非常好,而且善于迎合乾隆的心思,算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气的一位御厨了。张东官也收了不少徒弟,他一生所学最后全部交给了最为孝顺他的徒弟刘树杰。刘树杰得到了师父写的食谱,经过自己的创造,做出了一道“红烧狮子头”,这道菜也是嘉庆帝的最爱。

刘树杰老了之后,向嘉庆帝告老还乡,他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亳州,和儿子开设了一个酒楼“华膳楼”。刘树杰凭借着当年御厨的身份,自然在民间吸引了一群尝鲜的食客,而“华膳楼狮子头”便是这酒楼的镇店之宝。

清代著名的吃货袁枚曾经在《随园食单》之中介绍过一道菜,叫作“杨公头”。没想到身在金陵的袁枚,竟然不识得一江之隔的扬州名菜。袁枚在好友家中吃饭,看到了一道新奇菜,他如此在书中描写:“

杨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大概去筋去节,斩之极细,肥瘦各半,用纤合匀。”因为好友姓杨,就叫这肉圆子为“杨公圆”。

狮子头,起源于隋兴盛于清,乾隆爱清蒸嘉庆喜红烧

说到红烧狮子头,很多人会想到《神医喜来乐》之中的“四喜丸子”。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做这道菜的行家,还得意洋洋地将这道菜教给了自己的妻子。张大千是一位会吃也会做的吃货,他口味偏重,喜欢吃麻辣和醇香的菜肴,清蒸狮子头并不和他的胃口。他对食材要求比较严苛,从来不吃过夜的菜,鱼也要吃鲜活的。张大千每隔两天一定要吃一顿大荤,红烧狮子头、冰糖肘子、东坡肉都是他的最爱。

一般清蒸的蟹黄狮子头是一碗一个,而四喜丸子则是一盘装上四只,寓意着福禄寿喜四喜。

近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是狮子头的铁粉,他是扬州高邮人,在他家乡的做法之中,肉圆之中会加上茡荠碎,将其搓成柑橘大的球之后,放进油锅里油炸,炸至外表金黄之后再捞出来,加入水、酱油等调料红烧。汪曾祺认为,狮子头的精髓就是切肉的刀工,只可细切,不能斩肉,更不能将其放入绞肉机之中,这会破坏肉的纤维,影响狮子头的口感。


狮子头,起源于隋兴盛于清,乾隆爱清蒸嘉庆喜红烧

梁秋实的笔下,狮子头也是十分精致的菜肴。他认为狮子头的肉一定要七分瘦肉三分肥肉,不能有一点筋络,也不可以在肉里面直接混入芡粉,这种做法不仅仅会影响狮子头的口感,也会影响狮子头的外形。

一盘小小的狮子头,两种主流的做法,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的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