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最近,我們的生活一直被疫情籠罩著。


如果說這次災難教會了我們什麼,我想首先應該是:除了生死,再無大事。


一場疫情,讓我們的生活瞬間進入“戰時”狀態:假期延長、企業關閉、餐館關門,景區、商場等一切休閒娛樂場所也全部歇業……那些我們日常所需的各行各業突然被按下暫停鍵。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生活簡單到只剩下吃飯和生存。


慢慢地,大家發現,原來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可有可無的很多餐廳是可以不去的、很多東西是可以不買的、很多會也是可以不開的……唯一重要的是:只要活著就好它讓我們意識到,原來,死亡離我們每個人都那麼近。


從概率上來說,這場災難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那個不幸者。任何人都沒辦法確保自己僥倖逃過,所以我們只能時時小心、處處謹慎,儘量護得自己和家人周全。


今天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生死這件事。


開篇,我想先提出一個問題:

假如明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01

你認真想過死亡這件事嗎?


什麼時候你意識到死亡離你很近?


生病時、遇到意外時、或是親人離世時?我想都是。這些生活中的重大變故,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衝擊,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它讓我們不得不直面殘酷的生死考驗。


但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都會死”這件事呢?我想不盡然


儘管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生命會終結,但知道不等於理解,理解也不等於深思熟慮過。


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時間去想生死,因為我們太忙了。


現代社會中,日常工作、生活瑣事、家庭事務、人際關係等等,哪一項都需要花費大量心思和時間去應對。我們和自己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更沒有時間靜下來去想一想生死這件事。相比於生活中各種事務的優先級,生死這種長遠話題,似乎總能往後放一放。畢竟我們往往想不了太久遠的事。


或許,我們也是有點逃避這個話題的


我們不想認真去想死亡這件事,因為那會讓我們覺得很無力。正如《權力的遊戲》中那句很經典的臺詞:Valar Morghulis (凡人皆有一死)。這社會或許是不平等的,但唯一平等的就是:每個人都會死。


我們知道自己終有一死,卻無力對抗這終將來臨的巨大黑暗,這種無力感讓我們很焦慮,所以往往只能選擇逃避。


我們不去思考死亡,也或許是因為心存僥倖。


就像這次疫情,總有心大的人覺得沒事,你讓他們每天戴口罩、不要出門聚會,他們偏要說“非典都逃過了,這次就不行了?”、“早晚都會死,怕也沒用”。不知道他們是真的不怕死,還是隻是抱著僥倖心理……我想,多半是後者。


其實不止是這次疫情,日常生活也是一樣。人們總覺得生死這種事離自己還很遠,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可能在任何一秒結束。意外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概率都是一樣的,我們掌控不了。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忘了自己會死、忘了親人也會離去,我們活在別人和社會的期待中,努力抓取一些外在的東西,卻忘了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如果有一天生命突然結束,又是否會有遺憾?


而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把生死這件事直接而殘酷地擺在了我們所有人面前,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去想一想,自己到底該如何生活?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02

我們為何避諱死亡?


我們的文化語境中,似乎總是避諱死亡這件事。


從古至今,人們很少談論死亡,因為這不吉利;人們害怕談論死亡,因為無能為力。


也有人把所有的對死亡的恐懼,轉移到對金錢權力的爭奪或者血脈的延續上,用這些來對抗生死,但往往也無法真正緩解死亡焦慮。


當一個東西成了禁忌,不能被提及,也就意味著問題永遠被擱置。這種方式,不會有助於事情的發展,甚至會在無形中惡化。


避諱死亡的結果就是,我們無法正視生命。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無法和即將離去的親人好好告別。


我們避諱死亡、無法面對生命的離去,所以即使親人生命走到終點,我們也要說“善意的謊言”。即使我們知道這些話都是假的、他們也知道我們在隱瞞,但就是都不願意戳破,我們以為這樣就會好一些。但往往是,親人離世前好多話沒機會說、我們也有好多愛沒來得及表達。


幾年前,三叔病情惡化,我去他家看他,那時的他已是身形消瘦,早沒了往日的神采,我知道或許他很快就要離開我們了,但我很害怕失去、也沒有勇氣跟他說我的真心話,只能假裝輕鬆地安慰他“你看起來好些了,我相信你會慢慢好起來的,等你好了,我們一起出去遊玩去吃好吃的”,那時他也笑笑,說“好!”。


只是沒想到,那就是最後一面了。我當時多想對他說“我很捨不得你,你是一個多麼棒的人、你這一生為我們大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們會永遠記得你的好”,可惜這些話,我再也沒有機會說給他聽了。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最好的告別》一書中,作者阿圖·葛文德是美國一位很優秀的醫生,他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作為醫生,最有意義的體驗會是幫助他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這裡他說的“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就是幫助人們直面終將來臨的死亡,幫助人們和親人好好告別。


什麼是最好的告別?我想應該是,在親人還在世時,好好陪伴他們、珍惜他們;如果有一天分離不可避免,我們至少要和他們好好告別,告訴他們我們多麼愛他們、多麼不捨得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多麼優秀的人、度過了多麼精彩的一生。讓我們心中都不再有遺憾。


正視死亡的那一刻,或許我們的內心才會升起一股力量,來直麵人生。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03

向死而生


回到開篇提出的那個問題:

假如明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比如擁抱愛人、陪伴家人、去一直想去的地方走走、去做一直想做沒機會做的事……


我想到之前看的一部電影《遺願清單》,講述兩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才發現還有好多一直想做的事沒來得及做,於是他們分別寫下自己的願望清單,臨終前一件一件去實現……


其實就像電影中的兩位老人一樣,那些我們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或許是工作太忙、或許是家庭牽絆、或許錢沒攢夠、也或許是還沒準備好等等,我們總有理由一拖再拖。但往往是,拖著拖著就沒了。


那麼,這些事,為什麼不現在就去做呢?


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很多事如果你現在不去做,大概率以後也不會做。


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們隨時都會死。我們不能假設自己一定能長命百歲,其實很多事我們都未必有機會做。


直面這一點,或許才能幫我們想明白:什麼是對我們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怎樣活著?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周國平在接受採訪時曾被問過一個問題:假使人生只剩下最後 60 秒,你想說些什麼?


他回答說:我一生都在為人生最後60秒做準備,以求在這個時辰心情是充實、平靜、安詳的。我的心情是充實的,因為我的記憶裡積澱了此生所有美好的經歷和動人的愛,我將帶著豐富的寶藏去另一個世界;我的心情是平靜的,因為我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現在下班的時間到了,輕鬆地回家吧……


這番話讓我很觸動,想是隻有活得通透、內心澄明的人,才能如此坦然。


也只有直面死亡,才能知道自己該怎樣活著。


我們消除不了黑暗,只想辦法找到一束光來照亮它。這束光,或許就是去尋找自己活著的意義,尋找那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人和事。


那些你一直想做的事,不如現在就去做;那些你想見的人,不如現在就去見;那些你一直想去的地方,不如現在就制定計劃……


這就是“向死而生”的力量。


與生命這場較量,我們不博運氣,只博自己盡力。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04

列下清單 現在就行動吧


前些年,我常常覺得生活很迷茫,想努力卻不知道該往哪使勁。


後來,我想到生死這個話題,開始琢磨:我到底想怎樣過一生?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於是,三年前我開始給自己列人生清單,梳理這一生最想做的十件事。然後把它們列入我的人生優先級中,開始一件一件去做,比如出國留學、比如走遍世界、比如去非洲生活一段時間,比如去撒哈拉沙漠看星星、去冰島看極光……


這兩年,我的人生清單已經劃掉了幾項,這讓我很喜悅,但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做到。


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也常常會犯懶,所以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行動起來。我深知,人一生可支配的時間有限,想做的事我要抓緊時間去做。


我開始敬畏死亡,也感恩生命。早上醒來時,我常常會覺得很慶幸,感恩自己又多活了一天。也就沒什麼理由喪了。


如果明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我希望自己永遠保持好奇心,努力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希望放大感官,好好去感受每一束陽光、每一片樹葉、每一滴露水,讓生命變得豐盈。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坦然地說:無論生命何時結束,我都沒有遺憾。


希望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可以平靜地說:這個人,她努力過好了每一天,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珍惜重要的人,她按自己的意願過了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