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放羊娃為了取樂,三番五次的用“狼來了”以戲弄人。別人被戲弄的多了,都不再相信放羊娃的話。最後狼真的來時,放羊娃無論如何求救也無人搭理,最終他的羊都被狼咬死了。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狼來了


這個故事教育大家平時一定要誠實,撒謊的孩子最終會自食惡果。這個惡果就是即便他將來說了實話,在別人聽來也是假話,因為放羊娃的信用已經在一次次的“狼來了”的戲弄中消耗殆盡。而重建信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許多人一輩子都無法將其重建。

《狼來了》只是一個故事,故事這東西,一般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個無限接近“狼來了”的真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烽火戲諸侯“。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詳細介紹了烽火戲諸侯的過程:


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

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

幽王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後一笑者,賞賜千金。”

虢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於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後遊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

幽王曰:“此計甚善!”乃同褒後並駕往驪山遊玩,至晚設宴儷宮,傳令舉烽。

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驅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於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徵兵以救急哉?”

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徵兵!朕今與王后出遊儷官,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炮燭天。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儷山,但聞樓閣管箭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並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於此。


東周列國志只是小說,文風淺白,就不翻譯了。正史裡對這件事的記載就簡略很多,在《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中記載: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大致意思就是周幽王的冷豔美人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用盡辦法也沒辦法讓她笑。最後周幽王在虢石父的缺德主意下,點燃狼煙烽火來忽悠諸侯。狼煙是邊關遭入侵才能點燃的,諸侯以為外敵入侵,氣喘吁吁的趕來救援,卻發現並沒有敵人。只得鬱悶的回去了。看著諸侯們狼狽的模樣,褒姒總算笑了出來。如此幾次之後,周幽王就失去了在諸侯間的信用。加上週幽王本人寵信奸佞,惹怒了申侯,申侯聯絡繒、西夷犬戎一起討伐周幽王,周幽王此刻再點狼煙烽火求救,已經沒人來救他了。最後周幽王在驪山被宰,眾諸侯擁護太子宜臼為平王,延續周的香火。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烽火戲諸侯


放羊娃三番五次的戲弄人,失去的,是他個人的私信。所影響的,是他一個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不是簡單的個人私信的問題了。周幽王是一國之君,代表著周天子。也就是說,周幽王的信用不是放羊娃那樣的私人信用,而是大周朝的信用。大周的信用,是公信。周天子失去公信,這是一個很嚴重的事件。為此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在塔西佗的著作《塔西佗歷史》中記載:羅馬皇帝尼祿死後,被選為下一任皇帝的迦爾巴下命令殺了一個造成叛亂的將領,以及另一個可能發動叛亂的將領卡皮託。實際上命令未達之前他就已經被處決了。有些人認為卡皮託沒有這樣的野心,對迦爾巴的做法產生了不滿,塔西佗因此總結到:

外界對這兩次的處決的反應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塔西佗與塔西佗歷史


後來中國的學者潘知常先生在《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塔西佗陷阱“一詞,將這個故事引申為一種社會現象,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周幽王作為周天子,頻頻使用烽火戲諸侯這種幼稚的行為來涮人,將周天子的信用消耗殆盡,也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之中。無論他的警報是真是假,都被默認為假的。即便是後來真的有外敵入侵,真的警報也叫不來真的援兵。周天子一旦失信,要彌補這個信任的窟窿可就太難了。即使是後來周幽王幡然醒悟,要說真話做好事,在一片不信任的目光中,也絕難推行下去。做不到位的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

明朝有個著名的死太監叫劉瑾,大家應該不陌生。劉瑾這一生禍國殃民,遺臭萬年。不過一個人一輩子一直做壞事不做好事也挺難的,劉公公壞事做多了,有一天就突發奇想,打算給國家做回好事。這個好事,就是整理軍屯。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軍屯示意圖


軍屯源於朱元璋時期。老朱實行軍民分籍制度,編為軍戶的農民世代為兵。政府把他們按照衛所的編制組織起來,進行屯田。沿邊衛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名軍士給田五十畝和耕牛農具。收穫所得以十二石歸軍士自己食用,餘下的作為本衛所軍官的俸糧和儲積。在這種制度下,政府只對屯田情況進行督察,不用給餉。所以老朱得意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

軍屯看起來很美,但是時間久了,弊端就逐漸顯露出來。一方面大頭兵種地種多了,兵也成了農,士兵的戰鬥力直線下滑;一方面大明朝腐敗透頂,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右和內監佔奪。後來盧象升針對這情況就表示:“塞上民田少而軍地多。因循日久,俱為豪右所佔。是以屯日益窘,軍日益貧。甚至當軍者無地,種地者非軍,豪強侵霸以肥家,公私因是而交困。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明末名將盧象升


明英宗之後,邊境的戰事逐漸增多,疆場戒嚴,相應而來的是軍隊訓練和戍守的時間增加,種地自然受到影響。還有不少屯地被持敵對態度的少數民族所佔領,出現“田在敵外”的尷尬情況。軍屯已經徹底敗壞得有名無實,田地被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又不交稅;而士兵們失去了田地,窮的跟叫花子一樣,別說打仗了,吃飽飯都是奢望。於國於民,軍屯都是大明的毒瘤。

劉瑾壞事幹多了,也想做一兩件好事攢攢陰德。理論上來說,整理軍屯絕對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劉瑾萬萬沒想到,大明政府此刻已經深陷“塔西佗陷阱“之中,當然了他劉瑾本人正是陷阱最大的挖坑人之一。在這個時候,做壞事容易,做好事可就千難萬難。

劉瑾之前禍國殃民的時候,前呼後擁,氣勢非凡。這次要做回利國利民的好事,居然找不到一個幫手。朝廷裡混的都是人精,這種得罪人的工作誰也不願意幹。最後劉瑾從當年罵過自己的人裡(這死太監倒不記仇),挑了一個愣頭青,叫周東。把周東提拔為大理寺少卿,並派往寧夏整理軍屯。在劉瑾和周東看來,整理軍屯是個挺簡單的事。找到當年土地登記的冊子,查一下在誰手裡,讓他吐出來就是了。

但是簡單的事往往是最難做到的,叫人把吃嘴裡的肉吐出來,沒有老朱那樣殺幾萬人不眨眼的魄力是絕難完成的。周東只是一個體制邊緣的小官吏,哪有這個實力。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周東干的這種殺人父母的活兒,把地方實力派給得罪光了。

當時的寧夏駐軍都指揮使何錦義,任職期間撈了大概有兩千五百多頃的土地。而且何錦義準備的也挺充分,把土地都掛在親戚名下。當然,何錦義對官場上迎來送往的規矩熟門熟路,自周東進入寧夏地界開始就不停逢迎,伺候的那叫一個周到。而周東則十分豪爽,逢請必到、逢禮必收。大家都是官場中人,收錢辦事,那是官場的固定規則。但是周東卻只顧收錢收禮,吃喝玩樂,什麼態度也沒發表。就在何錦義等的心焦的時候,周東忽然告訴何錦義:我已經派人查過了你的田產,一共三千五百頃土地,都是你侵佔的軍屯,交出來吧!

何錦義滿打滿算才撈了兩千五百頃田地,掛在親戚名下。周東卻連自己親戚的土地都算在了自己頭上。這麼算的話,何錦義不但要傾家蕩產,還要倒賠一千頃!何錦義恨得牙根癢癢,轉念一想,這貨莫非嫌自己送的錢不夠多?於是何錦義加大了送禮的力度。在何錦義的金錢攻勢下,周東也犯嘀咕了。這麼多錢隱含著另一個信息,不辦事的話,下次送的說不定就是刀子了。最終周東把何錦義的三姨太打了一頓了事,這個腦回路至今我也無法理解。

何錦義是駐軍的都指揮使,他要侵佔土地,多少要給自己手下人漏一些。大領導吃肉,小領導要跟著喝湯。不然誰跟他混?各級軍官沒有乾淨的,多少都有侵佔的行為。何錦義有錢,可以給周東大量的賄賂,下級軍官雖然想賄賂,畢竟財力有限,拿不出那麼多錢。而周東本人在何錦義的啟發下,迅速變得和這幫人一樣貪婪。當然了,周東發財的同時,少不了劉瑾那份。

丈量土地需要量具,周東發現,在丈量的尺子上稍微做做手腳,就是個來錢的好主意。一開始周東只是稍微做點手腳,後來乾脆一刀切,正常一頃地是100畝,到了周東這裡他老人家則以50畝為一頃來計算。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軍官侵佔了一頃的土地,周東上報時就給報成了兩頃。這樣一來,這個軍官的罪行翻了一倍。而且周東要他吐土地的時候,仍然按100畝的標準讓他吐兩頃。實際上按周東的標準算下來,所有的軍戶都在侵佔軍田,所有人都要退地。

要退地,那也得有地可退。周東憑空把寧夏的耕地面積翻了一倍,高級軍官可以賄賂保地,中級和低級軍官沒那麼多錢,只能傾家蕩產的退賠。不少軍官把家產退完還不夠,只能賣宅院賣老婆賣兒女然後買地來退。而更多的底層軍戶,只能闔家痛哭,為此上吊的也不在少數。明史評價這段歷史說:

“東希劉瑾意,以五十畝為一頃,又畝斂銀為瑾賄,敲撲慘酷,戍將衛卒皆憤怨。”原本在寧夏就野心勃勃的安化王朱寘鐇趁機籠絡人心,打著“清君側,誅劉瑾”的旗號起兵造反。雖然僅僅18天就被平定,還是造成了無數人在戰亂中喪命,無數人流離失所。寧夏的整理軍屯,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整理軍屯原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在劉瑾治下卻辦成了這樣。劉瑾也因此徹底失勢,最後被人陷害謀反,凌遲了三天。平心而論,劉瑾禍國殃民有餘,謀反這個罪名確實是冤枉的。劉瑾死後,整理軍屯的事就此截然而止。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劉瑾


土地集中這個毒瘤就此越來越大,把大明搞的越來越窮。直到萬曆朝張居正橫空出世,才再次丈量土地,在全國共查出隱瞞一百多萬傾田地。實際上張居正也僅僅開了個頭就收手了,然而一些官員為了確保土地增多,糧稅增加,或者為了突出功績,不惜弄虛作假,使用“短縮步弓”和“虛增田畝”等各種各樣的手段欺瞞朝廷。多報了土地就要多交稅,差額怎麼辦?反正官員本人是不掏錢的,那就從現有的田裡多收。部分底層百姓負擔反而更重,這絕非張居正的本意。張居正死後被那麼多人詆譭,丈量土地得罪人是很大的原因。隨著張居正人亡政息,明末的土地兼併變本加厲,給李自成貢獻了大量的兵源。實際上無論是遺臭萬年的死太監劉瑾,還是經天緯地的千古一相張居正,丈量土地這個事都沒真正做成。


好事為何辦成了壞事

萬曆首輔張居正


明明是好事,為什麼總是辦成壞事呢?

大明政府的信用,實際上比放羊娃和周幽王好不到哪兒去。開國的老朱就不用說了,發了免死鐵卷的功臣照殺不誤。老朱發行的寶鈔也根本沒有準備金,想填多少就填多少,沒有準備金的寶鈔實際上就是廢紙一張。而朝廷給各級官員定的薪資不高也就算了。往往還要通過折算再扣一筆。給官員發一匹爛布,市場價最多幾百錢,楞說值二兩銀子。你上哪兒說理去?有什麼樣的朝廷,就有什麼樣的官員。即便是老朱在世的時候對貪官剝皮實草,仍然遏制不住大明朝的前腐後繼。唯一的另類海瑞,什麼錢都不貪,混到了南京右僉都御史的份上,仍然窮的跟叫花子一樣。整個官僚體系如同一個染缸,幾乎任何人都能染黑。這不愣頭青周東剛來半個月就變得貪慾燻心,最終釀成大禍。正所謂千里為官只為財,誰樂意大老遠的來當叫花子。各級官員要撈錢,自然就會巧立名目,橫徵暴斂。對百姓來說,這些官員就是大明的代言人,他們的行為,就是在一步一步的破壞大明朝廷的信用。也就是將大明朝一步一步的推入了塔西佗陷阱之中。

在這個一級壓一級,一級騙一級的體系下,任何名義上的好事,傳達下去都會偏移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上。這種名義上的好事,和執行的人本身的利益往往是相悖的。整理軍屯雖然利國利民,但是多出來的財稅又到不了周東或者劉瑾的口袋裡。要觸動各級的利益,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者大面積的反彈。周東不趁機給自己多撈點兒,豈不是對不起自己大老遠做這個官。權力集中在既得利益者手裡又沒有監督和限制,才是問題最終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