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文|內書

每次翻看《遮蔽的天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是一本蒙塵70餘年的世紀文學經典,建議大家先看書再看電影,貝託魯奇導演的電影版剪了很多情節。

01.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實地活著。

波特就是這樣一個人。

於是他策劃了這次非洲旅行,亦或者說,這次‘逃亡’。他要逃離戰爭,逃離物慾橫流的西方社會,逃離從前‘一條直線’的生活。在這逶迤曲折的逃離之路上,波特尋找的,是不同於西方社會的另一種價值,是存在的意義,存在的真相。他在逐步深入這廣漠寂靜的撒哈拉沙漠內陸的過程中也在無限接近存在的本質,直到最後通過肉體的終結,回到存在的真實狀態:虛無。

《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他嘲笑姬特徒勞的對過去價值的堅持:“他決定隨她去吧。每次看到她試圖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構建西方文化的可憐堡壘,他總覺得忍俊不禁。”他對環境艱苦的艾因科爾發的熱愛:“我覺得這座城市,這片天空都屬於我,就像這是我的家鄉。”他希冀在姬特身上達到的共鳴:“無論經歷多少次失望,他仍期待她能像他一樣體會到孤獨與接近無限的體驗帶來的感動。”

他對厄爾加阿的設想與期待:“那地方是否真的與世隔絕,人跡罕至。這是他唯一想要弄清楚的事情。他決定不在中尉面前提起厄爾加阿,以免打破自己先入為主的設想。”這些線索建構起波特的內心世界:他是明晰存在的真正意義的。他也曾在日記的最開頭寫下自己明確的無可動搖的真理——存在於虛無並無不同。

《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而他不僅僅明晰其意義且因無限而感動,他也懼怕價值的破碎與精神的墜落:“我覺得我們害怕的是同樣的東西,害怕的理由也完全一樣。我們都不曾找到全情投入生活的辦法,我們孤懸在自身的價值之外,堅信自己只要再經歷一次顛簸便會墜落。難道不是這樣嗎?”

02.你永遠無法得到絕對的確認,因為未來可能的方向總不止一個

姬特更加懼怕。

廣闊的與天相接的沙漠,完全陌生的文化,糟糕的食物,骯髒的住宿環境,擁擠破舊的公車……身體在這樣的環境下顛簸,心也被拋置到了某個形而上的乾燥荒原。

波特在恐懼之餘仍因這樣的環境而感動,姬特卻除了孤獨、焦慮、恐懼感受不到別的:“站在床邊,外面的寂靜令她深感訝異,恍惚間她覺得方圓一千英里內沒有任何活物。撒哈拉的寂靜名不虛傳。她不禁有些好奇,自己的呼吸聲是否一直像現在這樣粗重,往常不覺得嚥唾沫的聲音那麼刺耳是否因為習慣成自然……”

“敲打窗戶的風像是在慶祝她因為進入孤獨更深處體驗到的黑暗感受。”

《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她對波特提出的關於生存生命的話題總是很敏感甚至有些神經質,她對波特的夢感到厭煩,對波特描述的天空之上的東西她感到戰慄。她向來很在意生命給出的徵兆,對一個徵兆反覆琢磨很久以求得出未來發生事情的好壞的明確結果。如果得出壞的結果,那麼她提前很久就開始心驚膽戰。

隨著向內陸的深入與她同波特之間發生彆扭冷戰,她對徵兆的判斷系統也逐漸失靈,她更加焦慮,甚至產生放棄自由意志的傾向:“她正奮力牴觸自身的存在。她所想做的不過是照常吃飯睡覺,然後順從地迎接徵兆的降臨。”

《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波特生病之後,她的無力感更加重了她的這種傾向:“要是她能就此放棄,從此放鬆下來,清晰地知道沒有任何希望,那該多好。但你永遠無法得到絕對的確認,因為未來可能的方向總不止一個。你甚至無法放棄希望。”

03.對選擇的恐懼、對自由意志厭惡的背後是對責任的逃避。

在孤立無助又身心俱疲的狀態下,被現實逼到唯一的一個角落反而是一種解脫。這是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的一個理由,對自己逃避承擔責任的一個藉口。

波特死後,她從軍事基地逃了出去。沒有波特給她前進的方向,給她製造徵兆,她決定自己製造徵兆。某種意義上就是對徵兆的徹底無視,對自由意志的徹底放棄。

她跟著一個偶然碰到商隊離開了。隨後被商隊的年輕商人和年老商人佔有後又被年輕商人帶回家藏起來,她成了性奴,吃飯、做愛。姬特任由自己回到了人的最原始狀態,只存在人的最基本生理功能,類似一個洩殖腔。

《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姬特害怕回到文明世界,回到美國:“他們會不遺餘力地找她,他們會砸開她建起的牆,強迫她直視那已被她埋葬的東西。”

“他們會強迫她站在一面大鏡子前,對她說:“看啊!”她不得不抬眼去看,然後一切就會結束。黑色的夢境將會被打碎,恐怖之光將會源源不斷地照進來;那束無情的強光將照在她身上,帶來無窮無盡和不可忍受的痛苦。”

從文明到原始的崩潰是容易的,放棄一切就好了。

但是怎樣從原始回到文明呢?在經歷了死亡,真正接觸到了生命的虛無之後,怎麼讓自己重新相信生命存在意義?怎麼回到那個運行良好、但在她看來只是自欺欺人的價值體系裡?

天空終將撕裂,他從未懷疑過它背後一定有什麼東西——熟悉的天幕隱退後,那東西將以百萬倍的風速向他逼來。他的哭喊成為了一種獨立於他的存在,在沙漠中永不停歇的遊蕩。”

《遮蔽的天空》:意識到生命虛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活著

波特,他的臨終哭喊,是對生命虛無的永久控訴。

而姬特的對自由意志的放棄,則是在遮擋著虛無的天幕下的苟安之為。

保羅·鮑爾斯對波特瀕死體驗的描寫令我驚歎不已,精確描述出了‘存在’這個東西或者狀態。

他的哭喊從最後一幀畫面上掠過:那是地上的點點鮮血。血濺落在糞便上。在這至高無上的時刻,在沙漠上空,鮮血和糞便,這兩種相差雲泥的東西融合在一起。一顆黑色的星星就此出現,在清澈的夜空中留下漆黑的一點。那黑點通往永恆的沉睡。伸出手,穿透遮蔽的天空那精緻的經緯,就此長眠。”

作者簡介:內書,讀書寫字而已。偶然世界的一個遊動因素,寫出文章此方心中暢快,也希望彼方能獲得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