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什麼行業會興起?

中國好男人158229265


沒有什麼是絕對的,這個偽命題只不過是大家這段時間閒著無聊的一個臆想罷了,如果能預知,那幹嘛不自己去做啊?如果大家都做了,是不是反而又不賺錢了?疫情過後,一切將恢復平靜。


老物新生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場全國的疫情,給無數中國企業帶來困難:企業遲遲不能開工,造成很多線下商業歇業。

然而,越是危機的時候,越是最考驗人的時候。考驗人怎麼樣在不確定的環境下確定自己的理想、願景和追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之下,也爆發出一些新的商業需求,催生了傳統商業的迭代升級。

此次疫情,必將深刻改變中國。疫情之後,中國社會將有哪些新商業機會?哪些行業又將蓄勢爆發?

本文梳理了13個最有可能加速爆發的行業,建議收藏。

01

醫療衛生行業

此次疫情中,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醫療健康領域,除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專業醫療用品之外,最主要的是大眾層面的健康衛生需求將爆發。

疫情也是對全國大眾的一場衛生健康普及教育。尤其是,疫情中人們發現:身體健康、抵抗力好的人,往往能夠被治癒;而那些有其他併發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現危險。

所以說,醫療健康行業將從3個方面爆發:

1、傳統的防護企業

當下,我國口罩生產嚴重不足,專業的N95口罩日產能僅有60萬隻;

即使疫情之後,口罩生產企業仍會面臨巨大的需求,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電子體溫計、空氣消毒機、多次循環電子口罩等,都將日益普及,成為大眾日常需求品;

一些增強身體免疫力,增強體力的輔助性保健品,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熱銷品;

隨著健康意識的崛起,線下健身館、健身器材等,都會因此而受益。

2、互聯網醫療平臺

疫情期間,丁香醫生、微醫、阿里健康等平臺,都推出在線義診,幫助用戶篩選普通感冒與新型肺炎,一方面緩解了線下就醫壓力,節省了資源,也讓無數消費者體驗了互聯網醫療的便利。

而且,整個醫療過程能夠實現閉環。比如阿里健康,就通過淘寶App上線了“買藥不出門”服務,線上問診之後,在線醫生開方,藥品直接給配送到家。

2019年之前,人們線上問診的比例僅為2%-4%。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線上問診的比例已經提高至10%左右。

再加上,2019年6月國家明確規定互聯網醫療可以納入醫保支付。有充足的理由判定:未來,互聯網醫療平臺企業,將迎來一場大爆發。

3、醫藥電商O2O

整個醫療的閉環分為三個步驟:在線問診——醫生開方——醫藥購買。

但這個流程並不一定會完全被阿里健康這樣的全平臺接盤。在“醫藥購買”這個環節,對於一些常規藥,消費者將從叮噹快藥、京東醫藥,甚至是美團、餓了麼等平臺購買。

所以說,醫藥電商的O2O平臺會迎來一場大爆發。並且在一定時間內,還會衍生出大量獨具區域特色的O2O平臺。

02

手遊比端遊更具有爆發潛力

根據媒體報道,騰訊的兩款熱門手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在春節期間表現十分優秀。《王者榮耀》在除夕當天流水較高,相比2019年除夕夜的高,由此可見疫情影響帶給遊戲行業的商機。

除此之外,完美世界的《新笑傲江湖》、社交遊戲《玩吧》,以及與疫情有一定關係的《瘟疫公司》都成為春節期間的黑馬。

索尼的PS4、微軟的Xbox等主機類遊戲,以及《連連看》《鬥地主》等休閒類遊戲,也受到玩家的青睞。

相比之下,手遊比端遊更具有爆發力。宅在家對大眾來說很難熬,但對遊戲廠商來說,卻是催生需求的好時機。

另外,遊戲消費也是有慣性的,催生出來的遊戲需求,並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消退。

03

付費視頻及會員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前三款最火爆的視頻平臺分別是:愛奇藝、騰訊視頻、抖音短視頻。愛奇藝、優酷等付費會員數均有所增加。

2020年春節期間最火的電視劇有《錦衣之下》《絕代雙驕》《鄉村愛情12》等。

《絕代雙驕》屬於老版翻拍,仍然獲得很高的收視率。這主要是因為,經典的作品底層是人性通性,但時代變化,觀眾的審美、情感表達以及對演員的喜好都發生了變化。《絕代雙驕》就是在傳承武俠精神和愛情的基礎上,對演員和審美進行了調整。

一個電視劇、電影究竟能不能賺錢,關鍵是要搞清楚某一時間段裡,某個社會階層精神需求是什麼。這樣,你搞出來的產品就能滿足他們,就一定會很有意義,一定會賺的很多。

04

“新網紅經濟”將大批量爆發

短視頻方面,抖音DAU破3億,達到了3.11億的用戶量,同比往年增長了93.1%;快手的DAU為1.77億,同比往年增長了55.8%;騰訊微視同比增長595%(具部分網站數據)。

短視頻的爆發,將催生一大批新晉網紅,爆發一場新網紅經濟。

新網紅與傳統網紅的區別主要有三點:1,網紅更多來源於普通大眾和草根人物;2,觀眾的“復看率”更高;3,傳統網紅依賴廣告和帶貨賺錢,新網紅更傾向於內容植入。

抖音上有大量的娛樂號、段子號、知識號,比如“老梁故事會”“尊寶爸爸”“略懂點典故”等,這種幾十秒的爆笑段子、猜謎遊戲、知識普及、商業道理等,都有很高的傳播基因。

在音樂領域,2019年年末開始,街頭女歌手“小阿七”十分火爆,翻唱的《不謂俠》《下山》《那女孩對我說》等,在網絡上有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傳播量。

小阿七的火爆有兩個因素:

一個是她長相甜美,帆布鞋、連體衣等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著裝,以及代表大眾草根歌手拼搏向上的力量;

另一個因素是網絡上很多的流傳都是十幾秒,只傳播每首歌的高潮部分,短視頻容易傳播,是因為符合人類大腦“短反饋”的機制。(相比之下,讀書是“長反饋”,就不容易專心看下去)

隨著疫情對短視頻的加速普及,未來一些新晉網紅誕生,將進一步推動網紅經濟、流量經濟的爆發。

05

企業諮詢服務平臺將崛起

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復工,很多企業家願意在線學習,思考企業的未來。

比如,正和島作為中國商界高端人脈深度社交平臺,疫情期間連續推出了《正和島·抗疫公益直播》系列課程,邀請全國頂級專家分析疫情狀況、對經濟的影響、民營企業的生存法則等,創造了上億的傳播量。

疫情之後,在線上課程中收益的企業,將會更加看重自身抗風險能力及其組織架構調整、業務轉型等,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企業諮詢服務都將迎來一個爆發期。

除此之外,為企業提供商務服務的企業也將爆發增長,畢竟新公司的成立、原有業務的破產、轉型所需的統計、產品的包裝設計、廣告等,都需要有人幫你服務。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設計公司等會迎來業務的增長。

06

在線教育平臺

由於學校不能復課,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一批在線教育平臺迎來爆發的春天。

在線教育平臺最大的優勢是名師優勢,疫情之後會加速市場調整,一些聽過名師講課的學生,將再很難將就普通老師,在線教育必然迎來一波爆發期。而且,未來線上教育與線下融合也是必然趨勢。

07

線上辦公軟件

很多企業應開始線上辦公,釘釘、企業微信等一些線上視頻、任務管理系統,服務器都被擠爆。

儘管對於線上辦公仍存在一些爭議,但有爭議是任何新興事物的特性。由於成本更低、更靈活,線上辦公未來勢必會出現爆發浪潮。

08

現代製造業

疫情期間,一些傳統企業正思考業務模式。在危機中,對業務結構做加減法,讓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動態應對不確定性的業務能力。

此次疫情之後,將加速中國企業向著更先進的現代製造領域邁進。

尤其是一些大量依賴人工勞動的企業,會拋棄一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產品,集中優勢、保留核心能力,升級製造設備,向現在製造業轉型。

企業業務轉型的方向很可能會是物聯網、智慧城市、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這些領域的抗風險能力更高。

09

高標準的生活服務將會爆發

疫情期間,由於人們不願意去大超市,社區便利店、生鮮電商等企業,都出現了集中爆發。

還有一些配送服務,美團、百度外賣等,業務都出現井噴。

可以說,疫情催生了“宅經濟”。未來,同城物流,跑腿服務等會進一步崛起,未來的人會變的越來越來“懶”,越來越“宅”,越來越不喜歡跟人接觸。

但人們的訴求並不會降低,生活服務不僅僅停步於“在線買菜”“在線點餐”等初級階段,而是向著更多樣化的趨勢發展。

比如,4人的火鍋食材搭配、半成品菜、甚至上門炒菜,上門家政服務、家庭整理師等高標準、特色化服務,都會逐漸崛起。

10

生命醫療行業,將成為極大的風口

除了健康產業之外,中國的生命生物技術市場需求巨大。這場疫情,暴露出中國醫療資源的不足,以及應對危機能力的欠缺。

當下,日本、美國在生命醫學領域走在世界前端。

日本的幹細胞技術,不僅能夠治療疾病,還能用來抵抗衰老。通過幹細胞的再生醫學,可以重建膀胱、肝臟甚至心臟,有科學家分析認為,人類活到120歲不是夢。

美國的生命生物技術也是站在世界最前沿的,美國政府把60%科研經費用於生命科學研究。在MIT(麻省理工學院)每年評選的全球最具價值、改變未來的重大科技突破中,生物科技經常佔據30%多。

疫情之後,中國市場對生命生物技術的需求,將越來越呈現爆發趨勢。這將推動中國三方面的進步:一是原研藥的加速;二是5G下智慧醫療的需求;三是高端生命生物技術的創新。

相關的企業,可以在這些領域儘早投資,儘早佈局。

11

心理諮詢及一對一心理陪護

疫情期間,很多人天天刷新聞,出現了恐懼、焦慮等情緒。

疫情之後,將會有大量的人需要私人心理醫生、私人心理陪護。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人的心理需要撫慰,線上諮詢服務會逐漸興起。

12

參謀機構及智庫

疫情使得中國的企業面臨很多困難,開工難、資金鍊斷裂、貸款問題、疫情期工資等問題,成為大量中小企業面臨的難題。

但每個地方的產業不同,企業的實際訴求也會不同。地方政府在收集民間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的過程中,會更加務實,也會越來越多地參考專業參謀機構或智庫等第三方獨立報告。

同時,疫情也是一個警鐘,一些風險評估機構、預警機構等,會逐漸浮出水面。

所以說,隨著中國的改革深入和政府的透明化轉型,這些智庫、參謀機構等,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價值。

13

餐飲和旅遊行業,

將迎來爆發性增長

儘管當下,餐飲企業受到的挫折最大。但疫情結束之後的1、2個月,餐飲和旅遊行業,都會出現大規模的爆發性增長。

因為“宅”是一種對自身訴求的壓抑,是原本的消費訴求受到了遏制。

如果疫情控制樂觀,疫情之後的五一小長假、端午假期,甚至十一黃金週,都會出現旅遊和餐飲消費旺季。畢竟,該去的地方還得去,該見的朋友還得見。

旅遊就是一種短缺經濟,在家裡呆膩了,就想出去看看,在外面呆久了,就想回家陪父母,這是人的特點。

春節期間,很多人在家裡覺得“吃飽了撐的”,開始想出各種娛樂辦法,甚至有些人憋壞了後,就不道德了,把鞭炮綁在狗尾巴上玩,結果狗跑進屋子裡,把整個屋子都燒沒了。

所以說,人類就是一種短缺經濟。疫情一結束,一定會有大批“憋壞了的”人,跑去全國各地、全世界去看看的,消費的“報復性反彈”是可以預見的。

結語:疫情期是一場大考

當挑戰來臨的時候,對於有頭腦的人,對於有準備的人,很可能是一種機會。

但是未來的商業,兩級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聖經·馬太福音》裡的那句話:“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使他多餘;沒有的,要把他剩下的也奪走。”

頭部的企業將在寒冬之後蓄勢待發,而那些主業不夠集中的企業,很可能面臨更慘烈的冬天。

所以,疫情期是一個機會,需要深度思考自身企業的未來。

[1].魏傑:2020年以後,中國最賺錢的3大產業

[2].燃財經,唐亞華、閆麗嬌《疫情之下,哪些行業正在逆勢爆發?》

[3].娛樂獨角獸,櫻木滑倒《王者榮耀》單日流水超20億,武漢“疫情”如何成就“遊戲春節檔”?



蘭谷張浩淳


疫情過後,中國的經濟雖然受疫情衝擊有所影響,但基本面沒有改變,主體經濟沒有動搖,大的發展趨勢沒有變化。各行各業,在掙脫疫情束縛後,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推動下,會有一個爆發力,很快形成一個蓬勃發展的勢頭。

要說什麼行業會興起?我覺得,大健康、大數據、大物流的科技攻關和技術手段更新會興起,一些科技新成果、新手段會不斷湧現。

因為這一次,我們既打了一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也“大考”了各行各業應對災難的能力,應該說對大健康、大數據、大物流,考驗最大,體會也最深。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的防控、醫療等方面表現出強大的力量,大數據為精準指揮精準施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大物流準確、快速、及時地把所需物資和器材送到前線……

雖然大健康、大數據、大物流貢獻突出,但仍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方面,還有許多力所不及的地方。因此,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企業自身,未來一定會加大大健康、大數據、大物流方面的投入、創新和發展。



海藍山青


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疫情對宏觀的行業的影響甚微,但對微觀的經濟單元,影響較大。 它相當於一次不可抗拒的有限洗牌,牌還是哪些牌,大概率還是照舊的遊戲規則玩下去,不會因此創立新的玩法。但對於單個的玩家,可能換了手氣。

當年非典,甚至讓當時大量的處於創業期的電商創業公司倒閉。

當然這個事實是反直覺的,因為我們總會簡單的推論:

人們在家裡隔離出不去,所以電商就趁此滿足了需求,從而崛起。

可是我們忽略了當時歷史現實:

2003年,中國的物流網絡遠沒有今天發達,也沒有簡單易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

國內家庭電腦普及率不足10%,就算有電腦網速也慢的不行,總之就是當時網購體驗很差,

就算被疫情肆虐,人們寧可去超市搶大米,也不會願意嘗試在網上買大米。

換句話說,2003年,電商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使用文化等等還遙遙無期,

直到2008年、09年, 3G開始發展、支付寶開始流行、四通一達開始全面鋪開、智能手機開始興起,

電商行業才算真正崛起。

其實無論2003年有沒有非典疫情,只要後來物流、帶寬、支付等問題被解決,

電商就一定 會被證明是可行的商業模式。

當然,這個證明可能需要幾年、十幾年。

其實這次新冠疫情也一樣,

有些人說行業風口是家庭消毒品、遠程會議、直播、短視頻、流媒體點播、室內健身器材、在線教育等等,

我只能說這明顯就是想當然的廢話。

等疫情結束了,健忘的人類還會記得每天給家消毒,還會記得常備一箱子口罩麼?

等疫情結束了,正常公司還會允許你遠程工作麼?

等疫情結束了,哪個學校還會讓你天天在家上課?

等疫情結束了,健身達人們照樣去健身房打卡,死宅們照樣躺床上裝死。

至於短視頻、直播啥的,泡沫都快破裂了,還有啥好說的。

總而言之。別指望在短短几個月的疫情中分析出下一個獨角獸級別的創業機會,還不如趁此機會好好沉澱,好好學習。



談第ONE視角


疫情過後,哪個行業能崛起?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疫情對人民生活影響最大的是什麼?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體會,就是人與人面對面銷售被大大限制了,大家都在家裡蹲著,希望足不出戶就能滿足個人生活需求,個人總結有以下兩大需求最旺盛:

1.無接觸購買所需產品;

2.購買產品乾淨衛生。

蹲在家裡很多生活活動都可以暫定,但是有一項活動不能,就是買菜。隔三差五就要去菜場買菜。原來也有網購買菜的,但是並不火,原因一般是居住地附近都有菜場,出門回來順手買個菜非常方便,而且大家心裡面都覺得網購菜人家會給品質比較差的菜,還是自己親手去挑比較實在。人的習慣是這樣,一旦習慣養成,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一般很難去做出改變。這次疫情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原來大家覺得去菜場買個菜回來是很正常的事,現在大家都有所顧忌了,畢竟菜場人多,感染風險較大,所以被迫作出改變。會有意向自我改變向網購買菜傾向。現在網購買菜的主力一般是年輕人,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及網絡支付普及,中老年使用智能機用戶大大提高,而目前這批人才是目前菜市場購買者的主力軍,這批用戶現有條件非常適合轉化為網購買菜。這次疫情已經有人自助研發了簡易app用戶服務本社區的客戶,同一社區在同一平臺下單,大大節約了物流成本,使得整個購買物價沒有太多變動,社區接受度高。所以以社區為單位的二級蔬菜批發商有很大潛能,相對於以社區為單元團購向附近菜場買菜,菜金成本和物流成本都有優勢,做到後面可能都會改變整個生鮮供應模式,直接打通生產基地直接到達客戶的模式,而目前菜場只是作為一個倉儲的分發。這樣不僅滿足無接觸購買菜,同時也能最大程度滿足生鮮的新鮮,有中間人也能更好管理,生鮮品質更容易得到保障。




飛到那藍色海角


當下,疫情拐點依舊未到。但閒暇之餘,大家似乎一直無法安放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創業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瞎聊一下“疫情過後,什麼行業會比較有前景?”

此前,有很多人也都分析過,例如美妝,餐飲,旅遊,醫療,婚慶,健身,教育等!但是今天我們則來反其道行之,分析分析鮮為人知的領域。

大家都知道,身為老百姓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四個大字“衣食住行”,因此大多數的生財之道也都是圍繞這四個字展開的。但,如果想要賺更多的錢,肯定是要發現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點子才行。

比如,我認為某一場景和另一場景的銜接點,就是普遍人不願去觸及的領域。

假期之時,我發現很多行業沒有危機意識,比如餐飲業,停業等於死亡。此前就有報道提及西貝餐飲賬面資金只夠維持幾個月,外賣業務佔比僅為正常業務的10%。那麼,我是否可以為餐飲企業搭接更多讓顧客不必到店也能享受美食的渠道呢!

我還發現電商“最後一公里”依舊是痛點,社區封閉居民只能自取快遞,費事費力易感染。或許,你可以開發出更適合社區的服務之道呢!

再比如“躺著”掙錢的方式太少,直播睡覺畢竟是少數人的愛好。也許,站著說話不腰疼還能賺錢的日子就離大家都不遠了!

其實,不難發現創業之路有千萬條,發現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實踐才是下一個需要推開的大門。你明白了嗎?[靈光一閃]



陳小勺私房菜


疫情過後,我覺得最先興起的行業是餐飲業,順便還會帶動電影院;第二是旅遊業。

理由是,在疫情期間,全國省市縣及鄉村等都在履行責任,自我隔離,戰疫情。大家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戶,都蝸居在家裡,靠著手機、電腦和外界聯繫著。

長時間在家裡不能出去,沒有了自由,確實很難受。

這時處在疫情之中的餐飲業更是雪上加霜,由於疫情,沒有人敢聚集扎堆、沒有人敢去逛街、沒有人敢去飯店吃飯,所以大部分都關門歇業,甚至倒閉了。

當疫情結束後,大家都會選擇出來散散心,好久沒見面了,都會去飯店聚聚,這時的餐飲業就會如雨後春筍般的拔地而起。

隨後,電影院也會相繼爆滿,節日到來之後,大部分人會選擇去旅遊,旅遊業也會熱鬧非凡的。

總的來說,今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之年,也註定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凡的事蹟。







阿超和你說


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衝擊將會非常明顯。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國內外機構進行了預測。其中多數認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會下降大約2個百分點,即增長4%左右,剩下三個季度增速將根據疫情結束時間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長將呈現出“V型”形態。

總體來看,本次疫情對經濟增速的影響將會明顯超過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方面,無論是確診人數還是死亡人數,本次疫情的規模都已明顯超過上次。另一方面,與“非典”時期相比,當前的增長環境、產業結構與政策刺激空間都已發生變化,對緩解及應對沖擊都相對不利。不過,與任何災害引起的衝擊一樣,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衝擊必定是短暫的。當疫情結束之後,經濟增長將很快回到由基本面決定的正常軌道上來。

綜合國內外機構的主要分析預測結果,我們認為,如果疫情在3月底或4月初進入收尾階段,那麼今年四個季度的增速可能分別為4.5%、5.0%、5.8%和5.7%,全年增速將在5.2-5.3%。

疫情對經濟增速的影響,主要來自對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的具體影響。

消費方面:本次疫情爆發於春節之前,對消費影響比較大。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消費最旺盛時間段之一。2019年春節黃金週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消費大幅度減少。其中,餐飲、酒店、旅遊、娛樂、交通等行業首當其衝,有關企業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當然,受到交通管制和隔離影響,網上購物、網上訂餐和網上娛樂等此間相對活躍,可以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影響。疫情期間所積蓄的某些消費需求也會在疫情後釋放,但像餐飲、娛樂等消費在此期間形成的損失難以彌補,同時疫情還會衝擊一部分群體的消費能力。總體上講,預計一季度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可能會放緩5-6個百分點。

值得指出的是,經過多年的需求結構調整,2019年消費在我國GDP中的佔比大約為60%,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這也是本次疫情衝擊強於2003年“非典”疫情衝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資方面: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無法按時開工,生產訂單被迫取消,投資也將相應減少。不過,總體上看,與對消費影響相比,疫情對投資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我國一般製造業原本就處於產能過剩狀態。以汽車行業為例,2019年汽車銷售和產量都在下降,經銷商、製造商有大量庫存。由於延遲復工造成短時間停工停產,對企業實際影響相對有限。對基礎設施項目而言,一些項目開工可能會延遲,但這些項目在疫情過後會陸續開工,全年來看實質性影響也不大。事實上,疫情還有可能推動一些大型醫療基礎設施項目的新增投資。另外,政府近期密集推出一些救助措施,如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減稅降費(特別是中小企業)等,也會有利於企業維持必要投資水平。

由於投資受到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加上政府對投資的刺激有望加大,預計2020年投資對GDP增長貢獻度將有所提升。

進出口貿易方面:由於疫情造成消費和投資增長趨緩,加上中美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實施,2020年進出口貿易將繼續放緩。世界衛生組織於1月31日宣佈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後,一些國家採取了撤僑、限制入境和暫停航班往來等短期措施,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FDI)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另一方面,節日期間很多人因疫情取消出境旅行計劃,將導致我國服務貿易進口大幅度下降。

綜合來看,無論是疫情期間(第一、二季度)還是全年,我國經常項目仍將保持一定的順差,但相比去年可能有所下降。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與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由於國際收支保持基本穩定,加上在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中承諾保持匯率基本穩定,202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預計也將繼續穩定。


銥財經iridiconomy


疫情過後,大健康行業,養老領域,健身領域,都是值得期待的,馬雲,馬化騰等優秀企業家都在大健康產業,醫療產品,養老等領域佈局。

鍾南山院士80多歲的老人,身體素質好多年輕人都比不上吧,所以說健身領域也是疫情過後的熱門行業。

縱觀世界,西方國家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都積極重視青少年身體健康,體育鍛煉,反之我們的孩子,體育課越來越少,應試教育等一系列弊端,讓我們好多孩子變成了小綿羊,祖國要強大,我們絕不是東亞病夫!!



大輝說歷史


 回顧2003年的時候,當時疫情過後,湧現了以淘寶為代表的一批電商公司快速發展,那麼此次疫情過後,有什麼行業會出現快速發展呢?我認為將有三個行業將快速成長:

  第一是5G行業,5G行業已經到達爆發點,2019年我國加快了5G行業的發展速度,發放了5G牌照,並且各運營商進行了試運營。5G產業屬於一個重要的科技更新節點,5G網絡較4G網絡而言,有明顯的低延時、高網速特點,可以開啟全新的產業鏈,包括硬件及軟件、內容都將會全面受益。
  5G產業的發展,將帶來無人駕駛、工業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同時將帶來高速PCB的需求增長,在2019年,全球手機出貨量放緩,大家都在等5G,一旦5G普及,將帶來新一輪的換機潮,帶動手機及包括消費電子在內的整個手機產業鏈快速發展。
  第二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過去幾年說實話,整體發展並不及預期,主要是前些年很多公司騙補貼,實際上需求沒那麼多。但是在經過幾年的退補之後,真實需求開始顯示了,很多實力不佳的公司也被淘汰了,新能源汽車有望迎來新的拐點。
  特斯拉在我國設立了超級工廠,即將量產,特斯拉的股價最近也是持續大漲,市值已經達到了1405億美元,特斯拉的爆發也將全面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中期走強。而且,全球因能源引發的地緣局勢衝突不斷,我國又是貧油國,未來將會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包括鋰電池、鋰資源、新能源整車、零部件產業將會明顯受益。
  第三是半導體行業,半導體行業在2019年也不太好過,整體行業需求低迷,包括存儲芯片在內的產品出貨量都明顯下降。但隨著5G時代的到來,半導體行業也將迎來複蘇,半導體行業中主要有芯片設計、製造業封裝三個環節,我國目前在芯片設計中出現了不少有實力的公司,在封裝環節則有數家公司是全球十大封測公司,製造環節略為不足。
  另外,除了半導體行業自身的復甦外,國產化替代將成為未來半導體行業的趨勢,旗下的海思芯片已有很強實力,阿里巴巴也成立了平頭哥公司,未來半導體行業需要實現自主可控,才不會被人“卡脖子”,這將為國產半導體行業公司帶來巨大的機會。
  這三個行業,從趨勢上來看,都處於爆發點,將迎來加速的發展。但此次疫情或多或少的都帶來了影響,我括對行業中的生產環節造成了用工不足及物料供應不足等影響,但這並不會改變趨勢,當疫情結束後,快速發展的依然是這些新興的科技產業。
  當然,有人可能認為疫情最受益的應該是醫藥行業,這個不可否認,從短期來看,很多醫藥和醫療物資緊缺,本身供不應求,而從中長期來看,這次疫情會讓大眾更加看重健康,包括以後的健康防護,以及相關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都會提供中長期機會。
  但實際上,參考2003年的情況,當疫情結束後,醫藥行業本身還是會回到自身運行軌道上來,短期供求關係改善後,更多還是由醫藥研發公司實力決定優勝劣汰,因此我並不認為醫藥行業在疫情結束後會出現快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