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很多人認為這僅僅是一部講述青春期成長的電影,喜愛它是因為這是一個能引起回憶的少年成長故事,但其實比故事更為精彩的,是這部電影所蘊藏的對家庭生活中親密關係的思考。


《伯德小姐》這部電影提名了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斬獲了美國金球獎的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和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是導演格雷塔·葛韋格獨立執導得第一部處女作。在2017年11月於美國上映後,便獲得了IMDB 8.4的評分。並在爛番茄打破由《玩具總動員2》保持的163個全鮮紀錄,成為爛番茄有史以來評價最高的電影,充分展現了這部電影的光芒與個性。

故事時間設定在2002年,薩克拉門託市,女主角是一名18歲,在普通的天主教學校就讀高中的學生,父母工薪階層,還有一個名校畢業卻只能在超市混日子的哥哥,平凡的外貌和一般的學習,就像我們周圍的的大多數人一樣,平凡得不能在平凡。

《伯德小姐》中的女主角一心向往自由開放的美國東海岸城市,住豪宅,交一個高富帥的男朋友,有一位白富美的女友,自己則是一個閃閃發光的小公舉。徹底告別平庸的家境,遠離控制慾極強的母親。這部電影並沒有過多的拖沓之感,無論是哪一部分情節的展現都能給人一種非常真實自然的感覺。

在我看來,《伯德小姐》不同於一般成長型青春片的“女性電影”。它以一個未成年少女的視角,既描寫了伯德小姐的成長故事,也表現了伯德小姐與母親的摯愛親情。所以,這是一個青春少女初長成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一個家庭中兩代人相互成長,相互成就的故事。

很多人都是從故事內容進行解讀,今天我換個新的角度更想從導演的創作角度——家庭關係中來看這部片子,因此本文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三個維度深度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01、敘事結構:導演採用一明一暗兩條線索貫穿全片,即能說明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又能呈現出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兩條線索相互交織,讓觀眾產生情緒共振的同時,引發思考

導演為伯德小姐安排了兩條線索,一明一暗平行推進,營造出不同的生活場景。就《伯德小姐》的敘事結構來說,校園和家庭是一對相互依存的存在。在我們看過的太多青春電影都講述了不屬於我們的青春成長,而作為數量不多的以女性為主的青春成長電影,導演以高中生日常的生活作為兩條平行線的交匯點,輔以創造性剪輯手法,通一波三折的情節,推動劇情的發展,達到情感的高峰。

《伯德小姐》裡青春期與原生家庭中關係之間的對抗和衝突實際上極具普遍性,該片雖然結構簡單,但經過導演精巧的敘事安排,脈絡流暢自然。我將細細解讀本片的敘事結構。

① 明線:以伯德小姐的日常生活進行展開,結合最真實的生活情節,讓觀影者產生情感上的羈絆。

電影的主人公伯德小姐,出生於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媽媽是位醫院護士,爸爸待業在家,哥哥雖然是名牌大學畢業,但卻只能和女朋友在一家超市工作。青春期的伯德小姐性格叛逆魯莽,不喜歡自己生活城市,對母親的控制與親人之間經常因為生活瑣事和觀念的不同而爭吵。

與影片中家庭矛盾平行發展的還有伯德小姐的學校生活,在友情和愛情兩個方面。伯德小姐有一個無話不談的好友朱莉,兩人一起上學,交換秘密,還一起參加學校的舞臺劇比賽。在高中最後一年,交了兩個性格迵異的男友,讓心中幻想的愛情觀崩塌一地。

伯德小姐最後成功實現了所謂的個人自由來到了紐約讀大學,父母也做出了最大的支持,用房屋做為抵押支付了大學學費。離開家的伯德小姐,才意識到了自己有多愛自己的家鄉,有多想念自己的父母。曾經想要拼命逃離的地方和家人正是自己內心所愛的地方。

縱觀整部影片,主人公的兩條線看似平等同時進行,但是無論是視點的分配,還是畫面所佔比重,都各有側重。在上大學之前,影片著重於伯德小姐的日常和校園生活,以突出她對紐約都市生活的憧憬。而在到了紐約之後,伯德小姐獨自穿梭在陌生的城市裡,以突出她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導演通過自然流露方式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一個不完美的人,還有一個不完美的青春。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雙線敘述與生活場景相得益彰,擴充了影片的信息量,可以說,兩條敘事線中,伯德小姐的視角主導著本片的整個故事的節奏。每個人都曾在十幾歲時做過各種瘋狂又愚蠢的事情,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對的,犯了許多傷害別人和自己的錯誤 ,那些錯誤其中不少都是一輩子刻骨銘心的記憶。而正是這段脫離少年卻又尚未成年的青少年時期我們才會得到成長。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② 暗線:以片中伯德小姐的日常場景,折射了現實的美國社會,完美詮釋了“中產”的美國夢,反映了整個美國的主流價值觀。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在久遠之前的2002的美國加州薩克拉門託市,整個美國經濟都陷入疲軟的狀態,整個影片敘述呈現,其實是一個關乎階級差異的社會縮影。

在美國,自家前院種植的綠蔭植物更能代表這家人的實力背景,只要沿著街道走一圈,就能從草坪的大小和維護的情況,迅速判斷各戶人家的財富狀況。

在影片中,剛開始有大量經過街道社區走路上學的鏡頭,鏡頭一閃而過的是一幢幢不同風格的房屋,當伯德小姐和好友朱莉在一棟帶著草坪的大房子面前駐停,嘴裡不停說描述著幻想住在這裡的情景。看似憧憬著美好未來生活的畫面,其實更能凸出階級的差距。

男友丹尼第一次去伯德小姐家,他說:“很有趣,我來這裡途中有經過鐵軌,伯德說她家住在鐵軌錯誤的一邊,我以為她在開玩笑,沒想到真的有鐵軌”,看似無心的閒聊,無疑襯托著整部影片的階級基調。

在我看來,影片中所反映的社會財富階層的差距一直都在,這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偏差,其實財富的差距不只是有錢沒錢這麼簡單,而是思維、認知的差距。影片中將真實的現代價值觀融合在日常情節中,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佈局,完美詮釋了“中產”的美國夢。

借用隱喻式蒙太奇的表現方式,含蓄而又形象的揭示了當下美國大眾生活的真實狀況,表現了菲茨傑拉德筆下的那道“綠光”,戲裡戲外的所有生活在現代文明裡的人都在追求著的中產階級生活。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02、人物塑造:人物角色細膩而真實,彰顯主角的性格特徵,以人物塑造的隱喻性襯托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整部影片圍繞母女兩人展開,伯德小姐和母親之間衝突構成了這個有趣的故事情節,主人公束縛在家庭環境與母親對她的限制。主人公的立體感藉助與她周圍直接對話的眾多人物,而這些人物也因和伯德小姐的互動關係而引發觀眾的共鳴和喜愛。

因此,這部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重要,以伯德小姐為核心,進而輻射出一張人物關係網,快言快語的母親和隱忍溫柔的父親,兩任天淵之別的男友,三觀極合的閨蜜隨著伯德小姐生活狀態的展現自然地登場,他們做為主線劇情的傳遞者,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點。

① 人物的矛盾感:伯德小姐和母親之間的矛盾,看似永遠敵對的母女關係,其實是是親人之間本質的理解與愛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以伯德小姐與母親坐在車裡同聽《憤怒的葡萄》開始,兩人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都深受感動,淚流滿面,但下一秒女兒與母親就開始激烈爭吵,以伯德小姐打開車門跳下車,在母親一聲尖叫中為結束。

這個場景前後矛盾對立,我們既可以看到母親與女兒共情的一面,也能看到母女兩人之間激烈的矛盾衝突。青春期與原生家庭的矛盾,尤其是母女兩人之間的衝突是電影著力表現的部分。

在我看來,整部影片當中,伯德小姐與母親的爭吵發生得非常頻繁,例如不收拾房間,沒有整理被子,衣服沒有掛好,進房間不敲門等等各種瑣碎的日常小事都是點燃爭吵的火苗。與強勢母親的劍拔弩張,我想是每個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有的感受,我們經常與站在對立面的母親形成水火不容,劍拔弩張的局面。

導演想要通過主人公和母親的相處方式,來告訴觀影者,被困在家庭關係里人們,表面上她們處在分割開來的對立面,但沒有對立就沒有妥協,沒有矛盾就沒有融洽,往往在爭執中尋求互相理解的方式。這就是現實生活中親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② 人物塑造的隱喻性: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場景的轉換,凸顯電影情節背後的深層次思考

從母女兩人在車上一起聽的《憤怒的葡萄》,還有學校戲劇社團參演的劇目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眾所周知,《憤怒的葡萄》、《暴風雨》並不僅僅影射自然界的災害天氣,更是展現劇中人物充滿洶湧複雜情感的內心世界,這些場景在影片中其實是對女主角的內心世界精神的映射。

家裡伯德小姐的粉紅色臥室牆,象徵著青春期裡未成年的內心世界,而街角的塗鴉牆,則象徵著伯德小姐面對的外部世界,奇形怪狀的手繪塗鴉,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女主角站在角落裡,“牆”是一個視覺的隱喻,它更直觀地表現了女主角的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過程。

在我看來,不管是《憤怒的葡萄》、《暴風雨》還是兩面“牆”——它要傳達給觀眾的,正是“反抗到成長”和“對立到和解”。這也意味著,女主角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也終將迎來雨過天晴。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先認同自己,才能與親人和解。

電影就這樣,在來自生活的瑣碎日常場景中推進,用瑣碎的細節和平凡的言語傳遞當下青年的情感狀態,正是這些才能精確擊中了我們都有的青春,並化成心中難以散去的情懷與共鳴。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03、主題呈現:青春喜劇與貧寒人生相糅合,看似簡單的故事,卻通過“母女的衝突”與“父愛的無言”,來呈現家庭相處的真諦,在親密關係中的兩代人,最好的愛是放手

《伯德小姐》絕不是像很多國產青春片那樣沉迷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校園戀情,而是將家庭關係作為情感的主要抒發點,貫穿全片,伯德小姐一直都在尋找來自母親的認可。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正值青春期的伯德小姐完成了大多數人在青春期時不敢做的事,這個有個性的女孩無疑成了讓觀眾產生共振的主角。追求成長與和解是本片最想要表達的主題。下面我就分三點談談電影中是如何呈現的:

① “母女的衝突”:用伯德小姐和母親的博弈,向觀眾說明一個真相,爭執往往都起源於雙方共同的愛

正如伯德小姐在試衣間對母親說的那句:“我希望你喜歡我”。而母親卻回答:“我當然愛你。”伯德小姐繼續追問:“但你喜歡我嗎?”母親怔了一下,然後回答:“我只是希望你能努力成為最好的你。”女兒聽完,躲進試衣間,一字一句地說:“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了呢?”簡單的幾句讓兩代人的關係,還有青春的意義,全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父母“喜歡”和“愛”孩子其實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永遠都沒有正解,但兩方在不斷摩擦中迸發的火花,或許就是在青春時,我們該獲得的東西。

在《伯德小姐》中放入了這對充滿矛盾的母女組合,讓影片有了不同於普通青春片,只有年輕人的扁平視角。

在我看來,《伯德小姐》的矛盾來自是母親和女兒之間親密關係的相處方式,影片中母女在一起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導演精心安排的,在這場關於母女博弈的過程中,沒有勝負、沒有對錯,只有愛與關注。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於雙方共同的愛。就像現實家庭關係中一樣:”母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就是她們互相抗爭,卻又彼此相愛。”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② “父愛的無言”:通過身患抑鬱症父親對伯德小姐默默的支持,展現了一種默默無聞的父愛,父愛如山,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

《伯德小姐》中主人公的父親,有著抑鬱症,剛剛失業,處在人生的低谷。每次父親送伯德小姐上學,伯德小姐從來都是提前下車,因為怕同學看破自己貧寒的家境。做為父親雖然每次都表示出足夠的理解和包容,但其實內心充滿了不安與內疚。

伯德小姐無意間發現家裡治療抑鬱症的藥瓶上貼著父親的名字,才發現自己的父親不僅失業而且患有抑鬱症,但是做為女兒的她才發現忽視父親已經很多年了。

內心深處父親對於伯德小姐來說永遠都像是一個太陽,溫暖地照耀著自己的女兒。他知道自己不開心,所以他才更希望女兒能夠開心。他也不怎麼會表達,但卻會讓女兒知道自己就在身後。

在我看來,影片中雖然父親出現的鏡頭很少,但伯德小姐通過她與父親日常的互動,將他的形象刻畫的很立體。展現了父愛無言,父親常以他獨有的沉靜,詮釋著父愛的責任。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更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

《伯德小姐》:青春喜劇的背後,是導演對親密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

③ “家庭關係的真諦”:在家庭關係中兩代人之間表示愛的方式除了接納還有放手,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引發觀眾的深思

《伯德小姐》這個影片名字,是作為影片的一個敘事符號串聯起故事的情感線索,當它出現的時候,表達的是女孩對父母、對內心深處自我的否認,流露出對自己的不認同感。影片最後,面對紐約同學的尋問,大方承認自己的本名“克里斯汀”,表現了對父母及內在自己的“接納”。

片中母女兩人常為瑣碎的小事爭吵,憤怒的女兒面對母親的羈絆,表示今後一定會賺錢來償還父母十多年的養育費用,然後再也不見,這種青春期時的真實狀態,是現實生活中以愛為名過度的關注;而父母在機場為女兒送行的戲份,更是將兩代人愛的另一表達方式,“放手”表現的細膩真實,讓觀影者產生了強烈的親情關係代入感。

在我看來,該影片不僅展現了底層家庭瑣碎日常的現實寫照,更是讓我們懂得家庭關係相處的真諦——接納與放手。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家庭”這一隱性的巨大背景。女主角的心思和態度更是大部分走過青春期觀影者的生活經歷和真實情感寫照,這使得影片跨越了地域及文化差異,引起了廣泛的情感共鳴。

總結一下:

伯德小姐》一個簡單的名字,向我們描繪了當下青春期年輕人內心獨有的細膩、距離、隔閡還有愛情,這也正是每個觀影者在觀影后發出的感慨。但想要真正理解影片所帶來的感悟,僅僅從劇情內容上解讀是不夠的。因此,本文我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三個角度表達了自己對影片的觀點與思考。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即是主動選擇或被動接受的結果。影片沒有給出結論性的意見,而是讓觀影者從中去思考與反思,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所展現的魅力與現實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