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屬不屬於垃圾文化?

龍範軍


我不認為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是垃圾文化,我的觀點如下。


1.這些詞語是自然衍生的結果

如今越來越多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的出現,可能會有很多的人對這些新名詞產生一種排斥的心理,認為這是垃圾文化或者是快餐文化。

但是我認為這些新詞語的出現是自然衍生的結果。我們可以經常在古詩文中看到有很多作者,比如辛棄疾就很喜歡引用典故。那麼這些典故其實對於古代來說也就是一個“梗”,這些梗也是從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演變而來的。比如:高山流水等。

而現如今,由於網絡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故事被人們所知,也使得“梗”的誕生,更加容易很多的新詞語,網絡代名詞隨之而產生。細細品讀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新詞語的產生和古代的典故是一個樣子的,因此我們不必認為這是垃圾文化。

2.文化有自我檢查機制

我們可能會對網絡代名詞和一些新詞語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而感到擔憂,其實並不必擔憂。文化自己有自我的檢查機制。

在網絡發展越來越快速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網絡代名詞出現,但是同樣這些詞語也會被另一波的網絡代名詞把熱度給帶過去。

經過文化的自我篩選,有一些有價值的新詞語將會自己保存下來

,而那些沒有價值的新詞語,將會被新一代的詞語給代替。

其實與其說是文化的自我篩選,倒不如說是所有人的一種共識。這樣的自我篩選機制就在人們中潛移默化的慢慢進行著。在我們渾然不覺中,他就可能把那些不適合的詞語從我們印象中漸漸刪除了。


綜上,我認為流傳下來的網絡代名詞和一些新的詞語並不是垃圾文化,他們是漸漸被大眾所接受的。

而那些文化的糟粕終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漸漸被剔除。

以上便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觀點,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道理,不妨點個贊!


俠花


我覺得不是垃圾文化。原因如下:

1、一部分網絡新名詞是簡化了傳統詞語,是高效溝通變得快捷。比如“割韭菜”一詞,如果用以前傳統詞語,估計要解釋半天吧。還有很多這樣的網絡詞語,在此不羅列了,大家平時也都在用。

2、一部分網絡新名詞是社會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比如“淘寶”一詞,它的出現使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想要的生活等用品,大大節約了大家的購物時間和購物成本。

3、一部分網絡新名詞可以以詼諧隱諱的方式避免尷尬。比如“翔”一詞,總比說出“屎”這個詞舒服多了吧!

4、還有一部分網絡新詞語屬於中性詞。比如“網紅”一詞,有很多網紅存在低級趣味,帶壞了社會風氣,但是也有像辛有志那樣的在疫情面前勇於捐款的正面網紅,他們值得學習和提倡。

所以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網絡帶來新名詞勢不可擋,也逐漸會被大家接受。中國漢語也是從難懂的古文言逐漸進化為直白的白話語言的,網絡語言也是這樣慢慢形成的,大家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行。

所以,你還認為網絡新名詞是垃圾嗎?


青島涵涵爸爸


先說結論,當然不能說是垃圾文化。

事實上,文化自有其篩選性。文化的本質是能更好,更準確也更簡潔地表達我們的意思。

網絡新詞的出現和兩個方面有關,一個是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而不斷出現的新事物和新梗有關。我們需要不停地創造新詞以滿足我們的需要。另一個則是網絡媒介的特殊性,我們可以用更加形象地方式去表現我們心中所想。表情包,顏文字,這些都是紙質媒介所無法使用的。

網絡新詞的出現自有其原因,至於是不是垃圾文化,其實無需擔憂,文化有俗有雅,但只要不違反社會公訓良俗,就談不上是垃圾文化。

至於題主可能會擔憂的這樣的新文化比傳統文字會不會有衝擊,其實過濾了。如上面我說的,文化自有其篩選性,新詞如新梗一樣一茬又一茬地冒出來,然而如果這個新梗不真正具備生命力的話,馬上會連帶新詞一起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裡了。就好像這些火過的“藍瘦香菇”,再早一些的火星文,“信春哥,得永生。” 不是也漸漸被人遺忘了嗎?





達通人文


並不是認為是文化垃圾!語言是會變遷的,社會在變化,社交在變化,人際關係的維繫方式等等都在變化,與這些緊密相關的語言,自然也會隨之改變。就像英語是當今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語言,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有3億,佔全球人口的9%以上,世界上有7億人口能夠在不同程度上聽、說英語。但實際上最初它也不流行。

語言的變遷,是社會運行推進的自然選擇過程,不以人力為轉移。

但是,對於文化精華的保護,是必要和必須的。


文化傳習


關於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屬不屬於垃圾文化,我認為不屬於,理由如下:
一方面,當然,如果非得區分文化屬不屬於垃圾文化,那麼我認為,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不屬於垃圾文化。原因如下,
第一,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的出現,是符合網絡發展規律以及現實社會人們的生活。比如稱蟑螂為小強,看過周星馳的電影的人都知道,無須解釋。比如xswl,年輕人都知道什麼意思。其中樂趣,符合人性,符合現實生活,對人們生活提高樂趣、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

第二,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的發展,是符合客觀規律的。80、90後年看香港影視長大,所以像小強之類的代名詞,在網絡上大家都知,能夠在網絡上產生共鳴;00後,生活水平很高,見識廣博,自然成長出一些與之成長環境相關的網絡文化,比如醬紫、表、稀飯、暈、擴列等等。無關好壞,因為,這是成長環境決定的,也是符合社會客觀規律的。第三,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的淘汰,完全屬於正常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待時而生,適時而去。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它們也是有生命力的,當生命走到盡頭將消失於天地。隨著一代一代人的成長,網絡新詞語和網絡代名詞也將如此。當80、90後成家立業後,網絡上的這個群體就會下降,與之相關如小強、打醬油、王健林的“小目標”、馬雲的“悔創阿里”和“對錢不感興趣”等等網絡熱詞,也將逐漸失去熱度,失去存在的意義,將消失於網絡歷史;當00後稱為網絡世界的主要群體時,“擴列”、“xswl”等等網絡代名詞將成為主體,而當10後再次成為網絡世界的主要群體時,80、90後、00後在網絡世界的那些代名詞和詞語將逐漸消亡。雖然隨著時代發展淘汰了,當然也有沉澱下來的精華,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很正常,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詞語,無關好壞,都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所以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不屬於垃圾文化。

另一方面,我認為文化和文明一樣,沒有優劣之分,也即沒有屬不屬於垃圾的問題。顯然,每種文化的出現、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文化是一個地區、一個群體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如果一個人,那就叫做行為習慣了,而不能稱之為文化。既然是大多數人的意志,那麼就必然是當前最適宜的,即使不科學,群體意識也會慢慢的更新優化。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是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一個被稱為網友的龐大群體所產生的意志。既然這些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出現,就是最適宜當前的,也許他們會被更新優化過時,但是不能說它們是垃圾文化。所有文化和文明,包括網絡文化,都是在這種更新優化的步伐中前進的,沒有優劣之分,它們都是與時俱進的。
總的來說,我認為,網絡代名詞和網絡新詞語,不屬於垃圾文化。因為它們的出現和淘汰都是與時俱進的。

文螢之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如果非給網絡代名詞和詞語扣上垃圾文化的帽子的話,那就太片面太偏激了。有的新事物,新狀態,新心情無法用老舊的詞彙準確並簡潔的表示,於是產生了新詞彙。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用傳統的詞彙很難準確描述或者很難簡潔描述。所以產生了新的代名詞,新詞彙具有更強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直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想法。

有些情景如果用傳統詞彙形容則缺少了一份幽默。感情色彩和適用範圍明顯不如新詞語。


未能與時間和解


這個問題,人云亦云。

我認為,應該不屬於,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網絡大爆炸,產生了一些網絡名詞,新的詞彙是必然現象。

這就正不同年代的人之間有代溝是一個道理。你不能用老思想去約束新文化,你也不能用新文化去撼動老一輩人的思想。

如果現在還讓你用先秦時期的文言文,之乎者也去對話,寫作,你能搞定嗎?肯定不能!

所以,新時代的產物必定會引領新時代的高速發展!並不會成為文化垃圾!

感謝閱讀,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我是臥雪堂觀守,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互相交流!


臥雪堂觀守山


先說結論,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不全屬於垃圾文化。

語言不是停滯不前,一成不變的。中文詞彙的演變至今都是吸收了每個時代不同文化產生的詞彙,不僅僅包括中國本身文化,由外來詞彙引進並吸收包容都非常常見。中文是一個兼容幷蓄,不斷自我更新,能夠包容轉變的偉大語言。最常見的是我們從古至今文學體裁,用詞,語序的轉變。

我們現在閱讀從先秦文學,詩詞歌賦到明清小說等等,越是靠近現代,越容易被我們理解。這正是漢語在歷代進行自我更新逐漸演化到現在的程度。

中國文字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大致有三個重要時期。

第一,秦漢時期,張騫出塞,帶回來匈奴和西域的語言

第二,佛門東傳,大量翻譯給漢語帶來的詞彙,如“世界,剎那,實際,現在,過去,未來,緣分,姻緣,......”等等,這是近現代之前對漢語影響最深遠的吸收

第三,明清時代的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相關西方文化。這也是現代白話文產生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對應的部分不合邏輯,不符合當時人們口語化的內容也已經被淘汰,漢語本身是有著去蕪存菁的作用的。

綜上所述,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有這現階段產生的必要性和流行性,逐漸被漢語語言吸收使用,經過大浪淘沙之後,必定會有新鮮血液留存和文化垃圾淘汰。

我查了下2012年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

1、正能量 2、元芳,你怎麼看?3、舌尖上4、躺著也中槍5、高富帥 6、中國式7、壓力山大8、贊9、最美10、接地氣

正能量,高富帥,中國式,接地氣均是出現時間不久,但是近年來已經被我們多處使用,很多人也並不清楚這些原本都是來源於網絡用語。而元芳,你怎麼看?,等等其他的詞彙越用越少,逐漸也會被淘汰。

網絡用語並不是垃圾文化,隨著中國人民物質文化的飛躍發展,外來文化引進的詞語必將越來越少,我相信中文的自我革新速度和文化輸出也會隨著網絡發展逐漸變快。我們大可不必恐慌網絡詞彙的泛濫。


大白愛閱讀


任何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其產生的條件,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既然能產生,而且能被人們所大量應用,就足以說明它的需求,這些東西都是為了服務我們,有些新詞語就有言簡意賅的優點,極大程度地方便了我們的交流,況且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能斷然就說網絡代名詞是垃圾文化,我們也要看到它們優秀的一面。


不喜歡雨天嗎


網絡代名詞和新詞語是屬於網絡時代和新時代的文化代言詞,它與現代文化的利用而精製改造,使代名詞和新詞語簡便弘揚利用方便,在每個科技文化領或上都有含量的精準廣闊而活躍,比如在某種文化廣告宣傳,文藝科目和各個領或都有簡便好用弘揚的正氣和精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