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嶺腳下無私奉獻的氣象人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都能順著小調哼唱幾句。在鄂倫春自治旗這片大地上,有悠久的鮮卑文化歷史,有令人嚮往的軍事基地,但在這裡筆者想說的不是這些,而是在1959年7月,50445站號誕生了,鄂倫春自治旗氣象人實現監測從無到有、人工到自動;預報實現經驗到數值等,為民族地區氣象事業一直無私奉獻。

作為一個氣象人,氣象人精神是必備的。什麼是氣象人精神?我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氣象人精神在字面上無數次更改,不同人有不同的詮釋,但根本始終沒有變過,從建站伊始到現在的氣象現代化,逢年過節、喜慶節日的時候,氣象人始終堅守在工作一線,堅守在工作崗位,不分晝夜、應急值守,為社會公眾生產生活提供預報服務,很簡單,就是八個字“愛崗敬業,默默奉獻”;具體些,就是“觀雲測雨為人民,優秀服務創一流”的職業精神。

小時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叔叔阿姨們拿著一個黑皮本沿著一條小路往返於觀測場和辦公室之間,他們常說的一句話“以苦為樂,以站為家”。前往觀測場的小路,滴答滴答的無線電波聲,白色圍欄圈住的禁止入內的神秘區域,都給我一種神秘的至高無上的感覺。聽老一輩的氣象人講,當時的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燈,晚上只能點著煤油燈工作;冬天不像現在都有暖氣,靠點爐子取暖,小夜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擦燈罩、掏爐灰,爐灰冒燈油燻,一個夜班下來弄得滿臉黑。那個時候天氣預報的手段非常落後,處於手工操作和單一天氣圖方法定性經驗預報階段,唯一的預報工具是高空和地面天氣圖,這些圖都由填圖員手工填圖,預報員手工分析,雖然工作非常緊張,勞動強度非常大,準確率卻極低。為了準確地做好預報工作,他們搞過一些土法預報,收集整理測天經驗等等,但是收效甚微。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踏踏實實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整個單位總是呈現著一種和諧之態。老同志們講起這些就像在講述別人的故事,從他們平淡的話語中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輩氣象人默默奉獻的敬業精神,他們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這片廣袤的森林上,留給我們無數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民族地區的氣象人,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無怨無悔譜寫著鄂倫春氣象事業,一代一代傳承著無私奉獻的氣象精神。當90後聽到氣象老前輩的講述時,他們臉上更多了一份堅定,胸中更多了一份信心,堅信要秉承老一輩氣象人的精神,發揮年輕人的創新精神,為氣象事業更好更快發展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