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可園信筆稿存—我的人生筆記》(紀二)


今日開始,向讀者們摘錄介紹劉劍鋒老先生的《可園信筆稿存—我的人生筆記》一書。以下摘錄直接用劉老先生大名,但非因為不敬,(還是我外婆的大哥)僅為省事。摘錄劉老的書,就是為了方便讀者接觸安化地方人事,幫助親友後人能瞭解劉老的心路歷程。

《感嘆人生》

—劉劍鋒

歲月頻遷迎復送,追名逐利奔波眾。

可憐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也是夢。

劉劍鋒(1918-2017)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梅城鎮田心片區高潮村高家侖人(現屬合併後的楊高村),男,一九一八年出生。五歲入私塾,攻讀古典文學十二年後,棄學務農。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六年,在益陽直接稅局及其所屬的安鄉、沅江草尾等地從事稅務工作。

一九四六年八月棄職回家,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同期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一九五一年二月被調往平口任教。

一九八零年初退休回家後,又應邀在梅城、田心、思遊等中學代課達十三年之久。

其詩、詞、聯、文作品頗多,此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今年壽晉九旬(2008年),仍身康體泰,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筆耕不停。

《先祖父時柏公、先祖母任孺人行略》

先祖父諱時柏,字試初,乃餘曾祖父多公之次子也。幼事詩書,矢志儒業,曾兩次赴省會試未捷,下第歸來,加倍苦攻經史,期在再戰。無如科考既廢,滿腔功名熱,煙消雲散矣。爾後,設帳授徒,寄希望於學生。歷五年期,有德聲,人譽之為“梅南夫子”焉。

祖父賦性豪放不羈,好雄辯,有正義感,不畏權勢。對邪惡派,敢於鬥爭,常面斥其非。因之,一切不法分子在吾境內不敢膽大妄為,遠而避之。境內人與人之間,如有糾葛,遇其在場,得其片言隻語,立見冰釋。其德望之高,不言可喻也。

祖父初主家政時,擁有祖遺田產約百餘畝。除距家遠者出租他人耕作外,近者僱長工耕種。其待長工富有同情心,深受長工敬重。有長工劉華龍、羅彥邦二人,在吾家連續做工達三十多年之久,忠心耿耿,不願離去。

祖父為人人心地善良,一生信佛敬神,好施與,常以濟困扶危為己任。對地方公益事業之興辦,常主動出錢出力,從不恝置。境內復雲山盧公庵殿宇興修,桂子巖陡坡百八級石梯路及路旁茶亭修建,其皆主動參與,倡籌劃,促施工,不遺餘力。尤可貴者,興修盧公庵殿宇,其所在地虎形山西南面上至山頂,下至山腳面積近二十畝之林木連地皮原系吾家祖遺私產,先祖父為襄義舉,全部將其捐贈盧公庵作庵產,其慷慨之情,遐邇無不讚嘆之。

祖父對後昆教育極嚴,從不遷就過失。其對餘寄有厚望,要求更嚴。餘求學期間,對餘之學業十分關注。每逢餘從校回家,不僅命將作文卷交驗,而且命將所學課文背誦,並從課文中挑出部分含義深奧之詞句令講解其義。一遇作文有毛病,罰重作,課文背誦不下,罰重讀。餘當時學業進步快,並非自己聰明所致,實乃吾祖父從嚴督促使然也。

祖父對餘之持身涉世方面更處處關懷備至。憶餘一九四一年赴益陽參加直接稅工作,臨行時,其握住餘之雙手謂曰:“幹稅務工作,如果自己不檢點,會陷己於不義。 ”從而不僅嚴肅叮囑餘務必“廉潔奉公,勿墮家聲”,而且開導餘曰:“人在公門正好修。切莫利用職權刁難百姓,而要利用職權方便於民。”有其教訓在前,後來餘在濱湖稅界工作歷五年之久,未曾犯過任何過錯。

一九四六年,餘參加教育工作,擔任我地高(高家侖)、黃(黃泥凼)、兔(兔子凼)國民學校校長,祖父一再囑餘盡職盡責,並謂餘曰:“教書不負責任,是會誤人子弟的。”指出所謂“負責”就是:一乃專館,二乃不教錯知識。否則即是犯罪。並且具體指某某等教書失職,結果家運不昌,子孫滅絕。先祖之言可貴,不僅使餘當時在教學中能踏踏實實工作,絲毫不苟,直到解放後,餘從事教育工作歷四十多年之久,一直是極端負責任,此乃祖父之教誨所由致也。

祖父曾經手修建新莊園一所,命名為“石鄰山莊”。因有三座高大奇石成品字形矗立在莊園邊,莊園與奇石為鄰,因以為號焉。莊園規模不小,計有正屋六扇,大橫樓七扇,另有小橫樓兩棟共十二扇,還有大槽門屋一棟。全院四周砌有青磚牆,不僅防盜,而且美觀。可惜祖父在新修莊園即將竣工之際,因患頭痛病引起眼疾,百藥無效,致雙目失明。此一突然事變,不僅是 一生之大不幸,亦即全家之大不幸也。祖父之諸多設想,如為吾房三里橋墳山修圍牆,為吾曾祖父、母修墓建碑,送子孫讀書深造及出版《石鄰山莊詩詞文集》諸事皆化為泡影矣。吾家自此始,一切大小內外事務,悉委諸先祖母任孺人主持。

先祖母任孺人乃桂子巖上邊滑泥坑賢達任公希明之長女也,閨名伶秀。由於家庭教育有方,先祖母從小便明婦道,懂世故,且工針黹,堪稱一代女中之淑。自來歸吾祖父後,生有吾先伯父雍璞公與吾先父雍珊公。先祖母不僅相夫盡責,且教子有方,實為母界之賢。其待人接物,四境頌之。更可貴者,對窮苦人民十分憐憫,常賙濟之。其持身涉世很有才幹,自祖父雙目失明後,其主持家政期間,連年遭旱災,且境內常鬧兵荒,先祖母沉著應付,與天災人禍鬥,克服重重困難,確保了家中一切事務的順利開展。其雖備嘗艱辛,卻樂而為之,無忝女箴,鄰里譽之為一代母儀。

尤令人肅然起敬者,乃民國卅六年(1947)我族第六次更修族譜時,先祖父憶及其胞兄時明、胞弟時漢二公均英年早逝,無後,深感不安。先祖母主動提議將餘先伯父雍璞繼時明公之後,將餘先父雍珊繼時漢公之後,修進族譜。如此不以二子自私之高風,不僅深得餘祖父之讚許,亦獲全族人之稱道。

先祖父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庚辰歲農曆十月廿五日未時,歿於公元一九五零年庚寅歲農曆十月初九日亥時,享壽七十歲,禮葬住屋後祖山之陽,有碑記。

先祖母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戊寅歲農曆正月廿五日卯時,歿於公元一九五一年辛卯歲農曆二月初三日未時,享壽七十三歲,禮葬住屋後祖山之陽,有碑記。

現在,由於先祖父、母之德澤所滋,吾雍璞、雍珊二公兩房人口發達。析居後,各房呈欣欣向榮之勢。謹將先祖父、母之行略書之,以志不朽耳。

公元二零零六年秋月敬撰於可園

劉劍鋒:《可園信筆稿存—我的人生筆記》(紀二)

照片為:劉劍鋒老先生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