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從1946年1月到6月,隨著全國局勢的變化,關於中原軍區部隊是原地堅持還是突圍而走,往哪個方向突圍的問題,無論是總指揮部,還是中原局,都在反覆權衡。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6月23日,中原軍區獲悉劉峙即將於6月26日發動全面進攻的準確情報,綜合各方面情況,最終定下了主力分南北兩路向西突圍的決心。其突圍部署如下:

1、第1縱隊(欠第1旅)為南路軍,經鄂中向西突圍,計劃於25日黃昏由潑陂河等地出發,向西南移動,預期於29日晚在廣水以花園以北地區突過平漢鐵路。

2、以第15旅(欠第45團)擔任掩護接應第1縱隊的任務,旅部率第43團於26日從定遠店出發,向西南方向運動,計劃於27日在汪洋店西南與第1縱隊會合,在路東掩護南路軍突破平漢鐵路。該旅駐安陸趙家棚之第44團在路西接應,待第1縱隊主力越過平漢鐵路後,旅部及其2個團於河南省唐河縣以南之祁儀鎮歸還2縱建制。

3、以第1縱隊第1旅原地抗擊,向東佯動,掩護中原軍區主力向西突圍,待主力於29日越過平漢鐵路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方向自行突圍。

4、鄂東獨立第2旅堅守宣化店之南大門——呂王城、佛塔山一帶陣地,向河口方向之敵警戒,另以精幹之一部,於主力開始向西轉移之前接替宣化店之警備任務,造成中原局、中原軍區領導機關仍在宣化店駐地的假象,掩護首腦機關和直屬部隊秘密撤離宣化店,待主力於29日越過平漢鐵路,並送走軍調部第32執行小組後,再分路向東突圍。並重組羅禮經光中心機構,堅持大別山地區的鬥爭。

5、江漢軍區部隊主力向襄河以西地區轉移,進入武當山區,相機入川。留下一部武裝,堅持原地鬥爭。

6、河南軍區部隊在原地積極出擊,襲擾敵人,在北路軍突越平漢鐵路時,派3支部隊到信陽南部的青石橋一帶,接應和掩護北路軍西進。爾後,該軍區在桐柏地區堅持鬥爭。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突圍具體部署下達後,中原軍區各路部隊即按軍區預定計劃開始行動。

日後,由於中原軍區主力在突圍後創建新根據地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因此關於突圍的一系列決策,都曾遭到質疑,相關爭論一直延續至今。不過,討論任何問題,都不能脫離時代環境和背景。從當時的全國形勢來說,中原軍區是為顧全大局作出了自我犧牲的。從蔣軍的進攻部署來看,主力向西突圍也是唯一正確選擇。

具體到留下軍區頭等主力——第1旅掩護主力突圍,爾後根據情況自行突圍的決策,有人認為這是“丟卒保帥”之舉。客觀地說,這有失公允。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誠然,在我軍歷史上,山頭是客觀存在的。中原軍區由新四軍5師,359旅南下支隊及豫西抗日武裝這三部分力量組成,兵合一處的時間只有8個月,各路人馬在一些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看法甚至矛盾,這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人民軍隊有嚴格組織紀律性,無論內部有著怎麼樣的分岐,組織一旦形成決議,都必須堅決貫徹執行。個人必須服從組織,局部必須服從全局。那種“陽奉陰違”、“友軍有難,不動如山”、“防友軍甚於防共軍”等保存實力、互相拆臺的做法,是蔣軍隊的專利。

從突圍部署來看,掩護主力突圍的部隊並非只有第1旅,鄂東獨立第2旅的任務更重。從突圍前的態勢來看,第1旅位於中原軍區各部隊的最東面,不但北、東、南三面受敵,而且這裡是蔣軍重點進攻方向,如果決策讓第1旅隨主力向西突圍,就必須在突圍前讓第1旅提前撤出既有陣地向西集結,這恐怕很難瞞得過三面之敵的嚴密監視。一旦主力突圍意圖提前暴露,行動喪失了突然性,後果將不堪設想。

從部隊素質看,1縱1旅不僅兵強將勇,而且其前身在豫西地區轉戰一年多,有豐富的單獨作戰經驗,因此擔負掩護任務是比較合適的。

尤為重要的是,作出讓第1旅留下打掩護這一決策的,是第1縱隊黨委,並呈報中原軍區同意。作為第1旅的老領導、老上級,第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作出這樣的決策時,顯然不可能摻雜“親疏有別”之類雜念的。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事實上,當6月24日傍晚,第1旅旅長皮定均、旅政委徐子榮來到位於潑陂河的第1縱隊司令部,當面領受縱隊司令員王樹聲、政委戴季英交代的掩護主力突圍任務時,

皮、徐二人根本沒考慮過所謂“棄子”問題,更沒和上級討價還價,而是毫不猶豫地接受命令,一門心思琢磨如何完成拖住敵人3天的任務。

皮定均、徐子榮接受完任務,帶著縱隊撥付的一些經費回到白雀園旅部駐地時,已是6月25日晨。他們稍事休息,就召開了會議,討論制訂戰鬥計劃。鑑於防區東面是水稻田和河流夾著的丘陵,地形利守不利於攻,估計敵可能沿白雀園南北兩翼,依託丘陵山地向西推進,對白雀園形成合圍。遂決定把阻擊任務交給1團,2團,要求他們利用在白雀園以北的雙輪河地區,白雀園東南的西餘集、沙窩地區已構築了半年的堅固工事,丘陵、山溝、田衝、河道等有利地形,堅決阻擊,節節抗擊,讓敵每前進一步都付出重大代價。同時,以一部兵力白天向東佯動,迷惑敵人,造成主力向東突圍的假象,保障中原軍區主力出其不意地向西突圍。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完成3天阻擊任務後,自己又該向哪個方向突圍呢?第1旅一班人綜合各方面情況,分析利害關係。如果尾隨主力西進,由於突圍時第1旅已與主力拉開了數天行程,行動時有被蔣軍前後夾擊的危險。況且這樣一來,會把所有敵軍都引向西面,這對主力部隊突圍是極端不利的。向西突圍不可取,那麼向南呢?

白雀園南面不遠是長江天塹,臨近武漢。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要以1個旅兵力突破蔣軍長江防線,渡江南下,成功的希望極其渺茫。向西北突圍雖可重回豫西根據地,或者北渡黃河回華北老根據地,但這個方向和主力突圍的方向基本相同,很容易暴露我軍總體意圖,從全局上看也是不利的。向東北到黃淮平原,當地河港縱橫又正值梅雨季節,要連續渡河困難很大。況且,敵部署在羅山、光山、商城間的兵力也在4個整編師以上,隨時可利用河流阻礙進行堵截。

經過反覆研究,1旅最後決定穿過大別山向東突圍到蘇皖解放區,和華中兄弟部隊會師。這條突圍路線山高水險,有超過自己10倍以上的敵人和無數道封鎖線,突圍困難很多。

而且第1旅手中根本沒有這一地區的軍用地圖,只有皮定均有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比例尺省際地圖集,但以大局為重的第1旅指揮員們明白,只有向東和主力背道而馳,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敵人,減輕主力部隊西進的壓力。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大方向確定後,6月25日午後,第1旅召集各團負責人,研究具體行動細節。鑑於主力西進後,第1旅西面所有的交通要道,軍事要點,勢必被敵所佔。如何突出四面重圍,是實現東進計劃關鍵的第一步。在作戰會議上,有人主張集中兵力火力,選擇敵兩軍間隙強行突破,劈開條血路,沿大別山脊背向東猛插。這條路比較近,可迅速跨入安徽境內,但過早在敵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企圖也將很難脫身。有人主張向東南從四餘集和沙窩中間直插大別山腹地,這樣可避開最反動、最狡猾的土頑勢力。這條路第1旅曾作過細緻的偵察,地形道路都比較熟悉,而且沿途大部分地區都是深山老林,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的掩護。還有人主張多箭頭分路突圍,然後到指定地點會合。

幾種意見爭執不下時,旅政委徐子榮提出:等主力過了鐵路,是否可先虛晃一槍,佯裝跟在主力後面,向西走一天或半天,就迅速隱蔽起來,讓過敵追兵,隨即向南跳到敵整編第72師的後方,再突然揮師向東,穿越大別山,向蘇皖解放區挺進。這樣的話,敵軍對我軍意圖捉摸不定。等他弄清我們的動向,我們至少已走出好幾百裡地了。副旅長方升普指著地圖補充:由於主力突圍的行動,敵人可能最不注意這個方面,我們一下子跳到他後方,和敵捉迷藏,等敵進攻到我防區腹地撲空來不及回頭時,我們就轉身向東。

中原突圍,皮旅是棄子?皮定均沒二話:要吸引最多敵人

​皮定均覺得,徐政委首先提出這個方案切實可行。只有這樣才可能爭取主動,打亂敵部署。如果集中力量直接向東或東南方向突圍,會迎面遇上敵人堵擊,和敵軍大部隊糾纏在一起。即便能強行突破敵2、30裡的防禦縱深,也要付出很大代價。

因此,皮定均補充說:“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特別重要的是1、2團要用最大的努力,使用最少的兵力,吸引最多的敵人,鉗制敵軍西進,給敵以最大殺傷。各團主力要迅速作極艱苦的行軍準備,以便隨時行動。要特別強調部隊絕對嚴格遵守一切行動紀律,想在敵大部隊的空隙隱蔽集結,沒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是辦不到的。”

會議結束時,已經是6月26日零時了。各部隊迅速傳達會議精神,進行深入的思想動員,講清面臨的敵情和突圍的重大意義,講清突圍作戰的艱苦性、複雜性和殘酷性,從而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戰鬥情緒,堅定了突圍必勝的信念,把旅的決心化為全旅指戰員的統一行動。各團加緊備戰,進行輕裝,補充乾糧。一線部隊在西餘集、沙窩和雙輪河加修工事,準備抗擊蔣軍的進攻。與此同時,第1旅還部署部分兵力白天向東佯動,以迷惑敵人,隱蔽中原軍區主力向西突圍的企圖和部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