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門閥貴族:李世民革新科舉制度,改變讀書人的命運

科舉制延續了一千多年,很多人很痛恨,但是這個科舉制度其實是相對比較公平和正義的制度。要是沒有考試選士,就跟美國一個玩法,有錢人直接買進去,最不是有被爆出來說什麼有人拿錢賄賂美國的一些教練,通過買一些體育成績上大學嘛。美國上層也震怒了,怒的是花的錢居然比上層少。

那麼封建王朝的官僚機構是怎麼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呢?這要從門閥說起。

消失的門閥貴族:李世民革新科舉制度,改變讀書人的命運

舊時王謝堂前燕

在李唐時代之前,當官大概是看出身,特別是在魏晉就是直接看身份,就像王謝世家,註定就是貴族,誇張的說,只要你姓王姓謝就可以當官。是在南朝梁時代,投降的侯景就叫皇帝給自己求個姻緣,皇帝說求姻緣難度不大。結果侯景一開口就是說要跟王謝家結親,皇帝直接說,老哥,您可就拉倒吧,王謝不是你這種人可以高攀得上的,你找個姓朱、姓張的都好說。

這些那些豪門大族、世家勳貴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命脈,哪怕是異族打了進來都得倚重這些世家。誰當政,都得好好巴結他們,不然就別想坐穩江山。比如說前秦苻堅就得重用王猛,王猛一過世,苻堅立刻就亂了,在淝水之戰被人打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直接一個好開局被葬送。

消失的門閥貴族:李世民革新科舉制度,改變讀書人的命運

到了李唐之前也是這樣,唐太宗李世民帶著李家軍席捲天下,但是父親和大哥硬是要壓著他。好不容易在玄武門做掉了大哥李建成,又派去大將尉遲恭搞定老爹李淵,坐上皇位之後,自然要開始打點門面,就跟福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一樣。只見李世民馬上叫禮部那些大臣編本《氏族志》,也就是看看誰老大誰老二。禮部那些哥們也是頭鐵,直接把山東崔家排在第一位,說白了就是看不上這些隴西勳貴。山東的崔家也是難受,這禮部純粹是坑人不是嘛。

李世民一看,呵呵,什麼山東崔家,禮部這些人也不看看皇位上坐的是誰就直接說是崔家,直接把禮部叫過來,說你們編的書問題很大,我李家怎麼不是排行第一?西周八大大柱國,我李家就佔了兩,肯定是一等一的豪門啊。我李世民也不是針對崔家,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那啥,說完就欽定世代勳貴山東崔家是第三等。

消失的門閥貴族:李世民革新科舉制度,改變讀書人的命運

唐太宗推行科舉制

唐太宗作為一個水平極高的皇帝,不禁打仗砍人兇猛地一匹,文治上也很有建樹,所以開了科舉,要好好打擊一下這些世家門閥,讓一些飽讀詩書的小地主也有一點翻身出頭的機會。當然了,想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難度太大。不用說在大唐了,甚至到一千多年後的大清,想考科舉首先得有錢。要是沒錢怎麼買書請先生啊,在古代那可是遍地文盲,給人寫書信都能成為職業。所以一般農夫是別想科舉了,好好種田,等著發家致富比較重要。

科舉制一成,單單一血脈高貴的能作威作福的,理論上也就剩下皇家了。科舉制整體是比較先進的,雖然選出來的難免有迂腐的讀書人,但是細看歷史,科舉中出來的絕大多數是人精,比如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鴻章,就是科舉世家出來的。

這樣科舉選拔的官僚機構就有效保障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使得很多皇帝吃癟,比如說大家熟悉的大明,本來攤上了一堆神仙皇帝,其中有的沒事想修仙的,沒事就寫青詞,煉仙丹;有的就愛做做木匠活,想當個手藝人,可惜出身不好,只能當了皇帝;有的愛當大將軍,還跑去砍瓦剌人人頭,還封自己做大將軍;還有的乾脆二十幾年不上朝,攤在紫禁城裡當宅男。這些各有特色的皇帝,可能其他朝攤上一個輕則國家動盪,重則身死國滅的下場,但是大明還是很堅強的,這正是有了靠譜的官僚體系,大明正常運轉了很久。

消失的門閥貴族:李世民革新科舉制度,改變讀書人的命運

不忠誠的科舉精英

當然了,科舉制一樣培養不出皇室的貼身衛隊。當大明腐朽到撐不住的時候,南渡的弘光皇帝看著這些靠不住的官僚,不禁哀嘆,“我家養士三百年啊,都養著一些什麼東西”。不過弘光自己也先跑路了,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南京城破,大明的官員成群結隊去清軍駐地裡投降,就跟去上朝一樣自然,後來大清自己統計,很多地方官僚就是以前的降官。當時的人也是學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只要貨賣的出去,哪管這個帝王留不留辮子呢。

當然了,大明的讀書人也不都是那麼沒皮沒臉,總不能前腳剛投降大清做了順民,後腳就回家跟兒子和徒弟們說忠君愛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吧,這非常不像話,這跟放屁啥區別,(衍聖公除外),也有一些人就從此意志消沉,拒絕出仕。

但是架不住有些大明遺老想做官啊,他們也不好意思拉下自己聖賢的臉,說我就是想當個貳臣,這說出去像話嗎?大清想到了,這叫不動的肯定多多少少有點節操,那我就給一個臺階給這些士大夫下啊。所以大清後來開恩科,說自己要修明史,叫那些想給大明修史的士大夫們過來考試。這個時候,那些不肯沒皮沒臉去投靠大清的讀書人就順理成章的去了,我可是為大明修史,這不算降清,這是為明帝國正名,再說了,我們讀書人的事清,能叫貳臣嗎?

消失的門閥貴族:李世民革新科舉制度,改變讀書人的命運

但是科舉制成功地消滅了貴族當權的狀態,但是一定程度形成了強大的官僚機構,到了許多王朝的末期就開始叛變。比如在晚清,一些科舉出身的封建大吏手握大權,連清朝皇室都懶得搭理。當年慈禧太后宣戰11國,要各地大臣勤王,結果被手下的李鴻章直接懟回去,“這是瞎指揮,廣東不聽這個命令”。各地的封疆大吏也不願理睬慈禧太后,就看著堂堂一國之主被八國聯軍趕到西安去。

但是總體來說,科舉制比古代門閥制度先進了太多太多,畢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門閥終究被科舉制所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