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门阀贵族:李世民革新科举制度,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科举制延续了一千多年,很多人很痛恨,但是这个科举制度其实是相对比较公平和正义的制度。要是没有考试选士,就跟美国一个玩法,有钱人直接买进去,最不是有被爆出来说什么有人拿钱贿赂美国的一些教练,通过买一些体育成绩上大学嘛。美国上层也震怒了,怒的是花的钱居然比上层少。

那么封建王朝的官僚机构是怎么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呢?这要从门阀说起。

消失的门阀贵族:李世民革新科举制度,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旧时王谢堂前燕

在李唐时代之前,当官大概是看出身,特别是在魏晋就是直接看身份,就像王谢世家,注定就是贵族,夸张的说,只要你姓王姓谢就可以当官。是在南朝梁时代,投降的侯景就叫皇帝给自己求个姻缘,皇帝说求姻缘难度不大。结果侯景一开口就是说要跟王谢家结亲,皇帝直接说,老哥,您可就拉倒吧,王谢不是你这种人可以高攀得上的,你找个姓朱、姓张的都好说。

这些那些豪门大族、世家勋贵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脉,哪怕是异族打了进来都得倚重这些世家。谁当政,都得好好巴结他们,不然就别想坐稳江山。比如说前秦苻坚就得重用王猛,王猛一过世,苻坚立刻就乱了,在淝水之战被人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直接一个好开局被葬送。

消失的门阀贵族:李世民革新科举制度,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到了李唐之前也是这样,唐太宗李世民带着李家军席卷天下,但是父亲和大哥硬是要压着他。好不容易在玄武门做掉了大哥李建成,又派去大将尉迟恭搞定老爹李渊,坐上皇位之后,自然要开始打点门面,就跟福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样。只见李世民马上叫礼部那些大臣编本《氏族志》,也就是看看谁老大谁老二。礼部那些哥们也是头铁,直接把山东崔家排在第一位,说白了就是看不上这些陇西勋贵。山东的崔家也是难受,这礼部纯粹是坑人不是嘛。

李世民一看,呵呵,什么山东崔家,礼部这些人也不看看皇位上坐的是谁就直接说是崔家,直接把礼部叫过来,说你们编的书问题很大,我李家怎么不是排行第一?西周八大大柱国,我李家就占了两,肯定是一等一的豪门啊。我李世民也不是针对崔家,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那啥,说完就钦定世代勋贵山东崔家是第三等。

消失的门阀贵族:李世民革新科举制度,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唐太宗推行科举制

唐太宗作为一个水平极高的皇帝,不禁打仗砍人凶猛地一匹,文治上也很有建树,所以开了科举,要好好打击一下这些世家门阀,让一些饱读诗书的小地主也有一点翻身出头的机会。当然了,想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难度太大。不用说在大唐了,甚至到一千多年后的大清,想考科举首先得有钱。要是没钱怎么买书请先生啊,在古代那可是遍地文盲,给人写书信都能成为职业。所以一般农夫是别想科举了,好好种田,等着发家致富比较重要。

科举制一成,单单一血脉高贵的能作威作福的,理论上也就剩下皇家了。科举制整体是比较先进的,虽然选出来的难免有迂腐的读书人,但是细看历史,科举中出来的绝大多数是人精,比如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就是科举世家出来的。

这样科举选拔的官僚机构就有效保障了朝廷的正常运转,使得很多皇帝吃瘪,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大明,本来摊上了一堆神仙皇帝,其中有的没事想修仙的,没事就写青词,炼仙丹;有的就爱做做木匠活,想当个手艺人,可惜出身不好,只能当了皇帝;有的爱当大将军,还跑去砍瓦剌人人头,还封自己做大将军;还有的干脆二十几年不上朝,摊在紫禁城里当宅男。这些各有特色的皇帝,可能其他朝摊上一个轻则国家动荡,重则身死国灭的下场,但是大明还是很坚强的,这正是有了靠谱的官僚体系,大明正常运转了很久。

消失的门阀贵族:李世民革新科举制度,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不忠诚的科举精英

当然了,科举制一样培养不出皇室的贴身卫队。当大明腐朽到撑不住的时候,南渡的弘光皇帝看着这些靠不住的官僚,不禁哀叹,“我家养士三百年啊,都养着一些什么东西”。不过弘光自己也先跑路了,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南京城破,大明的官员成群结队去清军驻地里投降,就跟去上朝一样自然,后来大清自己统计,很多地方官僚就是以前的降官。当时的人也是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只要货卖的出去,哪管这个帝王留不留辫子呢。

当然了,大明的读书人也不都是那么没皮没脸,总不能前脚刚投降大清做了顺民,后脚就回家跟儿子和徒弟们说忠君爱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吧,这非常不像话,这跟放屁啥区别,(衍圣公除外),也有一些人就从此意志消沉,拒绝出仕。

但是架不住有些大明遗老想做官啊,他们也不好意思拉下自己圣贤的脸,说我就是想当个贰臣,这说出去像话吗?大清想到了,这叫不动的肯定多多少少有点节操,那我就给一个台阶给这些士大夫下啊。所以大清后来开恩科,说自己要修明史,叫那些想给大明修史的士大夫们过来考试。这个时候,那些不肯没皮没脸去投靠大清的读书人就顺理成章的去了,我可是为大明修史,这不算降清,这是为明帝国正名,再说了,我们读书人的事清,能叫贰臣吗?

消失的门阀贵族:李世民革新科举制度,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但是科举制成功地消灭了贵族当权的状态,但是一定程度形成了强大的官僚机构,到了许多王朝的末期就开始叛变。比如在晚清,一些科举出身的封建大吏手握大权,连清朝皇室都懒得搭理。当年慈禧太后宣战11国,要各地大臣勤王,结果被手下的李鸿章直接怼回去,“这是瞎指挥,广东不听这个命令”。各地的封疆大吏也不愿理睬慈禧太后,就看着堂堂一国之主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去。

但是总体来说,科举制比古代门阀制度先进了太多太多,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门阀终究被科举制所消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