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1

最近和同事們聊天,經常聊到孩子家庭教育的問題,聊得越多,越發現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很多家庭對此都或多或少存在苦惱和困惑的現象。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有的抱怨孩子叛逆,有的抱怨與孩子有代溝,還有很多家長對孩子做作業的問題甚是痛苦,網上關於這方面的段子也是層出不窮。

當然了更嚴重是現在的孩子承受壓力能力越來越差,甚至出現了精神問題。網絡經常報道學生自殺事件,到底是誰的問題呢,說到底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教育


對於我們生活中孩子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把焦點放到了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愛哭,孩子不愛學習,孩子愛打架,孩子不愛說話,孩子叛逆,孩子不好好吃飯等等,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孩子的問題,孩子這不好那不好,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

問題的關鍵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沒有問題嗎?

事實上,如果把孩子表現出的這些問題歸結為家庭教育問題的話,那麼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父母。出現了問題,父母總是習慣性的說孩子這樣不聽話那樣不好,卻很少從自己的角度去反思問題。

有幾個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中經常反思這樣的問題:“我做的對嗎?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孩子不聽話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我有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有沒有問題?”生活中的父母對孩子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觀點都是正確的,過於關注孩子的問題,而很少自我反思自己到底有沒有問題。

2

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那為什麼父母遇到孩子教育問題很少反思自己呢,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父母自身的思維定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總認為自己都是對的,我是父母就得聽我的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自己作為成年人什麼都是正確的,因此孩子必須要完全聽父母的。

首先,父母說的並不見得都對,只是父母認為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都對的。這種思維定式很多家長都存在,也直接影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用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孩子的對錯,有時候並不合適。

就拿我家孩子來說,小男孩兩歲多一點,上回出去外面餐館吃飯,沒十分鐘就死活不在座位上待著了。開始我們總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吃個飯不好好在座位上坐著總想往外跑。父母認為這是孩子不對。但是你仔細想一想,兩歲多的男孩,怎麼可能在人多又熱的餐館能夠安安靜靜的待上半小時呢,最多十五分鐘就不錯了,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孩子。小孩子愛玩,不願安靜的坐著是十分正常的事。出來吃飯這件事,父母本身就要實現事先做好心理準備,而不能說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吃飯。

凡是都從父母自己角度出發,很少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換位思考。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控制和命令他們不去哭鬧,而是去了解孩子內心裡為什麼產生了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有什麼想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去引導他們表達。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更需要我們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

打你是為你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些父母認老理兒,孩子不聽話鬧情緒總愛打孩子,相信過去的那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實上,通過打孩子來教育的方式已經過時了。時代不同,孩子所處的環境也不同了,那麼教育方式和理念也要隨之改變。

打孩子其實對孩子成長和學習危害挺大的。不僅對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不良影響,還對其學習產生負面影響。老捱打的孩子學習成績總體表現會比較差。研究證明,孩子在非懲罰性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最好,接受能力也最強。因此我們要提倡溫和的教育和尊重教育。

研究人員還發現,經常捱打的孩子比普通的同齡人更具有暴力和犯罪傾向。而在這些孩子成年之後更容易患上抑鬱症或者出現不合群,也更容易對配偶使用暴力,甚至經濟收入和事業層次都更低。這些都是打孩子帶來的嚴重後果。

凱瑟琳•沃爾斯說過這樣一句話,值得我們去思考:“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

只要聽話,什麼都答應你

父母在這方面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表現為過於溺愛孩子,孩子只要耍脾氣,要什麼就給什麼;另一種表現為為了使孩子聽話,賄賂孩子,愛用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聽話。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對。過於溺愛孩子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弱,一旦走入複雜的社會或經歷挫折就會很脆弱。而用獎勵或叫賄賂的方式叫孩子做正確的事也有問題,首先會產生依賴,沒有獎勵就不會去做,久而久之,父母就得不斷加大力度或頻次去獎勵和賄賂,形成負反饋循環。有研究表明,生活中有70%左右的父母愛使用這種手段。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為了讓孩子聽話不哭鬧,用看手機或看電視的方式獎勵或賄賂,為了讓孩子好好做完作業,用金錢獎勵其按時完成,等等。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父母總是習慣使用獎勵或賄賂的方法,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3

針對家庭教育問題,許多父母感到很迷茫,對孩子是嚴厲了不行,放鬆了也不行,給的壓力大了不行,沒有壓力也不行。有時候知道有什麼問題,但是如何解決根本沒有一點思路,問身邊的人吧,也是各有高見,說的都很有道理,但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更對,哪個更好,回過頭來還是迷茫。

說一千道一萬,但終歸我們還是得想辦法如何去應對。下面簡單說一說我的一點體會。

當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首先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而解決一個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突破口。而打破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改變,那又該如何改變呢?

首要的就是,改變要從父母開始

當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我們不能說讓孩子先改變。這個要求對孩子就太高、太難了。並且孩子很難像成年人一樣反思自己,從內心裡開始改變,因為他們在心智和認知上還達不到這個能力。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導和關鍵,因此,改變就是要從父母開始。一旦父母開始改變了,問題就會簡單多了,最起碼是一個好的開端。

公司同事最近也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問題了,平時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與孩子交流、溝通。最近還看起這方面的書籍,開始從自己的角度開始嘗試改變。邊看書邊實踐,慢慢的發現自己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時常用大喊的方式對待鬧情緒的孩子,結果只會鬧的更嚴重。現在每當孩子再鬧情緒的時候,她首先確保自己不再爆發,而是平心靜氣地和孩子溝通,而且開始嘗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給予孩子的情緒給予更多的理解,對孩子的感受給予更多的尊重,效果就比以前好很多。

如果父母從來不反思,不改變,就很難改變你和孩子之間的各種教育問題。既然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孩子先改變,那麼我們父母就應該先改變。我們不能總是抱怨孩子,自己卻不改變。

改變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與孩子一起成長

哪一個父母也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專家,當你有了孩子之後,我們都是家庭教育的新手,我們不會有什麼經驗,都是自己摸索。當我們遇到了家庭教育問題的時候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固守原有的思維模式不去改變,不去成長。

所以我想說的是,只要我們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理念,我們就會不斷的去學習。不懂,沒有經驗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有很多優秀的書籍能夠給你帶來指導和幫助,只需你在實踐中結合實際應用並反饋,不斷完善就行了。

其實孩子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很多不同之處,每個孩子的性格也不盡相同,做父母的就是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才能更好地幫助到自己孩子的成長。

與孩子一起成長,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改變的方向——做一個情感引導型父母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情感引導型父母


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將父母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控制型父母,這樣的父母更關注孩子的行為;一種是放任型父母,就是放任孩子的行為,無所作為;第三種就是情感引導型父母,他們會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允許和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讓孩子學會在成年人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並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起良好、親密的關係。

情感引導型父母不再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溝通和解決問題。尊重孩子的感受,關心孩子的情緒,抓住每一個與孩子一起共同解決問題的瞬間,越是孩子鬧情緒的時候,越是建立親子關係的好時候。

開始做一個情感引導型父母吧!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總結到: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教會孩子自己如何思考比告訴他怎麼做更重要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會孩子如何思考


現在的孩子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都比較差,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問題。

現在的父母習慣幫助孩子去做各種事,而不是引導他自己思考怎麼做,遇到問題父母只會說這麼做對還是不對,而不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對還是不對。你幫助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差,你越是直接告訴孩子對錯,孩子自己的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就越差。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功課。不是父母教孩子思考什麼或做什麼,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讓他們能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那樣做。

4

家庭教育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也是父母心中的頭等大事。遇到孩子的問題,我們既不能過度緊張和焦慮,也不能什麼都無所謂。我們需要做的其實並不難,就是從自己開始改變,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