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講課,讓學生講合理嗎?

冬日1999


這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好方法。老師不能總是讓學生講課的,偶爾讓學生做一次,這是個好老師!


老百姓136405527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最喜歡的老師是語文老師,他有很多其他老師所沒有的教學辦法。例如講到話劇戲劇章節時,會直接讓我們分組選擇片段進行話劇表演;講作文時,會選擇幾個寫得好以及不好的同學來分享自己的寫作。我記得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同學,就作文中標點的使用就大談了半節課,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班的語文成績排名一直在年級數一數二。



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老師不講課,讓學生講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至少在我看來,老師絕不會僅僅是因為自己懶,才會讓學生去講課,這是一個基本的職業道德的問題。)


現在有很多新興的教育模式,而且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實踐落地。比如翻轉課堂,實踐教學等,這種模式很大地轉變了一種傳統教育的觀念,就是將學生變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在課程中是引導角色。


註明的金字塔學習原理顯示:主動學習的效果是被動學習的5倍以上。

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老師讓學生講課,對學生個人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他所吸收和理解的遠比聽老師簡單傳授來得深刻。對於自己不足之處也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而且可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對於老師來說,能更加了解學生和發掘學生的潛力。


總之,學生講課是一種正面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鍛鍊和老師教育來說意義挺大的。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淺薄看法,不足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歡迎大家一起溝通交流。


優鴻利分享


這種授課的方式,叫做翻轉課堂。

正巧我的班也是用的這種教學模式,那麼就用我的實際經驗來談談吧。

好處:第一,我將我的班分成了八個教學小組,每個組裡面有一個總組長(組內成績最好的)有七個副組長分別是七科的教學小老師。你會發現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小老師,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在其中,也就是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教學之中,這樣相比於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能夠更大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我在小老師講課之前會吧這節課要講的重點集中統一的教授給小老師,也就是我會提前給小老師上一節簡單的課(利用課餘或者自習時間)而在教學組講課的時候我會在班上進行走聽,隨時監督小老師講授的情況,做出及時的應對。第二,這樣可以極大的方便老師的管理,實際上作為班主任只需要管理好八個總組長就可以了,再由他們去具體的管理其他七個組員,而總組長一般都是聽話認真的,並且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他們特有的交流方式,很多時候比我們老師管理起來更管用。所以這樣一來班級管理就起來了。第三,每個組之間又相互競爭,因為我採用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獎懲手法,所以每個組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有競爭那當然就會有進步了。那想要有競爭力總組長肯定就得照顧到差生不能讓他們託後腿,所以經常會遇到總組長把組內差生留著單獨講學的情況。那這樣一來班上的學習氛圍和班級紀律就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那何愁學生學不好呢?

壞處:第一,有一些教學難點學生講授不清楚,不過這個時候老師就很重要了,得善於發現。第二,如果一個總組長出問題可能會帶偏一個組的成員,所以老師對於總組長的選拔和思想引導很關鍵。其他的壞處暫時還比較少,還有待於發現。

總的來說,這種教法得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如果不考慮學生基礎盲目的去這樣做那肯定會得不償失的。


洛天


就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吧。

我是一名初中數學老師,現在正在帶畢業班,還有兩個月,我的孩子們就要參加中考了。“老師不講,學生講”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於我們班來說,是正在進行時。不賣關子,效果非常好。

參加過教學模式的各種培訓,接受並嘗試過各種教學形式,總結出來就一條“教要有法,貴在得法,並無定法”。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要根據學情、教學內容等進行不斷的調整。至於怎麼調整要看教者的經驗和能力了。

七年級,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大多是數學基本功和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我就讓孩子多練習,各種練,我就是一個“陪練”的。課堂上集中練,學生輪番板書,基本上都會把每一種典型題讓每一個孩子板書過!課下練,作業中對學生書寫格式嚴格要求,堂堂考,及時發現學生的各種小問題。人教版七下開始接觸幾何證明題,剛開始孩子們敘述有困難,畢竟以前沒接觸過數學語言。我就要求孩子們被幾個典型例題的解題過程,單個過關式檢查,雖然老師辛苦點,但對之後的幾何證明的敘述開了個好頭。

八年級數學知識變難,對於三角形,四邊形,以及一次函數的學習,孩子們的數學思維並不完善,所以課堂中我說的就比較多,但我主要和孩子們分享我的思考過程,並不把具體的解題過程做為重點。

九年級的中考總複習時,孩子們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我說的時候又少了,大部分的困難都由孩子們自然組成的學習小組進行組內處理,對於共性問題,我會佔用幾分鐘的時間簡要敘述思考過程,具體解題過程由孩子們自己整理。對於作業或練習中出現的難題,如果班內有同學能進行解答,我就讓這位“老師”代我講這道題,我會做一名問題多多的學生,引導“老師”把問題講透徹。孩子們都非常積極主動,表現也都非常棒!

我經常和孩子們說“學歷固然重要,那是你以後的敲門磚,但說話更重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如果不能與人正確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溝通就會出問題,你的生活工作就會出大問題了”

總之,“學生講”是一種教學形式,對學生的鍛鍊更全面。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感悟,不足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海涵!


昊南侃數學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引戰的意思。當然,如果說一個學期都是學生講課的話,那麼幹脆給講課的學生開工資直接聘用算了。但是這如果只是作為一種實踐的教學活動,我認為還是值得積極的提倡的。我在大一,大二期間基本上每個專業課程都會講一次課,當然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老師給我們佈置了課題分組要講。由於大部分同學都不願意,因此我總是被“給予厚望”。我覺得這樣的機會還是很難得,至少讓老師對你有所瞭解。不知道怎麼回事,到了大三之後大家都不讓我講了,自己爭先恐後的去講。


發現一隻胖哥


合理

第一,對講課的學生來說

老師要求學生講課,學生的心理素質會得到鍛鍊,學生對所講的內容記憶會更加深刻。在講課時,當然會有其他同學提問,這就要求講課學生對講課內容理解深刻。而且在黑板上,和座位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就比如,你聽老師課時,可能會打瞌睡。但講課時,卻完全不會。


第二、對老師來說

讓某個學生講課,老師可能在刻意培養、鍛鍊學生的能力。老師可以在在學生講課時觀察學生,改進教學。老師講課時,學生多少都會有些壓力,學生聽課可能放不開。比如一些底子非常差的學生,對一些簡單的提其實也不會,但他們卻不敢提問。因為這個題目可能是老師講過很多遍的,而換作學生講課,課堂氛圍可能更加輕鬆,這些同學可能就會提問,老師可以藉此觀察學生的掌握知識的情況,從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


第三、以我自己舉例

高中我是數學課代表,高三後沒大多數時間我們都以刷題為主。而我屬於數學比較好的那種,老師就經常讓我講題,難題留下給他講。我講題時他不會出現在課堂上,因為他知道一些學生不敢問問題。但我將的時候,多簡單的題目他們都敢問。而我在很多次在黑板上講題,畫圖,寫答案後,對一些知識自然而然就鞏固了,並且還有了一點課堂經驗。


流星雨的流體變化


這是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把原來教師講課的內容讓學生來講。可以指定學生講,也可以讓學生輪流講。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

實際上,這種方法過去一直有老師使用。我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個教法了。也就是說至少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老師使用這個教法了。

學生講課,優點和缺點同時存在。所以雖然一直有老師採用,但是並沒有成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而主要的教學方法一直都是講授法,現在把這個方法稱為“傳統教法”,實際上傳統教法也是多樣化的。

學生講課當然有優點了,最大的優點就是感染帶動力強。因為是學生講課,其他的學生自然就關注起來了,精力集中起來了。所以不管那個學生講得好不好,其他學生都會很關注。而這個時候老師可以更多地關注課堂組織和課堂效果了。

當然和老師講課比起來,學生講課存在天然的不足,就是學生的學識不夠和專業的把握能力太差,這是必然的,這樣一來就會影響教學的深度了。這也是學生講課通常是作為教學的輔助方法而使用的原因。

可見,作為家長來說,應該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教師怎麼教學,應該讓教師去把握(除非你確實懂教學),尊重老師的教學活動,這樣可能才是明智的做法。


雲山林風


很有意思的題目,合不合理我們要從源頭和目的來分析,我簡單說下自己的看法:

實際案例,哈佛大學是如何上課的?

本人是做國際教育的,簡單說個案例,哈佛大學是全球最出名的學府,他們的課堂很有意思,就是用題目中的方法來讓學生自己講課,具體如下:

  1. 課後佈置的作業以預習下節課內容為主,但是你會發現,下節課需要講差不多40多頁,也就是說你如果要預習的話,需要查詢大量的文獻資料,否則根本完不成這樣的作業(這也是國外和中國不同的地方);

  2. 隨機挑一名學生上臺講課,教授在下面聽課,如果教授可以在關鍵地方指點學生,但是如果發現該學生錯誤很多,則會對作業進行扣分,會影響整體的學分(美國4年要修個學分,學分不僅僅是在考試成績中,而且會結合上課表現,作業完成度等);

哈佛大學用這種上課方式,嚴格把握教學關。但這種方式令很多中國學生受不了,因為在中國老師是一定的權威,上課的肯定是老師,學生哪怕是再優秀最多就是分享一下解題的技巧,至於傳授知識方面肯定還是要老師。

可見這種方式對學生本身是有好處的,否則哈佛大學也不會採取這種教學方法。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能考上哈佛大學的學生(除特殊現象),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非常強,而且聽課學生的吸收能力也是非常棒。再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有說錯的地方,其他同學也會及時的提出來(因為他們也認真預習了,誰知道是不是他們自己上臺講課),集思廣益。

這種上課方式在中國的實際應用。

中國有個別學校也會採取這種方式,但是比例也超級小,對講課的學生要求很高,甚至會超過老師,主要有以下幾點:

  • 學生本身很優秀,且已經自學了後面的很多章節,甚至跳級學習;

  • 人際關係很好,防止上臺講課後其他學生不服氣,控制不住場面;

  • 要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且口齒伶俐,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道理很簡單,中國不能像上面的哈佛一樣,隨機找學生上來上課,因為上面已經說過,哈佛的學生水平都很高,放在中國,每一個都可以三好學生,講個課反而可以多方面鍛鍊孩子。

我們只需要保證該學生能像老師一樣對知識點理解,並且能給其他同學講清楚就好。否則就會出現以下弊端:

  1. 底下學生不認可該學生,不願意聽課,給該學生造成嚴重的打擊;

  2. 沒有講完上課內容,反而還需要老師重新找時間補漏(時間控制不好);

  3. 講完了知識,但是隻有他自己懂,其他學生大多在聽天書(基礎不一樣)

可見,這個上課方式也有自己的弊端。至於該用哪種教育方式,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了。

總結,題目中學生講課,老師不講課,這種現象也是有的,但是在中國甚至國外都只是小眾教學方式且適合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任何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弊端,希望大家可以通過辯證的方法來看待問題。

我是知高,每天分享教育相關的內容,如果您需要可以【關注】我!如果你您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知高出品,必是精品!


知高


你說的“老師不講課讓學生講”,我不太清楚是什麼具體情形,但提倡學生講課,主張老師少講,卻正是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導向。

就拿我們學校推行的教學模式來說,要求每節課由學生展示講解、質疑補充、主動回答、小組討論等自主活動,推行時還規定了各項活動的具體人數要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效果如何呢?這項改革已經推行了十多年,而且還在深化中,十年中高考總人數、達線率、優生率都在全省前列。這就充分說明這種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並不意味著老師要退出,沒事幹了。老師的負擔反而更重了,他得最充分地瞭解學情,設計課堂,為保證課堂效率,得在課前輔導學生。這樣的準備,由原來的“備教材”,增加了“備學生”和“備學情”,難度大了,任務重了。展示講解的學生在思路上、方法上與老師準備好的有所不同,就出現了“生成問題”,老師就得及時處理。展示學生的講解出現錯誤和不足,老師還得及時補位。鼓勵學生質疑、補充,就是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到了高三,學生自主活動還在加強,尤其是習題課,只要學生能講的,老師就不講。不僅如此,不講學生也能學會的東西,學生都不需要講。

所以,你問的“老師不講課讓學生講,合理嗎?”,如果是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改革,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如果是老師為了清閒,把任務分配給學生,自己無所事事,那就純屬偷懶,完全不可取了。


胸懷寬廣




老師不講課讓學生代講,一時一點還可以;簡單複習未必不可;老師指導學生講可行。……

好處是什麼?

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發現發揮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一個人人爭做小老師、個個力爭上游的良好學習氛圍;借學生講課之機,讓學生體會為師的光榮和不易,讓其養成發憤努力的好習慣。

怎樣用合理?

首先搞清楚,

老師不講課讓學生代講,是出於培養和鍛鍊學生、讓學生更積極自覺地努力學習之目的,不是老師偷懶和不能勝任某內容而作出的舉動。

其次弄明白,

老師可用但不可常用、可適時用但不可隨意用。

再次拿準確,

是為緩解學生聽課的厭煩感,增加新鮮感和課堂氣氛,不定時地恰如其分地找好、中、差上臺講課、說課、解題,交流學習體會是教學互動的表現,可仿效可倡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