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2017年,是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週年,豆瓣上有網友發起了一個名為“我讀汪曾祺”的話題,在該話題下,有超過三百篇內容,獲得了近43萬次的瀏覽。如今,三年過去了,還有網友在該話題下繼續留言,寫下讀汪曾祺作品後的點滴感受和心得。

出生於1920年的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其短篇小說創作成就頗豐,著有《受戒》《晚飯花集》《大淖記事》等多部代表作。

汪曾祺的文風樸實自然,擅長用抒情的筆調描摹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情。作為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沈從文曾稱讚他:其文字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而不乏文才。

作為一本小說集,《邂逅》一書精選了汪曾祺經典小說22篇,收錄了《邂逅》《歲寒三友》《七里茶坊》等多篇經典作品,全面展現了汪曾祺小說的不同風貌。

在這本小說集中,汪曾祺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小人物,我們透過小人物的命運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風貌,而汪曾祺樸實自然的文字又無一不在傳達著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生活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期盼。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一、心懷悲憫,頌揚不屈的生命力和人性的美好

出生於民國時期的汪曾祺雖然是來自一箇舊式地主家庭,但自幼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長大的他,對底層人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悲憫。在《邂逅》這本小說集中,他筆下的主人公大多都是來自市井不知名的小人物,在充滿苦難和悲情的生活面前,不僅活出了頑強的生命力,還不忘堅守住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歲寒三友》這篇小說就是典型的代表。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是故事中的三個主人公。他們靠著微薄的一點收入,艱難地維持著各自一家人的生計。

其中,王瘦吾子承父業,靠一家絨線店養活一家6口。陶虎臣經營著一家炮仗店,而靳彝甫則靠賣畫為生。三人從小一起長大,靠著各自的一點小收入過著時好時壞、半飢半飽的日子。

儘管如此,這三人在地方公益面前卻從不含糊。橋塌了,鬧時疫了,發生火災了……遇到這些需要捐款的事情時,“他們都會提筆寫下一個誰看了也會點頭的數目”。

本身自顧不暇卻還能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善良而又敦厚的三人也開始得到命運的眷顧。王瘦吾辦起了廠,陶虎臣的炮仗店交上了好運,靳彝甫受到有錢名士的賞識和指點,遠赴上海辦起了畫展。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然而,社會的變革很快就終結了所有的好日子。王瘦吾苦心經營的草帽廠被惡意收購,大病一場的他也花光了此前所有的積蓄。陶虎臣的炮仗店被政府取締,缺德的人乘人之危買走了他的女兒。

遠行回來的靳彝甫看到兩位好友落魄至此,二話不說忍痛賤賣了他視若生命的田黃石章,用所得支助兩位好友。

在這篇小說中,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是市井中的小人物,他們靠著祖上流傳下來的一點手藝,努力地維持著自身的生計。動盪的時局,讓身處社會底層的他們活得愈發艱難。儘管如此,他們卻沒有丟失人性的善良,熱心公益,守望互助。

“歲寒三友”原本是指松、竹、梅,這三種植物都有著傲骨迎風、挺霜而立的浩然正氣。汪曾祺的這篇小說以“歲寒三友”為題,既點出了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三人如同松梅竹一樣頑強的生命力,也頌揚著他們在艱難的歲月裡,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二、除淨感傷,用詼諧的筆調描摹生活的苦難

在《橋邊小說三篇》的後記中,汪曾祺自述道“我以為小說是回憶。必須把熱騰騰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樣,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經過反覆沉澱,除淨火氣,特別是除淨感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小說”。

汪曾祺倡導作者要熟悉生活,小說要除淨感傷主義,事實上,這也正是汪曾祺小說的特色。作為一個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的人,他的小說自然也包含了新舊兩個社會的故事。

然而不論是描述舊社會的苦難,還是敘述新社會初期所經歷的傷痛,汪曾祺的小說都難以看到純粹的感傷,更多時候,他都是用一種詼諧的筆調在描摹生活的苦難。

在小說《七里茶坊》中,“我”在農業科研所下放勞動已經2年,有一天,生產隊長找“我”領著幾個人到張家口去掏公共廁所。此前去的兩撥人都鬧了意見回來,但“我”卻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一行人來到當地的一個糞場子找負責同志,“一進門,就聞到一股奇特的酸味”。雙方確認了身份之後,這位負責同志還帶“我”參觀了這座糞場,參觀的過程中,兩人發生了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

“這都是好糞,不摻假。”“糞還能摻假?”“摻!”

“摻什麼?土?”“哪能摻土!”

“摻什麼?”“醬渣子。”

“醬渣子?”“醬渣子,味道、顏色跟大糞一個樣,也是酸的。”

“糞是酸的?”“發了酵。”

聽完負責同志對糞的介紹,“我於是猛吸了一口氣,品味著貨真價實、毫不摻假的糞乾的獨特的、不能代替的、餘韻悠長的酸味。”

這篇小說記錄的是汪曾祺1958年被下放到張家口科研所勞動時的經歷,掏糞是一件苦差事,條件惡劣又奇臭無比,眾人唯恐避之不及。別人不願做的事,卻委派給了“我”這個下放幹部。

艱難的歲月,在汪曾祺的筆下,卻顯得如此雲淡風輕。在他的文字中,我們看不到抱怨,更感受不到絲毫感傷。有的只是詼諧幽默,甚至不乏風趣的語言。除淨感傷的文字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生活的苦難,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苦難面前,汪曾祺超然的態度。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三、至真至誠,對生活永遠抱有熱愛和期盼

汪曾祺一生顛沛坎坷,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對生活充滿熱愛。世人對他的推崇,除了文學上的造詣,更多的,就是他作為生活家的一面。

寫字、畫畫、做飯……最是平凡普通的日常,在他眼裡,都能有不一樣的趣味。他用赤子般的眼睛打量著世間萬事萬物,再平凡的生活情景,經過他的視角,總能美得天真爛漫、趣味盎然。

而這,體現在他的小說中,就是別有趣味的場景描寫。

在《雞毛》這篇小說中,西南聯大的文嫂養了一群雞,汪曾祺是這樣描寫雞下蛋的:

有時又抬起頭來,把一個小腦袋很有節奏地轉來轉去,顧盼自若,雞轉頭不是一下子轉過來,都是一頓一頓地那麼轉動。到覺得肚子裡那個蛋快要墜下時,就趕緊跑回來,紅著臉把一個蛋下在雞窩裡。隨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來:“郭格答!郭格答!”

雞下蛋原本是平凡生活中最毫不起眼的一景,而在汪曾祺的筆下,卻會讓人不自覺地認為這是頂有趣的一件事情。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小說中,面對“高調”產蛋的母雞,文嫂會順手用一塊土坷垃打發它,“這雞婆子就只好咕咕地叫著,很不平地走到草叢裡去了。”

到了傍晚,文嫂抓一把碎米引誘母雞回窩。

它們把碎米啄盡,就魚貫進入雞窩。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並齊,站在門坎上,然後像前一跳。這種禮節,其實大可不必。

汪曾祺用擬人化的手法把雞下蛋、雞回窩的生活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自然的文字。但這種樸實自然的文字卻有一種魔力,這種魔力,讓他的小說穿越數十年的光陰,依舊能讓人感覺到當時濃濃的生活氣息。

最是讓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過汪曾祺的視角,卻充滿了情趣,令人莞爾一笑的同時,更是心生動容。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不是用一種至真至誠的態度面對生活,怎會留意到平凡生活裡至美的一面?

汪曾祺對生活始終保有熱忱,也正是如此,才能對平常之景有如此細緻入微的觀察,從而寫出如此動人又富有趣味的文字。

豆瓣評分9.3,從小說集《邂逅》看汪曾祺對生活至真的熱愛

如今,汪曾祺已經離開我們23年了。當下的社會,距離他所經歷、瞭解的那個時代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我們,讀汪曾祺的小說集《邂逅》,感受他筆下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命運的悲歡,也由此得以窺探過去那個時代的點滴風貌,更加珍惜現如今的美好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們透過這些平淡卻又樸實至真的文字,領悟汪曾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學習他無論在何種艱難困苦的境地下,始終對生活保有熱愛和期盼,而這,或許才是我們讀汪曾祺作品的意義所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