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急診綠”用醫者大愛守護生命健康

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第一道關口,是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場所,更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前沿陣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急診科快速發揮科室特點,迅速反應,制定措施,整理流程······於是,練就“十八般武藝”的急診人站在了前面。他們並非天使也不是英雄,只是因為“職責所在”,在抗疫的道路上才這樣坦然面對。翻開每個人堅守在一線崗位上的歷程,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急診綠”用醫者大愛守護生命健康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的楊改萍已經52歲了,面對疫情,她非常淡定,她給年輕護士講2003年抗擊“非典”的故事,傳授防護經驗、做心理疏導。該院南院急診科人力相對緊張,醫院抽調了多個科室的護理人員前來支援。自稱“老太太”的她也不甘落後,穿著成人紙尿褲值起了夜班。她說:“我這‘老腰’穿脫隔離衣防護服上一趟衛生間太難了,淨浪費時間耽誤工作,這一大包紙尿褲擋大用了……”她說得雲淡風輕,卻讓科裡的年輕人心疼不已。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急診綠”用醫者大愛守護生命健康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的“準媽媽”蔡景景懷孕八個月了,護士長潘玉萍曾讓她自己選擇崗位,“去哪都行”。面對護士長的“特殊照顧”,她說:“謝謝護士長照顧,謝謝姐妹們照顧,科裡這麼忙,我不想扯後腿。”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護師王芳是一個二胎媽媽,休完產假剛剛上班一個月。一個預檢分診班是12小時,所以她主動放棄了餵奶時間。她趁吃午飯時間匆匆忙忙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保存在礦泉水瓶中。她說:“一天不回家,孩子在家很鬧騰。驚喜的是晚上到家後,七個月大的兒子竟然學會了叫媽媽。”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前去急診科支援的馬紹霞老師也是一位資深護士,但她身體狀況很不好,一年前剛做過手術,即使這樣她依然要求加入夜班行列,大家都勸她不要值夜班,她卻說:“特殊時期就不要搞特殊了”,簡單的一句話表明了她的決心。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護師孫馨是檢診的小組長,她把“小組長”這個小官職看的非常重要,為此她組建了“檢診小團”微信群,用來交流工作。對於各種登記表格她都嚴格把關,容不得半點瑕疵。在嚴厲小組長的帶領下,“檢診小團”的工作開展的十分順利。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的王銘文是新入職的護士,才24歲,但工作起來認真負責,對待患者非常有耐心,用他自己的話說“要為我們淮河醫院樹立良好形象”。這個帥小夥為了更好地防護配了一副平面鏡,他自嘲說:“小銘同學有點慫!”保護好自己,才能全身心投入戰鬥,這是理性的“慫”。

孩子永遠是女性的牽絆,但為了更好地堅守一線,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好幾個工作人員紛紛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強忍著思子之痛依然奔赴在抗疫的道路上。護師李曼曼說:“我已經快一個月沒見我兒子了,我每天睡覺前都要翻一遍兒子的照片,然後在被窩裡哭很久……”護師崔瑩瑩是一個樂天派,她說:“孩子送走了,沒了後顧之憂,同志們,擼起袖子加油幹!”她半開玩笑地給大家鼓勁,其實她也有兩個孩子,為了工作一個人留守在開封的家。哪個媽媽不想孩子,為了大家,捨棄小家,一個個看似柔弱,實則非常堅韌,都是巾幗英雄。

在抗擊新冠病毒的第一線,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南院急診科30餘名醫護人員日夜奮戰,無怨無悔。這群平凡的“急診綠”,披上使命的隔離衣,義無反顧,救死扶傷,用醫者的大愛無疆守護人民生命健康,那抹守護生命的“急診綠”就是最美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