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中國科幻史

中國科幻史,一切還要從上一個世紀說起。

中國科幻的發展大致分為了三個時期,每一時期都由一個佔有主導地位的理論所統治。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No.1

第一時期:任何事物的出現都契合於時代,科幻也不例外。晚清末年,清廷腐敗,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但當時中國的脊樑們,終歸是要找出一種“良藥”來啟蒙思想,革新社會。“科幻小說”自然成了一種不錯的工具。

梁啟超用文言文翻譯了凡爾納的《十五小豪傑》,為中國科幻敲響第一聲鑼鼓。

1902年,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表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而後,魯迅也曾翻譯了很多國外的科幻小說。由於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說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1903年,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將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炮俱樂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體例翻譯成中文。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1902年,梁啟超在《新小說》上連載了《新中國未來記》,這是中國第一部政治幻想小說。共5回,約9萬字,暢想了中國自1902到1962年的變遷,字裡行間裡無不流露出對國泰民安的強烈願望。他甚至預言出辛亥革命,上海世博,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建交。他的幻想,在今日之中國,幾乎都已實現。緒言中,梁啟超說“顧確信此類之書,於中國前途,大有裨助“。

1904年,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開始連載。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小說起始元年,但小說作者至今不明。

1905年,清末文學刊物《小說林》創辦人之一徐念慈寫下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科幻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1909年,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出版,開篇就幻想出來中國人擁有了強大的“飛艦”,不光戰鬥力強大,而且飛行能力也是世界第一,而且幻想出為解決人口過多問題,人們還利用“飛艦”開啟了人類星際移民之路,先後登上月球、金星、木星。

1932年,老舍先生寫下了自己生平唯一一部科幻小說《貓城記》,連載於《現代》雜誌。作品描述了主人公墜落火星,偶遇智慧生命“貓人”的一系列見聞。這部小說被看做是披著科幻的外衣,暗諷當時社會的黑暗、國人的根性的小說。

1939年,顧均正的《在北極底下》科幻小說集,便是應時代而生,小說集共包含了《在北極底下》、《倫敦奇疫》、《和平的夢》三篇短篇。結合了科幻、偵探、諜戰特色,以小說的形式鼓舞士氣,批判日本帝國主義。

1941年,許地山出版了《鐵魚的腮》,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七十多歲充滿愛國情懷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一個可以轉換海水中氧氣的“魚型潛艇”以及船員可以使用的人造腮,他希望把這些發明願獻給國家,為抗戰服務,怎奈不被當局接受,暗諷了國民黨統治的腐敗。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No.2

第二時期:隨著戰爭結束,和平時期到來,新中國成立後,科幻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小高潮階段。由於當時認為科幻是“不務正業”、“歪門邪道”,直接限制了作家的創作,限制了公眾對科幻文學形式的理解。但這些不妨礙一些有趣的作品問世。

1950年,張然的《漫遊太陽系》出版。1951年,薛殿薈的《宇宙旅行》出版,雖然兩部小說都以探索外太空為主題,包含了一些的科幻元素,但這兩部作品在內容上都更加偏向於科普類書籍。

1954年,科幻之父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刊登在《中國青年報》,這篇小說被認為是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他的代表作有《飛向人馬座》(新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火星建設者》(中國第一篇獲國際獎項的科幻小說)、《第二個月亮》。他於1998年獲得中國科幻終身成就獎。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六十年代初,童恩正開始了科幻寫作。他的代表作有《五萬年以前的客人》、《古峽迷霧》,《珊瑚島上的死光》。1979年。當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學》發表了《我對科幻文藝的看法》。這個短文結束了科幻小說“功利主義”時期,要求科幻小說找到比科學普及更加根本的價值觀念。

1962年和1963年,蕭建亨的《布克的奇遇》與王國忠的《黑龍號失蹤》出版。

1979年,國內第一部暢銷科普向科幻小說——葉永烈所著《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首印150萬冊,改編成了連環畫之後,又印了150萬冊。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小靈通”去往了科技發達的“未來市”,見到了21世紀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科學、新技術,人造器官、人造糧食、人工降雨、人工智能等系列高科技產品的應用。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1979年,由四川省科普創作協會主編的中國最早的科幻雜誌《科學文藝》誕生。

1980年,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上映。改編自科幻作家童恩正的同名小說。

1985年,《科學文藝》和《智慧樹》兩家雜誌社舉辦了首屆“銀河獎”徵文大賽。

1986年,成都舉辦了中國首屆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鼓勵科幻作家們進行創作。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No.3

第三時期:中國科幻與世界接軌,在中國本土獲得長遠發展。

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WSF年會在成都召開,中國科幻終於與國際科幻組織建立了聯繫。

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讓科幻這個詞在全中國響亮了起來。

《科幻世界》20世紀90年代初成長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如王晉康、劉慈欣、韓松、何夕、錢莉芳、柳文揚等當代知名科幻作家,造就了本土科幻的中堅力量。。雜誌在引介國外優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學知識方面多年來做出了大量貢獻。

那些不存在的東西,早已被想象出來


我國分別於1991年、2000、2007年在北京和成都承辦了世界科幻年會。

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的英文譯本獲得“雨果獎”的長篇小說最高獎。

2016年,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的英譯本獲“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類獎。

2016年,在央視節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韓松與生產出液態機器的科學家進行了科幻與科學的一次握手。

2019年,由劉慈欣作品《流浪地球》改編拍攝的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走向世界的大門,2019年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