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寶寶不怕陌生人?

晏少忠


知道為什麼孩子膽小怕生嗎?到底就三句話:過度防備、過度保護、缺乏機會

1.心理陰影(過度防備)

不少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說過這樣的話語,比如:不要到處亂跑,小心撿垃圾的把你騙走;再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壞人。

這些“大灰狼”式的話語無形中就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就會認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壞人很多,自然就產生逃避或防備的心理。

2.家長保護過度(過度保護)

有些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保護過度過細,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日常生活中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接觸。

比如:孩子要碰一下掃把,家長就說“小心扎著你,多髒啊,快放下”;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長就嚷嚷:“別動,會摔爛的”,這些種種的小細節,使孩子沒有在嘗試和實踐中得到經驗,從而變得膽小。  

當孩子逐漸長大了,也還是照樣保護著,正是這種保護傘導致了孩子的膽小。

3.孩子交往太少,對陌生人和群體不適應(缺乏機會)

有些孩子除了跟父母長輩一起外,就很少與同齡的小朋友交往玩耍,這樣就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鍛鍊,慢慢地就使孩子怕見到陌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說話。

對此最差勁的方式:講道理

比暴力教育效果更差的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彷彿講了之後,孩子就能照做,就能乖乖的順從。

講道理不是溝通,更不是引導,溝通在於雙方相互說和聽,講道理只是孩子單方面的聽;引導在於引發對方的思考,從而影響對方的認知,而講道理是硬塞進去,理解不理解沒關係。

覺得我胡說八道的,思考一下為什麼自己減肥不成功,為什麼明明知道堅持就是勝利但總是以放棄為結局;

怎麼教育?

不講道理,難道揍一頓嗎?並不是。

孩子膽小、怕生的根源在於題頭的三句話:過度保護、過度防備、缺乏機會。

正確的方式是給孩子機會鍛鍊,在陪伴孩子的情況下,以身作則,用行為的力量來影響孩子。

模擬一個情況:

帶孩子到室內遊樂園,孩子不敢去玩,怕生。家長陪著孩子進去,帶著孩子一起玩,降低孩子對此的恐懼、防備心理,讓孩子熟悉陌生的環境,從以家長為主體參與活動,逐漸放手到以孩子為主體。

再模擬一個情況:

帶孩子拜訪朋友(對於孩子來說是陌生人),孩子慫,不敢叫人,躲在家長身後。設置一個遊戲,讓“陌生人”和孩子一起參與到其中,讓孩子把陌生人變成熟悉的人,降低孩子對此的恐懼、防備心理。

不帶孩子去遊樂園、又不去串門,怎麼讓孩子練習?還記得小時候玩過家家嗎?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景模擬,讓孩子可以自己練習。

其中最關鍵在於家長以孩子對自身的安全感為介體,讓孩子對新事物從陌生到熟悉,進行安全感蔓延。


淅爸育兒記


說起這個我真是深有感觸,因為我兒子以前就是一個膽小內向的孩子。經過一年多的有意培養,他現在已經是一個活潑開朗調皮搗蛋的男孩了。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孩子一歲到三歲期間,我和愛人因為工作忙,孩子就交給姥姥姥爺帶了。他們帶的很盡心,孩子身體健康白白胖胖的很可愛。後來他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們就把他帶回來了。

這時候問題來了,我發現他看見陌生人就會往我身後躲,不和老師同學打招呼,總是低著頭匆匆過去,帶他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很放不開,從來不大聲笑,話也少。 他太膽小了。


我們知道孩子的性格特點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可能遺傳會有點影響,但不是不可逆的。我們先是分析了一下孩子膽小怕生的原因,再結合別人提供的經驗,總結出一套針對自己孩子的辦法。

一是讓爸爸充分參與進來。我們猜想,因為前兩年他跟在老人身邊,雖然備受寵愛,但是對“權威”和“力量”接觸少,感覺模糊,所以才會面對陌生人時覺得被“壓制”了,他沒有經驗去應對。

於是爸爸經常會帶孩子出入各種場合,比如朋友聚會、公司團建活動,甚至在工作時也會在情況允許的時候帶著他,讓他慢慢了解大人、陌生人之間是如何相處的,並且在一點點的接觸中,通過爸爸作為父親、男人的言傳身教,讓他明白陌生人並不“可怕”,他可以在人際交往中表現自己,釋放自己。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孩子明顯“自來熟”了不少,身邊朋友都說他變化特別大。

二是媽媽帶他體會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樂趣。其實說是陌生人只是相對而言,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即便天天見面也可能不熟。

我們猜想,打招呼或者攀談幾句話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種很大的壓力。為此,媽媽經常在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刻意表現給他看,碰見老師、同學都主動問好,有時候看情景還會交談兩句,全程都會笑呵呵的,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是媽媽不會強迫孩子去打招呼,以免適得其反。不過有時候也會鼓勵孩子去加入同齡人的遊戲裡面,沒有什麼比玩遊戲更能讓孩子打開心扉的了。現在孩子像變了個人,不僅會主動交朋友,還喜歡主動聊天,很合群了。


雙子說


我那天在商場吃飯,看到一位媽媽,讓自己七歲的女兒找服務員要一雙筷子,這小姑娘扭捏來扭捏去就是不肯去,一直小聲嘟囔:我害怕,我不敢。後來媽媽發火了,非逼著去,這小女孩對著一個服務員說:阿姨,要一雙筷子。當時餐廳里人挺多,服務員忙的飛起,根本就沒聽見就走了,小姑娘又回到座位上。這下惹怒了媽媽: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要一雙筷子有什麼好怕的?貓一樣的聲音誰能聽見啊?媽媽越說越生氣,飯也沒吃好就拉著孩子走了。

碰到自己孩子這個樣子媽媽們多數都是恨鐵不成鋼,所以,作為幼兒園老師,我要說一句,看過來啦,家長們:

不要只說膽子大,說是沒有用的,要和孩子練習,教孩子技能和方法。

我舉例:很多女孩子都比較羞澀、膽怯、不好意思。家長們完全可以在家裡練啊!媽媽當服務員,讓孩子練習怎麼說。練習是很好的方式,練習了,再到這個情境中,孩子會有底氣,不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家長可以在家進行各種場景的練習,包括怎麼說,怎麼做,都可以教孩子 。掌握了方法,才能有勇氣。

另外,如果問題裡的膽子大是指考驗人性方面的,那我真不會了。我到現在也不敢走那種透明的橋、不敢動蛇,看一眼都害怕。這種估計練也不行的。


幼兒園張老師


怎麼教育孩子膽子大一點,不怯陌生人?

我舉兩個小朋友,一個是我兒子,一個是我小外甥,都是切身體會的。


我兒子在一週歲左右,看到陌生人,他會繞一圈走開,絕對要避開跟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所有人看到都會說:男孩子,膽子怎麼能這麼小。

相反,我姐姐的孩子,也就是我小外甥,在一兩歲的時候,那是小霸王,不讓他做爬高高,壓住他也沒用,他必須要爬起來,見到人就喜歡過去笑笑、拍拍手之類的,非常可愛。


然而現在這個小孩都5歲多了,我兒子在小區裡面能夠很好的、很主動的跟小朋友一起跑步、滑滑梯之類,沒有小朋友在樓下,他就不愛在小區裡玩。

而我小外甥,現在要去滑滑梯的話,如果有一個小朋友在玩,他就不肯過去一起玩,在幼兒園裡,老師的反應是小孩注意力不集中,不太合群。


為什麼年紀相仿的小孩,短短几年,差距這麼大呢?


第一,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我兒子一開始大家都說他膽小,但我不覺得,我也沒有焦慮的情緒影響到他,我覺得他是慢熱型,我看他玩玩具之類的,都是先觀察別的小朋友玩一段時間,然後自己再摸一摸,接著再玩。因此我也不強迫他必須要跟不熟的打招呼,但是我會做示範, 遇到誰都是教他說叫誰睡好,剛開始他就抬抬眼看著,後來漸漸他就主動會說了。

而我小外甥在兩三歲的時候,他爺爺帶出門玩,一旦出現小外甥有一點點不愛跟別的小朋友玩之類的,他爺爺回來就會說,哎呀,膽子什麼那麼小,都不敢跟其他小孩玩。漸漸的,有時小外甥自己也會說,我膽小,我不要跟別的小朋友玩。

因此,家長的態度、情緒很重要,不要看孩子小,就輕易貼上膽小、畏縮之類的標籤。


第二,爸爸的陪伴很重要。

同時,在我兒子兩三歲的時候,爸爸的陪伴多了,經常帶出門一起去買菜,爸爸會教他買菜問阿姨好、爺爺奶奶好、叔叔伯伯好,買完了要說再見、拜拜。農村的小路遇到一些散養的雞鴨之類也會帶他一起跑步一起追,不得不說,爸爸的功勞非常大,同時很多以前我覺得危險不敢讓小孩做的,爸爸都會示範做好,運動量也增加了,我發現兒子在爸爸的帶領下,越來越大膽,越來越獨立。

我小外甥的爸爸不愛帶娃,經常回家就是電腦、手機,很多時候小孩沒人帶,給爸爸帶的時候,爸爸就把他交給動畫片、兒歌、手機遊戲這些電子產品,現在每次要關電腦的時候都是一場大戰,導致他們父母最終解決辦法就是拔網線、拔插頭,這樣孩子沒法看了,自然離開。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歷,當然有些小孩確實天生是膽小,不愛跟人接近、打招呼的,都需要家長引導和配合,不是一蹴而就。


二媽陪娃


我兒子以前就是一個膽子小、特別不敢也不願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孩子。經過我和他爸爸幾年的努力,他現在有了非常大的轉變。

下面我把我們的實際經驗分享給你:

1. 先不要急於去教育或勸說他,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性格的養成是長期的,要扭轉需要更長的時間。指責或教育他只會讓他對人際交往更抗拒。

2. 當著孩子的面,父母自己作出表率。

例如上下樓見到鄰居,我們會主動打招呼問好,外出碰到朋友,有事沒事閒聊幾句。

孩子一開始會表現出好奇但仍緊張的神情,次數越多,他在一旁神態也越來越自然。

3. 多參與熟人和同齡人的集體活動。

孩子爸爸公司有幾名同事也有小孩,和我兒子相仿。我們就利用一切公司團體活動,帶上全家參加。他很快就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在一起。然後我們會趁週末的時間帶他去那些同事家裡做客,或者在外面的遊樂園等地點碰頭,讓小朋友可以多些時間和機會交流。

4. 多帶孩子出去旅遊,異地旅遊選擇跟團遊。

平時去去周邊的小景點(尤其是適合小朋友玩的地方),假期去稍遠一點的地方。一來可以開拓孩子們的視野,二來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陌生人,和他們交流。

通過以上的一些方法,離我兒子那段內向封閉的時光已經過去三年多了。

如今的他,性格外向了很多,已經能主動和周圍的人攀談、展現自己了。再也沒有緊張、侷促和不安的樣子,作為父母,我們也倍感欣慰。

我們可以做到,相信您也一定可以,加油!



青絲媽媽


我家寶寶在100天的時候就怕生了。記得我帶他去拍百天照的時候,人家阿姨抱著他去換衣服,他死活不願意,一個勁的哭。還有一次,帶他去游泳,阿姨給他撫觸,他一看是生人,又是拼命的哭。我想,這下完了,這麼小就怕生了,看來性格是隨我了。

我到網上了解了下,網上說,一般寶寶在很小的時候都會有點怕生,這是正常現象。家長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多帶寶寶認識陌生人。其實家長的做法很重要,比如寶寶會先觀察大人是怎麼跟陌生人打招呼的,怎麼溝通的,寶寶會去模仿,會去學。所以想要寶寶變得不怯生,首先大人也要不能怯生,給寶寶做個好榜樣。

後來,我為了給寶寶做好榜樣,我經常會帶著寶寶出門或者去鄰居家,多接觸不同的人,也嘗試跟陌生人交流。現在我家寶寶11個月了,再看到陌生人不會哭,會一直盯著別人看,觀察別人。見到鄰居家的叔叔阿姨,不會再抗拒,而是很大方的要叔叔阿姨抱抱,別人都會誇我家兒子好可愛好乖乖。

所以對於寶寶怯生這個問題,大人應該做好榜樣,然後給寶寶做好引導,一點一點的會好轉的。千萬不能逼自己的孩子或者打罵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怯生。



小小辰媽咪


我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女兒兩歲多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暫時放在家交給奶奶帶。因為正是學東西的時候,奶奶經常忙的時候怕她亂跑就總是嚇唬說:外面有壞人。時間長了,女兒就信以為真,以為在外面的不認識的全是壞人,充滿了戒備心。當我們把她接到身邊,店裡有客人來不要說跟她說句話,就連跟她對視一眼她都會哇哇大哭。後來我就經常的帶她去公園啊,遊樂場啊等人多的地方,讓她跟別人多接觸,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還得經常開導她讓她跟外界慢慢建立良好的信任度。等她再大了點,我又把把她送去幼兒園,等一放學我就去接,讓她在園區裡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個半個小時到一個鐘。慢慢的,我女兒到現在四歲多,不僅不會懼怕跟人接觸還會主動結交新朋友,雖然說有時候在公共場合還是會有點放不開不像有的小朋友那樣活潑,但相比之前不知道進步了多少。前幾天,逛商場,看見有個大舞臺,我閨女還說她想要上去表演節目。

所以,我認為,對於小朋友的這種小問題,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家長一旦失去耐心,對孩子發脾氣只會讓孩子更加怯懦,封閉自己,否定自己。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小小的經驗,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T童言彤語


怎麼教育孩子膽子大一點,不怯陌生人?

我兒子六歲的時候,我們搬了家。孩子離開了從小一起玩大的小夥伴,一時也沒交上新朋友。開始有段時間,他總是自己在樓下的籃球場玩。

我們當時住的是教委集資房,對面是第二實驗的家屬樓。那樓上三四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週末也泡在球場,不知道咋回事,我兒子一直沒跟他們玩到一起。有一天,我去鍋爐打開水,賣水的老杜跟我說,你家孩子膽兒大,不怕事,以後準能成氣候。

原來,二實驗那幫孩子總想欺負我兒子,有一次把他惹急了,他隨手搬起一塊磚就攆,一直攆到他們樓底下,嚇得那些孩子以後再也不敢找茬了。不長時間,我兒子就成了他們“球隊”的一員。

這件事兒子從來沒跟我說起過,我聽到以後也挺吃驚。不過我知道,孩子膽子大,與他爸爸有意識的鍛鍊分不開。我老公一直認為,男孩子就該有男孩子的樣子,要想稱得上男子漢,首先是得有膽量。

孩子四歲那年夏天,縣城護城河重新開挖,附近居民都去裡面游泳。老公給孩子穿上帶浮力的游泳衣,拿根繩子牽著他,爺倆每次都要在十幾米的河面上遊十幾個來回。

我老公當時是我們這裡的一實驗校長,教育孩子還是挺在行的,在孩子的事上,我也樂得清心,只管配合他就是了。下面簡單總結老公的幾點做法。

第一、自立訓練。我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滿了三週歲,就鼓勵他自己洗臉、刷牙、洗腳、洗屁股,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以免養成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第二、家長一定不要當著孩子吵架。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品。

第三、嚴禁恐嚇。我們周圍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經常給小孩講些古里古怪的“鬼”、“妖怪”等故事,甚至有些父母還以此來嚇唬孩子,這極容易使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我們從來不這麼做。

第四、多接觸生人。多為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讓孩子經受各種鍛鍊。比如多主動與小朋友說話玩耍;故意讓孩子去鄰居家借東西,去樓下超市買東西,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前期可以悄悄的跟著孩子不讓他發現。

第五、從小多創造機會。比如孩子在學爬、學習騎自行車的階段中,還有第一次嘗試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儘可能給他讚美,只有鼓勵支持,孩子才能不膽怯地勇往直前。


御風者談育兒


怎麼教育孩子膽大一點,不陌生人。

那麼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膽子小,不敢跟陌生人接近。

第一,平時都待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玩,很少出去玩。

現在好多家庭都是,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帶孩子,因為沒有太大的精力,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一邊做家務,一邊讓孩子自己在房子裡面玩,很少帶孩子出去玩。

前幾天我去一個朋友家玩,他家來了一個小女孩,她很少見到人,碰見一點大的聲音都害怕,也不敢去和同齡的小朋友玩。通過聊天知道,她媽媽是全職在家照顧他,一直呆在樓房裡面很少出去。

第二,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跟孩子說話全靠吼,很少跟孩子溝通交流,也很少了解孩子的內心,總是感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想怎麼吼就怎麼吼。然後還是做什麼事他總覺得不對,一會要這樣,一會要那樣,然後弄得孩子很沒有主見,

孩子就有些怕和別的小朋友玩,因為他們也怕,別人嫌自己笨手笨腳。

爸媽的吼叫式教育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他們不敢去和同齡人交流。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改變這種現狀呢?

第一,父母的言傳身教。

遇事父母不要大聲的吼叫孩子,要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凡事多問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某件事發生的根本原因,不要聽了一半就開始吼孩子,有時候可能是誤會了孩子。

第二,父母允許孩子爭辯。

每個父母都要賦予孩子和自己爭辯的權利。父母不能一言堂。當自己做的不對,或者是自己的做法與孩子的想法衝突時,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種類似於朋友般的交流方式,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那麼孩子在於同齡人或者在外面和別的人交流的時候,他也有膽子去表達自己。

第三,父母不當眾批評孩子。

大人要面子,孩子同樣也要面子,當眾批評孩子就等於比孩子的面子放在地上踩,讓孩子臉上無光,心理自卑。

有什麼問題完全可以私下溝通。

第四,父母及時讚美孩子。

當孩子某件事完成得不錯,或者是不管做什麼事有一點小小的收穫,父母都要及時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繼續堅持,有可能會收穫更多。

第五,多帶孩子去外面玩。

如果孩子總是呆在家裡,沒有同齡人玩,那麼他也會感覺很孤獨,然後他也就不知道該怎麼和同齡人去玩兒,多帶孩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多和同齡人玩,孩子見得多了體會的多了,自然就不怕了。

第六,父母和孩子一起鍛鍊身體。

孩子的底氣,一方面來自父母,另一方面則來自於自身。

只要是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那麼孩子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外部的事物。

當孩子身體足夠的健壯,然後平時又多加鍛鍊,那麼孩子會更加有爆發力,那麼遇到事情他就不會害怕,因為愛和強壯的身體給了充足的底氣。


家有小女愛美麗


在一次直播課上,有一位媽媽問我,她的孩子3歲,有次在樓下小區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不理人家,碰他的手他又縮回來,自個兒跑開了,他是不是太害羞?還是說太高冷呢?

其實這裡邊很簡單,他既不是害羞也不是高冷,而是跟陌生人相處這件事情,讓他有一種焦慮的感覺,他沒辦法表達出來,於是就呈現出一種迴避的狀態。

這個小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因為平時爸爸媽媽給到他的感覺並不是穩定一致的。如果爸媽一會兒非常的和藹可親,一會兒又特別的嚴厲,這樣孩子就會很迷惑,以至於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會覺得對方可能也是不穩定的,甚至是危險的,那麼他的就有可能傾向於迴避社交了。

在孩子跟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一開始他可能會有一些擔心或者害怕,但是同時他會有好奇,當他融入進去了以後,如果能夠得到一種成就的體驗的話,他就會對這個事情特別的熱衷,也就會很願意去交朋友了。他也能夠從人際關係里加深對自我的認知,在同伴中間,他能夠逐漸地理解“我是誰”,比如我是幼兒園的,我是大班的,我是什麼樣的,這能讓他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歸屬的感覺。


那麼,如果孩子在交朋友方面有一些迴避或者困難,我們作為爸媽可以怎樣幫助他呢?主要有四個方面:

首先,我們需要鼓勵孩子邁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當孩子遇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陌生人的時候,他自然而然會有一些焦慮的感覺,這時候我們需要去支持他。比如你的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很好奇,想去跟他玩,但是同時他又回過頭來看你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眼神裡給他一個鼓勵,說“去吧沒事的,爸爸媽媽也很願意看到你們一起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鼓勵。

在這裡,有些媽媽可能會問:“如果我的孩子還是很害羞,很迴避社交,那該怎麼辦呢?”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去“推一把”。怎麼推?

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親弟弟,從小經常生病,出生的時候是一個早產兒,然後有小兒驚厥和癲癇,也生了肺炎,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到醫院掛急診,甚至有幾次下了病危通知單;總之,他在14歲之前,真的是很多災多難。由於他身體非常弱,所以父母從小就把他保護得非常好,給他創造了一個“屏障”,比如當他要去到一個有人感冒的環境的時候,就會給他戴個口罩,不讓他去。因此,他也很少能夠有機會去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以至於當他要去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很害怕,死活不肯去。

後來我記得我父親跟老師反映了這個問題,然後老師非常好,他說要不這樣,我跟其他的小朋友說一下,主動去找他玩,並且愛護他。然後就讓我的弟弟拿著糖果,跟老師一起派給每一位小朋友,同時老師告訴大家說:“這是你們的同學,但是因為他有的時候會生病,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如果大家能夠在平時玩的時候,保護他一下,那就更好了”。

後來那些孩子下課後就主動去圍著他,我弟弟慢慢的就跟他們建立了一個關係。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最起碼他是有人際關係的,這很重要的。

孩子只有從真實的互動中間,才能體驗到與人建立關係的感覺,而不是父母跟他說就夠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做好支持和鼓勵,給他推一把的話,孩子一定能找到他自己的朋友的。

那麼第二方面,在孩子去跟別人交朋友的過程中,我們給予他一些正面的反饋和回應。孩子出去跟別人玩,有時候他會跑回來看看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態度、表情,包括我們的反饋以及跟孩子的互動,都很重要。有些媽媽做得非常好,當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然後回來滿頭大汗的時候,她會幫孩子擦一下汗,然後鼓勵他繼續。在這裡孩子會有一種被支持的感覺,他會知道我跟其他人玩是被媽媽允許的,這非常有助於讓孩子更多地去和別人交往。

第三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一點,在孩子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不要喧賓奪主,過度地替代孩子去交朋友。

比方說,媽媽帶著孩子去跟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在這個過程中間可能會問對方:“你幾歲啦?我們家誰誰要跟你交個朋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替代得太多的話,就會像是媽媽在跟其他的小朋友建立關係,而不是她的孩子去跟別人建立關係了。

在這個時候,媽媽就不再是一個引薦人或者中間人,而是變成了一個主體,隔在兩個孩子中間。如果孩子沒辦法親自接觸到其他人,而是全部通過媽媽來完成的話,這就不是一種支持,而是一種阻礙。

第四方面,當孩子交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儘量不要去評價或者指責他。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的,有可能他會跟另一個孩子有一些衝突,比如兩個人在玩的時候有一些打鬧,或者互相攻擊的行為。

在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抱怨指責對方,或者自己的孩子,比如說“你怎麼跟他玩的”,“你為什麼一個球都搶不過他”,“你以後就不要跟他玩了”。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評價和指責孩子的話,有可能會給他留下“人為的挫折”。小孩子之間的一些打鬧衝突,本來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挫折,而只是他們學習如何跟別人相處的一個過程。

但是如果說父母過度緊張,或者用一些成年人的經驗去要求他的話,反倒會給他製造一些額外的挫折。那麼孩子在以後建立關係的時候,內心可能就會很害怕,不知道怎麼去應對跟別人之間的矛盾。

因此,在孩子交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可以給他一些鼓勵和理解,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被支持和保護的,這能讓孩子更好地再一次走出去,並且應對一些人際關係中間的衝突。


——by 胡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