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真功夫,一家創辦於1990年的中國本土快餐品牌,去年在廣州吃過一次,第一印象是吃的人好多,真的只有在飯點的時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咱們國家人真的好多!

然後就是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則新聞,“真功夫餐飲因為使用酷似李小龍形象圖標用作商標,被李小龍公司訴至上海二中院,索賠經濟損失2.1億元,以及維權合理開支8.8萬元。”


“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講真,真功夫難道不是李小龍開的?難道不是與和藹可親的肯德基上校一樣用自己的頭像當logo嗎?

細查一下,還真不是。說實話,這樣明顯的“碰瓷”,任誰第一次見這個logo都會聯想到李小龍。而且在2016年的時候,真功夫還換過一次logo,以前的logo是這樣的。


“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這麼明顯且有目的性的“碰瓷”堪稱碰瓷史上的教科書,非常期待真功夫侵權案的判決。

喬丹體育“碰瓷”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

標誌性的招牌動作被簡化並加以設計,成為企業或者品牌logo,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非常容易地讓消費者聯想到招牌動作的創作者,並進而將企業或者品牌和這一人物聯繫起來,達到“名人效應”。其中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喬丹和喬丹體育。


“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以上兩張圖如果用Photoshop進行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喬丹體育logo的設計原型就是美國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比賽時候的照片。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本人也為此與喬丹體育進行了長達8年的訴訟。


New Balance、新百倫和紐巴倫

一雙鞋子上面印這"NB"或者"N"的時候,你猜他是New Balance、新百倫還是紐百倫?

New Balance作為苦主,實在是有苦難言,作為最著名的鞋類品牌卻屢屢為他人做嫁衣裳。


“打擦邊球”的商標可不只真功夫一家


創立於1906年的美國鞋類品牌New Balance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剛進入的中國的時候,使用的是“紐巴倫”這個中文譯名,之後紐巴倫火爆全國,後來因為國內的生產廠家私自擴大產量、降價銷售,導致產品質量下滑,所以New Balance短暫退出了中國市場。

直到2003年,New Balance通過代理制重回中國市場,但此時的“紐巴倫”已經被其他的企業搶注,無奈之下,New Balance中國公司便以“新百倫”這個名字進入市場,隨著該品牌市場拓展,“新百倫NEW BLANCE”產品被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熟悉。

在2016年,一個叫周樂倫的人把New Balance給告了,原因是New Balance所使用的“新百倫”商標是他早在2004年申請註冊的商標,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最後判決New Balance敗訴,New Balance需停止使用新百倫這個名字,並且需要分別賠償周樂倫500萬元和5000元。

所以,New Balance至今沒有中文名字。

總結

這種“碰瓷”的商標名字、企業logo說白了就是用一種欺騙的手段奪取他人的權益,現在市面上一堆使用別人相似的包裝再冠以相似的名字來魚目混珠的商品和無良廠家,對待這樣的行為,法律也不應該是摳字眼,讓這些人鑽了法律的空子。

我只想買一雙New Balance,而不是美國新百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