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为青春?

故事总是反复无常的,情感总是似是而非的,不过都是充斥着最初对性的懵懂认知、对世界奥秘深深的渴求。

这是我在未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对青春的定义。因为彼时,我已经毕业工作多年,对于青春时的记忆大多模糊不清。

但是当我看完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我内心的某处枷锁被打开了,记忆汹涌着喷薄而出,我想起来那些年少轻狂的举止,我想起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我想起了一切我曾经刻意忘却的东西,那些在身体上开始缓慢苏醒和蠢动的青春期,似乎又回到了我的身上,我再次成为了一名少年。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春的少年总是在残酷的现实中充满斗志,如同“动物般凶猛”。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已被各类运动折腾得疲惫不堪,不过人们的觉悟普遍较高,工作、革命还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岁的孩子——心理的稚嫩与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体中产生矛盾冲突。马小军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执迷于虚无的英雄主义: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军衔,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他怀有虚幻的感情:我们从他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长发时专注而幸福的表情,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等细节,可见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极其虚浮,整日游手好闲,时不时地聚众滋事,以配万能钥匙开百家锁为乐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时,马小军们的梦想像升上高空的气球,濒临破灭的危险;他们的行为像疯狂旋转的陀螺,疯狂之后是什么?盎然生活还是悄然死去?他们的信仰如同热铁皮上的猫,无法停留,无处驻足,难免产生绝望之情。片中有一个镜头深深地嵌入我的脑袋。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一条腿将他踹回水里,优雅的音乐“配合”下,一次次徒劳的努力……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姜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为影片左右,作为男性,我理解马小军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放学扎破恶言相向的老师的气胎;课间议论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征;暗恋葡萄的同时,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贬低葡萄的质量。也许不能说我们卑鄙,这样不客观,只能说我们渺小,渺小得仿佛一抹阳光,唯有被阴影证明了,才能被别人意识到。

青春的少年总是在沉醉于臆想的痛苦,在冲动的惩罚中迷茫。

影片中马小军的许多情感投射毫无方向,让他分不清现实和幻觉,头脑混乱、真伪难辩,就像那个年代的事情,也常常黑白颠倒,混淆视听。因为马小军的青春也是带有着疼痛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小军与米兰几乎天天见面的这一组镜头中,马小军对米兰吹嘘本不属于自己的英雄事迹,米兰拉手风琴,唱歌跳舞。导演通过大量的太阳光,又借助飘动的窗帘、墙上的光影等,营造出朦胧梦幻的意境,这种朦胧又美好的画面是马小军内心的一种映照,是马小军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青春期的马小军单纯又懵懂,只能将那些别人做过自己却不敢做的“英雄事迹”安到自己的头上,以此在米兰面前吹嘘自己,这可能是他那个年龄对异性表达好感的一种方式,而成熟的米兰似乎看穿了马小军幼稚的把戏,但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尽情的同他玩闹。

从最初对米兰的神往、纯洁的渴望,在证实得不到后逐渐变成了对她的丑化、抨击和扭曲,最后用错误的方式,马小军给自己和米兰的回忆划上了句号。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是否是真实的事迹已经无从考证,只是这样一种对情感、美好的曲解,常常是我们在青春时期无力与现实、生活里的变化对抗的投射。”

我觉得影片中运用黄绿色为光影主基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颇赋唯美的倾向。顾长卫的摄影始终带着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

青春的少年在成长中失去,逝去的纯真和记忆的挽歌。

在马小军和刘忆苦共同的生日宴上,他们都喝醉了。大雨中马小军地跑到米兰家楼下,狂呼她的名字。在酒精的驱使下,马小军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的勇气让他对米兰说出了第一句“我喜欢你”。然而当米兰让他重复一遍的时候,这句话变成了“我车掉沟里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妙趣的一个细节。把我逗笑一秒之后,铺面而来的无力感让我无所适从。这是又一次【溺水】的表现。大雨倾盆,把少年淹没,就像他纷乱的的思绪,就像他找不到出口的情感。瞬间的勇气似乎可以救他浮出水面,然而喘息一口之后等待他的还是那种由不得自己的浮沉,一切根本没办法。


经过许多个欢乐的夜晚,经过许多次争风吃醋,友情和你争我夺的爱情最终尘埃落定,米兰与成熟英俊的刘忆苦走在了一块,而兄弟们依然是兄弟。也许要再花些日子马小军才能明白,自己面对着米兰时的无能为力仅只因为自己的怯懦和幼稚。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开头所述的溺水画面接着一段独白:“两个月后,米兰和我们断绝了来往,年底刘忆苦又当兵走了,而且有了正式的女朋友,后来我们也都分别去了部队,听说刘忆苦在南边打仗的时候,被炮弹震傻了,再后来,彼此音信皆无。”

马小军再次浮上水面,平静而空虚地面对空无一人的游泳池,这一瞬间,马小军和我们一起变成了成年人。

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双收。他们的俗化是否意味着我将来的俗化?这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出现在画面中,“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超长车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诗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吗?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现在的心情越苍老。


总结: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确批评了那一代人,以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迂回曲折的方式,但更多的观影者内心深处共鸣的是那个青春期男孩的青春记忆,他对自己说:”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个黄昏,我已然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正常反应。视野有多大,她的形象就有多大;想象力多丰富,她的神情就有多少种暗示。”那个如同热铁皮桶上的猫的少年,在日渐蒸发的夏日里、在明晃晃的太阳下,也一并随之远去了。

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小军在某次与好朋友发生矛盾凶狠地扭打之后,两个人都因为悲愤难忍而当场流泪,最后一帮朋友煽情地抱在一起哭了,然后发誓再也不这样,从此做一生的好朋友。只有少年人才敢真心地作出这种约定,因为他们尚不知道这种约定注定落空。

我不由得想起当年读书时期,班上男生集体叛逆翻墙去网吧的情形,当班主任的身影出现在网吧门口的时候,年轻的网管赶紧悄悄的在电脑屏幕上给我们打字通风报信:“狼来了,麻痹,你们中间出了叛徒!”然后网吧突然停电,大家一哄而散,留下摸黑前进的班主任。

回想起那段时光,也许只有一句诗来形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END-



结尾语: 生活并非虚构,故事就在身边。我是大头@头号剧情控,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