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初期、中期和後期,抗疫心理防線有啥不一樣?


疫情初期、中期和後期,抗疫心理防線有啥不一樣?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由武漢迅速席捲全國,如今又席捲全球。病毒橫行,個體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衝鋒陷陣,相關救援人員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考驗;全民隔離,日常作息的突然改變導致各種負面情緒與不適應。

疫情防護與每個人休慼相關,心理健康同樣需要守護。這場風暴中,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一線工作人員急速進入心理應激狀態,社會大眾也出現了諸如擔憂、恐慌、焦慮、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


社會大眾:不同階段有不同反應

在疫情不同階段,人們對疫情有不同的認知,從而表現出不同心理狀態。事實上,多數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干預。不過,心理學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大眾擺脫心理困擾。

疫情的早期,人們往往比較大意,很多人不願意戴口罩,堅持組織家庭聚會等,認為自己被傳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是因為人們往往是過度自信的,認為自己身強力壯、免疫力強大,不會被傳染。自利性偏差理論認為,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並低估自己遭遇失敗的可能性。

隨著疫情發展,網絡上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恐慌情緒就開始蔓延了。這是因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及對信息的理解會放大風險。颱風眼效應認為,離危機事件中心的距離越遠,人們對該事件的反應就越強。同時,當不太瞭解情況時,人們往往被誇張的信息捕獲注意力,從而造成恐慌。

隨著疫情不斷升級,很多人每天都會接觸過多負面信息,從而增加了內心的焦慮感。社會認知的注意偏差理論認為,消極信息比積極信息更能引起人們注意,人們也更容易轉發負面消息。適度的焦慮可以使我們提高警惕,從而降低感染風險,但過度焦慮往往干擾正常作息,甚至會造成軀體疾病。

當人們面對大量負面信息,而個體行動又受到限制之後,就會產生憤怒感。基本歸因錯誤理論認為,人們往往將當前不利處境歸咎於人為因素。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尋找罪魁禍首是順理成章之事。瞞報、謊報疫情,公益機構不作為,便成為人們主動找尋、普遍關注的議題。再加上群體極化效應,憤怒等極端的情緒更容易傳播。

疫情持續並處於長期膠著狀態時,由於封城、隔離等措施,個體被限定在狹小的空間內,“圈養”生活很快給我們帶來了無聊感、不安全感、對未來的失控感、無意義感等,甚至挑戰了夫妻感情、家庭關係等。這是因為,當生活常規被打破時,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角色,重建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無聊感等心理正體現了我們對此的不適應。

如果持續接受負面信息,長時間處在不確定性中,而當前的處境得不到改善,甚至越來越糟糕,那麼人們很容易變得悲觀起來。由於疫情的影響,原有的生活秩序可能被打破,原先的工作可能受到影響,原先的人生規劃可能需要調整,人們也會更多地思考人生意義等問題。預想到了糟糕的未來,而自身又無力改變,悲觀由此而生。

  • 心理調適的建議

(1)保證睡眠,合理飲食,規律作息。
(2)避免接收過多信息,甄別信息的來源,控制自己少看疫情相關資訊。
(3)保持理性的認識,不被他人及傳媒所幹擾,不要過多捲入相關討論中。
(4)不批判、不責怪自己有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適度發洩情緒。
(5)列一個日常生活計劃並認真執行它,找到成就感。
(6)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運動、繪畫、聽音樂、做手工等。
(7)保持日常通信聯繫,與家人和朋友交流,安慰、支持和關心彼此。


(8)堅定必勝的信念,做積極的自我暗示。


如果你身邊有新冠肺炎患者

新冠肺炎患者會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況,我們應該瞭解他們的心理,儘可能幫助他們應對負面情緒,樹立積極心態。

當被確診患上新冠肺炎或者成為疑似病例後,除了忍受病痛本身的折磨外,多數人會產生恐慌、憤怒,甚至絕望等心理。這些都是在重大負性應激事件後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沒有人願意生病,沒有人願意把疾病傳染給別人。但是,長時間的負性情緒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免疫力,而保持積極心態更有助於打敗疾病。

患者可能出現心慌、乏力、肌肉痠痛等與呼吸系統無關的症狀。首先,這可能是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會隨著病情的好轉而逐漸好轉。其次,可能是緊張、焦慮所導致的軀體化障礙。當焦慮症狀緩解後,上述症狀也會隨之減輕。

患者可能一時難以接受被感染的事實,並表現出強烈的憤怒感。這種憤怒會持續一段時間,需要花時間去接納它。患者應允許自己哭泣,或者通過視頻、語音的方式向親人、朋友、心理治療師表達這種情緒,或者通過撕紙、拍打枕頭髮洩憤怒。然後,就要將注意力轉移到治療上。

患者感到連累了家人、朋友,既擔心他們,又很內疚。對於這種心理,首先要試著重新歸因,應該認識到,主要責任不在於你,而是社會大環境所決定的。其次,可以向家人、朋友表達自責,聽聽他們的反饋,並嘗試表達自己的愛和珍惜。

患者感到沮喪、無助,提不起精神,甚至絕望。如果病情加重,一定要全力配合醫生救治,要相信現代醫療的力量。數據顯示,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康復。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進行心理調適。藉助呼吸、肌肉放鬆來幫助自己放鬆。專注地做一些事情能轉移注意力,如聊天、看書、聽音樂、學習、室內運動等。要記住,充分的信心也是對抗疾病的良方。




本文刊發於《科學畫報·新知版》2020年第3期。若需瞭解更多抗疫知識和觀點,請郵購或訂閱《科學畫報·新知版》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