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為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見見不花心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朱棣。朱棣即明成祖又稱明太宗(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古代的帝位傳承,無論如何傳承,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必須是血親,也就是家族傳承,否則就會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討伐之。朱棣本為朱元璋嫡子,而且戰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傳,資歷又淺,在一幫書呆子的慫恿下,根基未穩,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是拿下一個城池又一個城池,擺平一個對手又一個對手,最終踩著無數人屍體才當上皇帝的。而朱棣看起來比他老爹朱元璋容易多了。他只以北平為根據地往南京打,打下南京就當了皇帝。事實上,真的如此簡單?很顯然不是。朱棣能夠拿下南京繼而當皇上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朱棣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對於大臣武將們來講不算改朝換代,最多算是個帝系內部轉移,封建社會官員士紳武將掌握言語權,對老百姓而言誰當皇帝沒區別 ,除非那皇帝是自己親戚。而對於大部分官員士紳而言大統未變也沒什麼值得反對的。

還有就是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敗無數次,打得自己沒信心的時候抱頭痛哭。但是年輕不懂事的朱允炆給了朱棣一個免死金牌,“不要讓朕揹負殺叔之名”這句話等於是給了對方一個機會的同時讓己方軍隊可以明目張膽的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反正是你皇帝下令讓我們手下留情的,不要怪我們不拼命,我們拼了命害怕殺了朱棣。還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風,這個大風要不是記載在史書上,我是不會承認的,因為科學無法解釋。和元朝攻打日本時遇到的神風效果是一樣的。日本的那個神風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點科學依據。朱棣遇到的神風,這這沒法解釋。其實朱棣即便拉上寧王打敗了李景隆幾十萬大軍,其實南軍後起之秀還是一個接一個冒出來,比如盛庸,比如鐵鉉。基本上在軍事上徹底打敗南軍(政府軍)是沒有希望的。到這感謝後來為整個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勢力。沒錯,死太監。正是在朱棣幾乎絕望的情況下,這幫死太監告訴朱棣,南京城空虛,速來,皇位就在這裡,等你!朱棣繞開山東,直奔南京,基本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而南京是當時全國人們的精神和政治文化中心,南京都被滅了何來繼續打仗的勇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找不到了,失蹤了,具體在哪或者被殺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具體定論,我再上幾個文章中有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試問一個國家的皇帝都找不到了,換了皇帝的親叔叔帶著大軍佔領了首都,其他人還怎麼起兵攻打朱棣,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而且當時朱棣起兵的名義就是清君側,造反的名義是“清君側”,這仗叫“靖難之役”;所以殺齊泰和黃子澄;再讓方孝孺寫個詔書;廢除“建文新政”;恢復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順了。可是方孝孺卻寫了個“燕逆”,又氣又怕的朱棣滅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還是感謝一個人的,楊榮一句:“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沒有因為心急釀成大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三楊”輔政。


再次,朱棣必須幹出點政績來,才能服眾。所以登基以後,他發動了幾次對漠北蒙古人的討伐;提出“天子守國門”,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鄭和下西洋”出使各國,宣揚國威;鑄就了《永樂大典》宣示盛世;設置內閣,開創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功績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終通過胡瀅告訴了朱棣,朱棣終於解開心結。


大老二爺


這一點,確實是比較費解,為什麼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當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沒有反抗,然後直接臣服朱棣了,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而且朱棣還是直接繞過了濟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這個在戰爭上是個大忌的。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種,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訓做為依據,如果朝中沒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話,藩王是可以帶著兵進京剷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來的目標,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

朱棣還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還在世的最年長的嫡子,因為他跟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后的兒子,雖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個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說自己是被迫的,並不是為了帝位而去的。

但顯然,朱棣所依據的這些祖訓,都是被朱棣所修改過的,是對朱元璋的一些話做了斷章取義的理解的,因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會留下這種給藩王造反的依據的,但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朱棣勝利了。

第二種,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還是被燒死了,或者自盡了,總的來說,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嫡子,都是朱家人當皇帝,對於各地來說,其實沒啥區別,只是換了個人而已,照樣還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種,其實明軍的主力,在跟燕軍的主力對決中,已經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現在朱棣的燕軍入主南京城,在怎麼反抗都是無濟於事了。

而對於其他幾個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還有被朱棣奪了部隊的,其他的實力都不怎麼樣,即使心裡有想法,也無可奈何,索性就轉過來支持朱棣了。

第四種,建文帝才當了四年皇帝就失敗了,根本還沒有足夠的威望。


歷史簡單說


因為朱棣運氣太好,對手是朱允文。

朱允文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我們就不說了,來看看他在朱棣進入南京後的表現。

火燒皇宮,不知所蹤。

朱棣淚流滿面,真是我的好侄兒。

等的就是你自殺,或者看起來像是自殺。

如果朱允文帶著守軍和朱棣打,死在朱棣手裡,朱棣罪過就大了,其他藩王想不打也不行,至少也要表面上聲討朱棣。明軍罪過就更大了,主辱臣死,至少嘴上不能臣服朱棣。朱棣會被放在架子上烤,政權平穩過渡的可能性會降至零。

如果朱允文投降,落在朱棣手裡。朱棣罪過不大,頭就大了。名義上和實際上朱允文都是皇帝,朱棣是來清君側的,殺了方孝如,朱棣你走不走。朱棣:我來效仿周公。朱棣也許會像曹操一樣,當一輩子周公。也許會像曹丕一樣,逼朱允文禪讓。也許多年後某一天,朱允文病死了。但是這個過程中,誰知道會不會有變故,誰知道會不會哪裡鑽出來一個專諸豫讓,朱允文可是皇帝,有的是大傻冒願意無條件為他去死。

如果朱允文明著逃了,隨便到一個朱棣暫時控制不了的地方。那朱棣慘了,朱棣全部家當都在南京,可能連北京都保不住。南京地區的明軍不能名正言順地投降,朝廷也不能平穩過渡。朱允文只要發話,仍然有很多大傻冒會幫他和朱棣死磕,甚至藩王中也會有這樣的大傻冒,即使朱柏屍骨未寒。明軍不止南京地區的中央軍,還有很多藩王的護衛,強大的邊軍,戰鬥力非常靠譜的衛所。朱棣未必能再運氣彪悍一回。

朱棣應該感謝上天,有這麼一個對手。


尹瀟深


靖難之役時,明朝大部分官員和藩王都在坐山觀虎鬥,抱著一副誰贏了就向誰效忠的態度在看戲。南京被攻破後,大明朝廷被一鍋端,建文帝朱允炆失蹤。這個時候,結果已經很明朗了:大明朝的皇帝都找不到了,外地鎮守的藩王和官員就算想效忠朱允炆,那也得找得到朱允炆才行。

朱棣進城後,很快就登基稱帝,宣佈繼承太祖法統,廢黜朱允炆的法統。此時外地的藩王和百官就算想起兵,也沒有藉口了。如果硬要起兵,那就是造反。


靖難之役,名義上是朱允炆動用了整個大明朝的武裝力量在鎮壓朱棣。但是實際上,當時被朱允炆派去鎮壓朱棣的明軍,很多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因為大家心裡明白的很,朱棣和朱允炆的鬥爭是朱家人自己的家事。犯不著為了朱家人的爭權奪利,傻乎乎的去賣命。

於是乎,我們就在正史上看到了靖難之役中的三次詭異妖風。

第一次是白溝河,明朝政府軍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時,突然妖風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夾河戰役,盛庸大軍打得朱棣呈現敗象時,突然妖風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戰,又是一樣的經歷,一樣的妖風,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說實話,北方多風沙也算稀奇,吹吹幾次妖風也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為什麼每次妖風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戰場局勢不利於朱棣的時候突然就刮?並且還都是朝著有利於朱棣的方向刮。難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體了?

這種詭異的記載,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平叛大軍根本就沒有認真在打!畢竟朱允炆和朱棣的戰爭,不管誰贏了,皇帝都還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後裔。大家沒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這麼多大將明目張膽的磨洋工,不怕朱允炆問罪?

這裡可以明確的說,真不怕!因為朱允炆在聖旨中已經明文申明瞭,召令征討大軍在討伐朱棣的時候要——“莫傷我王叔”。



什麼叫“想瞌睡了有人給送枕頭”?這就是!

既然皇帝都這麼說了,那麼大家不就可以明目張膽的磨洋工了麼?打了敗仗根本不用怕,回報朱允炆時就說:“哎呀,不小心又敗了啊。本來其實能贏的,但是因為你叔叔他又帶頭衝鋒了,我們怕刀槍無眼,誤傷了你的叔叔,只好戰略撤退了。”

朱允炆能怎麼說?這是你自己下的旨意,大家只是遵守聖旨罷了。

既然在戰場上都能意思意思,千方百計的糊弄朱允炆,在戰後豈不是更沒有抵抗力,第一時間就向朱棣投降?



並且,朱允炆實際上並不得人心。朱允炆當時新君登基,有雄心壯志,重用方孝儒、齊泰和黃子澄這三個怪胎搞改革,傷害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比如說,朱允炆登基後,方孝孺居然提議搞官制改革,裁撤大量的官員以節省開支。並且按照方孝儒的意思,明朝要恢復周朝的禮制和井田制度。這個改革好不好,不太好評價。但是前線在打仗,後方還搞裁員,這是明顯在添亂。

還比如,朱允炆登基後,他只信任方孝孺等心腹,對朱元璋留給他的文臣武將,皇親國戚一律都不信任。他特別想把權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裡。但偏偏朱允炆和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幾位,又都沒有朱元璋的玩弄群臣的那點本事。

所以這就導致,靖難之役越打越糟糕,全國的文武百官對朱允炆和他的幾位傻缺心腹失去了效忠的信心。文武大臣們也更加堅定了不用賣力鎮壓朱棣的態度——反正都是你們老朱家叔侄的爛事,我們不管了!誰贏了就效忠誰,輸的那位滾蛋。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靖難之役後期,朱棣打到淮南時,發現自己沒船過江,便派人找水師提督(駙馬梅殷,朱棣的姐夫)談判。先是勸他投降,後來又說不想投降也可以,只要願意借道就行。對於這種要求自己選邊站的要求,梅殷當然是義正辭嚴地拒絕了。

然後,梅殷開始打起了太極拳。他表面上拒絕了朱棣的勸降,但當朱棣收集船隻繞道渡江的時候,他卻按兵不動,不管不問。

這很明顯,梅駙馬對朱允炆這個外甥皇帝的態度跟所有的文武大臣基本一致——我絕對不會主動向朱棣投降,但是也不會真心為你朱允炆賣命,只要他朱棣不來打我,我就裝作沒看見。

文武百官都是這麼個態度,那在外地鎮守的藩王們呢?一個樣!都巴不得朱允炆趕緊去死,因為他們已經受夠了恐嚇了。

朱允炆登基後,他決定削藩。但是削藩沒經驗啊,於是還要先找個倒黴蛋練練手,演習一下怎麼削藩。這個倒黴王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弟弟——吳王朱允熥。

朱允炆封朱允熥為吳王后,不准許他到杭州就藩,將他留在南京軟禁。朱允熥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被軟禁了四年。後來朱棣奪靖難成功,朱允熥繼續被折磨,先被廢為庶人,永久禁錮在鳳陽。後來暴斃於鳳陽高牆內,年僅39歲。可憐啊!

緊接著,朱允炆開始拿叔叔們開刀。最開始他是準備削朱棣,因為二叔秦王,三叔晉王都死了,四叔燕王朱棣最大。如果當時就直接把朱棣給削了,也就沒有靖難之役了。結果黃子澄那個怪胎說不能打草驚蛇,應該先斷其左膀右臂,然後再削朱棣。

於是,朱允炆先拿五叔周王開刀,把他全家老小全部押回南京,後被貶去雲南;接著又把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親王也全部廢為庶人。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不久後,岷王也被廢為庶人。



不到半年時間,五位親王被廢,其中還有一位親王自焚而亡。

這個時候,明眼人都知道了,朱允炆這不是要削藩,他是要廢藩,把藩王往死裡整。

因為削藩,只要削除藩王的特權即可,就像後來朱棣乾的那樣,圈起來,厚祿養之,沒必要費盡心思的去迫害藩王,特別是這些藩王還都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削除他們的王位,等於打了朱元璋的臉。

估計藩王們心裡都納悶了,自己哪裡得罪了這位侄子皇帝了?不是被弄死,就是永久發配邊疆,難道非得把腦袋全擰下來,讓每一個藩王都沒有好下場,小皇帝才能安心?

朱棣選擇造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無錯,朱允炆卻要弄死他,讓他無法接受。

藩王們沒造反,是因為藩王還有一絲僥倖的心理,認為朱允炆不會搞到自己頭上,但是誰能保證朱允炆不會搞自己呢?整天擔驚受怕的日子,簡直太難熬了。

因此,當朱棣打進南京,朱允炆失蹤後,藩王也鬆了一口氣。默認朱棣就是皇帝,趕緊向朱棣稱臣。

朱棣進了南京後,除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和徐輝祖這幾位堅決不歸降外,其餘的人都是毫不猶豫的順勢而降。方孝孺當時還怒斥朱棣和大臣們不忠不孝。其實他這位老學究哪裡能明白,自己早已經失去了眾人的支持。以舉國之力打一個藩王,居然還被對手反殺。這種水平的君臣,還有什麼臉面讓大夥跟著你們混?

在這種背景下,大臣和藩王在朱允炆失蹤後,立即向朱棣歸順,也就不奇怪了。


Mer86


1.靖難之役跟其他的戰亂時代有很大不同,說白了,這就是老朱家的家事。

2.所以,建文帝跟燕王的軍隊在北京到南京尤其是山東江蘇一帶打得不可開交,但其他地方的大部分地方官還是保持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

3.為啥?很簡單,兩方一開始太勢均力敵了。燕王善戰,建文帝有名份,打得那是一個噼裡啪啦、叮叮噹噹……而且其他地方也實在難以插手……派軍隊到山東江蘇參戰?那到底去支持誰呢?或者乾脆去偷襲下南京或者燕京?那也得看有沒有這個野心啊……

4.朱元璋留下的兒子不少,按理說也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但這些王爺中能幹的要麼被建文帝收拾了,要麼被燕王收拾了,剩下的都是些平庸之輩,借他們幾個膽子估計也不敢得罪建文帝或者燕王中的任何一方。

5.得,那還是坐山觀虎鬥吧,誰贏了咱就效忠誰唄……

6.所以,即便是燕王贏完之後實際控制的是地盤不算大,那各地還是紛紛望風臣服,所謂傳檄可定就是這個意思,要不燕王死活想當這個皇帝呢……


搬不動的小強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按古代嫡長子繼承法,朱棣當皇帝是有法可依的。

朱棣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第四個兒子,1402年,朱棣稱帝時,前三個朱標、朱爽、朱棡已死,此時,朱棣就是嫡長子,接替皇帝之位是順理之章的事。

朱棣接替的是父皇朱元璋的,他不承認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那麼你說,朱棣的皇位有什麼錯?難道嫡長子不應該繼位嗎?。

當然,最終靠的是實力,朱棣以“靖難”為名,對抗朱允炆的“削藩”,北方舊部紛紛跟隨,1402年6月,攻陷南京,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1402年7月17日,朱棣繼位,此時,朱棣即掌握軍權,又掌握了政治中心,掌握了政治中心就掌握了話語權,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再說門面上也擺的出,對於地方上擁有兵權的,哪管皇族內部的爭鬥?再說建文帝也沒了,軍費也沒人給了,當然都聽命朱棣了。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是因為中央集權已發展到明朝的時候,程度已經相當高了,朱棣的合法性沒有問題,而且朱允炆也並不是很得人心。

中央集權國家的特點是,打下首都並在政治上消滅君主,這個國家就很容易被征服。要知道這個政治上消滅君主,是把所有潛在的君主繼承者一網打盡才行。

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就是這樣,打下庫斯科,抓住印加帝國的皇帝,印加帝國群龍無首,很容易就被宰割了。之前東晉和南宋沒有滅亡,一方面是因為中央集權程度還不像後世那麼高,另一方面現在的君主繼承人還是逃跑了幾個,導致跑到南方去還容易擁立,穩定局勢。其實南冥也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但是崇禎很固執,不肯南遷,也不肯放太子南遷,導致南方出現了多個繼承人互相敵視,這就給清朝各個擊破留下了空間。

要知道朱棣的合法性可比金朝或者滿清強多了,他本身就是皇位繼承人之一。只要他打下了南京城,並消滅了朱允炆,那麼他就是最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官僚系統大體上還是會承認他的,如果官僚系統中有成員不承認他,那他就把他們殺掉,這也是很容易做到的。與此相似的,還有奪門之變,朱祁鎮由於也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所以他發動政變又重新奪權,也沒有遭遇到什麼制度上的困難,這就是中央集權國家的特點。

你想被攻下首都之後不亡國,那就只能君主快點跑路,跑到別的地方另立中央重新打。當年唐朝就是這麼做的。顯然朱允炆並沒有逃出去,即使逃出去他也沒有露面,也就沒有任何勢力再和朱棣打了。


葉子評論


為什麼朱棣只打下南京就能當皇帝,其他地方很容易就臣服了呢?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實這也不難解釋,瞭解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就很容易明白了。



首先是朱棣打南京從根本上來說只是朱家內部的權力之爭。但是天下仍是朱家把控的,無論是曾是燕王的朱棣還是皇帝朱允炆,他們都想擴大自己的權力,這時候各個地方勢力都是旁觀者,無論誰最終能夠當皇帝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在效忠朱家大明王朝,如果朱棣打下南京稱帝后他們還有不服者,就會被視為亂黨叛逆,所以其它地方勢力會很容易臣服。


其次就是朱棣曾跟隨朱元璋奪取天下,在很多地方勢力中都有一定的威信。而朱允炆則只是有皇孫的身份,各地方勢力只是因為朱元璋才承認他的帝位,在朱棣攻下南京打敗朱允炆後,朱家能夠坐上皇位的就只有朱棣了,所以各地方勢力也只有臣服這一條路,不然天下就要異首,到時候就會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是剛從戰火中走過來的眾生不願意看到的,如果不臣服,就會失去民心,最終也只能失敗。

最後就是攻下南京後,大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已經被朱棣掌握,其他地方勢力即使不願意臣服也沒有那樣的實力。朱元璋死之前已經通過種種安排,把全天下的力量都牢牢地掌握在了朱家人的手裡,朱元璋死後,朱家的力量基本上又被朱棣和朱允炆瓜分,朱棣打敗朱允炆後,整個天下已經沒有了任何一支力量可以和他抗衡,這個時候不臣服就是在自取滅亡。



綜上所述,朱棣打敗朱允炆,攻佔南京後就能當皇帝,而其他地方很容易臣服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朱棣的實力太強大,而這個時候再挑起事端又不是人心所向。


歷史中的旁觀者


因為打下南京的時候,朱棣已經有了軍事和財政兩個最主要的成功因素!

第一,朱棣擁有強大的軍事陣營。

朱棣在靖難戰爭之前,一直續守在北方地區抗擊殘餘的蒙古部落。就是現在的北京,被封為燕王。由於他的部隊一直在跟蒙古參與部落打仗,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比較強。

朱棣本人,也是有非常強大軍事能力。他從出生到成長,正是在朱元璋創業的階段,他跟隨朱元璋的很多兄弟,比如徐達、常宇春、馮勝。天天跟名將在一起,對於戰爭是個什麼東西早就摸透了。

再加上朱元璋在傳位給他的皇孫的時候,已經把開國元勳結果殺殆盡。徐達常宇春馮勝,等等一大批名將,都已經淪落,所以國家根本沒有統領將領能對抗朱棣部隊。

第二,朱棣擁有財政糧食富裕地區。

朱棣打下南京的時候,已經控制了整個北方,中原地區和南方經濟富裕地區。其他地方根本沒有有生力量能跟朱棣抗衡,只能臣服!

中原地區是產糧的主產地,擁有了中原,就擁有了糧食,這是部隊能夠打仗的最基本的要素,至少要讓兵填飽肚子。

等打到南京的時候,南方這些經濟富裕的地區,又控制到手裡了,這是國家的財政來源。

第三,朱棣擁有合法的繼承權。

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擁有合法的繼承權。

所以當明朝開國,朱元璋整治國家幾十年後,對明朝朱家的認同也是深入人心的。當然至於國家下面的官員,對誰當皇帝根本就不感興趣。屬於朱家自己內部的事情。

其實整個的明朝初期有很多的歷史陷阱,都需要撥亂反正。只是由朱棣來做了而已。

比如說,全國大一統的政權,首都一定要建都在北方。像秦朝,漢朝,宋朝,唐朝…

因為國家最大的威脅外族就在於北方,匈奴啊,鮮卑呀,大遼啊…

只有將首都建在北方,能同他們這些外族經常的對抗交涉,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安全,因為那個時代是大陸主宰的時代。

換句話說就是草原跟中原的戰爭,南方沿海地區海上問題並不大。所以只能把都城建在中原北方跟草原對抗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穩定。

而朱元璋把首都建在南京,而讓自己一個兒子去守北京。這是對自己兒子的放心和忠誠,但是當轉賬掛了,他的孫子繼位的時候,這個朱莉就有謀反之心了。這邊不是朱棣換另外一個大臣,時間久了也會有謀反之心,因為他有強大的軍事!


教育界的小仙女


這主要是成本,風險和收益的問題。

當你做一件事情,付出了成本,卻換不回更大的收益,而且風險奇高,你就不會去做。

當朱棣打下南京城,如果地方不臣服的話,他起兵反抗,他需要付出哪些成本?

①有足夠的兵馬糧草可以和朱棣對抗。

朱棣能征善戰,很能打仗,如果你要和他對抗,意味著你要有比他更強的軍隊和將領,那麼你至少要是一個大地區的軍事領導人,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沒幾個。

②即使你去打朱棣,也要打著老朱家的名號,那就是說,你一定要推一個老朱家的子孫出來,問題是,誰願意?

③你要動員你的部下,親屬,所在地區的軍民和你一起造反,問題是,這需要多少成本,給人家多少好處才能實現?

再說風險。

①起兵反抗,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失敗的後果最起碼誅滅三族,甚至九族。考慮到上面的成本,加上這樣的風險,誰也不會反抗著玩。即使你想,別人不見得也這麼想。

②和朱棣對抗失敗的風險率極高,也就意味著失敗的可能性極大,而失敗的後果,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收益呢?

大部分地方官員,朱允炆上臺,朱棣上臺有區別嗎?

他們升官發財,根本不耽誤啊,為什麼要傻乎乎的去反抗朱棣呢?

反抗了失敗的可能性極高,也就意味著被誅滅三族,不反抗一樣做官,甚至迎合一下還可能升官,兩相對比,肯定選不反抗~~~

就好像赤壁之戰的時候,魯肅和孫權聊天的時候說的,為什麼江東好多人不想打仗,投降曹操呢?拿我魯肅來說,我投降了,一樣有名聲地位,最差也有個小官做,我幹嘛要打仗呢?

朱棣時期的地方官員也是這麼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