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該給中國經濟摘掉“口罩”了


梁建章:該給中國經濟摘掉“口罩”了


最近幾天裡,好消息與壞消息交替湧現。其中最大的好消息就是,疫情在國內已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數據,3月9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為19例,不到一個月前平均數據的1%,其中除湖北以外地區已經連續3天無本土確診病例。

另外,現有的治療方法正不斷得到優化,特效藥和疫苗也在測試過程中。在各方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上述成果之後,中國現在完全有資格說一句——僅從疫情防控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刻。

但這兩天的壞消息也不少,除了疫情仍在國際上不斷蔓延之外,還有不少壞消息來自於經濟領域。我們看到了石油價格的驚人暴跌,以及美國股市歷史性地觸發熔斷機制。

從表面上看,這些危機暫時只是爆發在境外,甚至反襯出中國股市今年以來的強勢。但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本次疫情最終釀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那麼中國經濟也很難獨善其身。所以,

在繼續防控疫情的同時,中國必須將更多精力轉回到恢復經濟秩序

然而在這方面,目前的恢復速度還是顯得太慢太保守。

佔據中國經濟半壁江山的服務行業,目前的恢復程度不到40%,比如佔經濟總量20%左右的餐飲、旅遊等行業,目前的恢復程度還不到30%。粗略估算,目前中國經濟仍然處於-20%左右的負增長狀態,並且形成將近20%的隱形失業率

其實,從各家企業到無數員工,各方面現在都希望能夠儘快復工。但問題是,在疫情防控這個大目標面前,尤其是對於所屬區域內零風險的極端追求,導致各地仍然不敢放鬆乃至放棄各類管控措施。

而這些措施不解除,全面復工自然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比如在重慶,很多小區現在還是封閉式管理,導致復工率嚴重不足,整棟樓幾千人只有不到100人可以上班。在北京,有些部門要求公司員工到崗率不能超過50%。即便在那些部分復工的辦公區域,有些地方也不允許使用空調,儘管低溫本身有可能帶來其它疾病的風險。又比如在酒店行業,現在登記住宿變成了一件首先需要上報獲得批准才能完成的麻煩事。

凡此種種,理論上都是為了降低疫情的風險,實際上卻給正常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太多額外的不便,客觀上給全面復工製造了阻礙。

打個比方,這就好像一個人明明來到了杳無人煙的荒郊野外,卻仍然因為恐懼病毒而不敢摘下N95口罩,那麼時間一長,必定會感到喘不過氣來,最後反而形成危害自身健康的後果。

而對中國社會來說,如果說過去一個多月的主要工作是幫人民群眾戴上口罩來抵禦病毒,那麼未來一段時間裡,工作重點就應當是分階段地為中國經濟摘掉“口罩”。

當然,我們所說的摘掉“口罩”並不是要求輕視疫情防控,而是希望將資源集中在重點地區和重點領域。比如根據最近這段時間的數據來看,接下來的防控重點主要是兩個方向:

一是武漢。近期在每天新確診的本土病例中,絕大多數都出現在武漢這一座城市,所以未來必須繼續保持對於武漢的有效隔離,以及儘快診治當地的存量病例;

二是境外。近幾天在上海、北京、甘肅等地區,相繼發現來自境外的輸入性病例,所以從出入境部門開始,政府需要對於境外來客加強排查力度。而在排查過程中,可以借鑑之前對國內各地區劃分不同風險等級的做法,重點關注來自意大利、伊朗、韓國等疫情嚴重國家的遊客,並要求採取包括自我隔離在內的較高的防控等級。相比之下,對於來自其他地區的境外遊客,則採取程度較低的措施。通過這種分級管理的方式,在疫情防控與對外開放之間實現平衡,避免因為一刀切政策而切斷中外的正常人員交流。否則,一旦人員交流受阻,最終必定會讓中國經濟因為開放不暢而蒙受巨大損失。

在將主要資源集中於以上兩個方向的“攻堅戰”之外,中國應當逐步降低其他地區的防控級別,為恢復經濟創造出有利的環境。地區追求“零風險”當然沒有錯,但我們必須搞清楚,追求“零風險”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追求數據報表上的數字好看,而是希望風險歸零之後能夠讓社會秩序正常化。

以江蘇省為例,截止到3月9日,這個經濟大省已經連續20日無新增。在這種情況下,本地的感染風險已經無限接近於零。在這種情況下,沒必要讓全省幾千萬人都因為微乎其微的風險而陷入停滯。所以江蘇不久前調低了應急響應等級,省內復工率也在全國範圍內名列前茅。

但即便是江蘇的恢復速度,也依然存在進一步加快的空間,而且只有一個江蘇加快復工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在有些省份,儘管全省尚未像江蘇那樣連續20日無新確診,但是省內的很多縣市卻早已達到了這個指標,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在省內劃分不同的風險等級,首先確保低風險地區儘快恢復秩序,解除那些需要消耗巨大資源、嚴重降低效率的隔離措施。

實際上,對於國內除武漢之外的絕大多數地區來說,社區感染的風險都已經降到了極低的水平。但政府部門出於思維慣性,尤其還有對於承擔責任的高度恐慌,往往不敢輕易取消或者降低曾在高風險時期採取過的那些措施,導致很多小區仍然處於相對隔離的狀態,很多園區仍然面臨復工受阻的困難。

殊不知,疫情固然是一種風險,但經濟下滑同樣也是一種風險。就算為了防控疫情而暫時犧牲經濟,也必須明白“犧牲”是代價極為高昂的,“暫時”是需要儘快結束的

而現在,其實就到了很多地區應當結束“暫時”的時候了。

肯定會有人擔心,一旦解除部分隔離措施,會不會導致疫情死灰復燃,像兩三個月前的武漢那樣出現“星火燎原”的風險。

實際上,我們所說的降低風險防控措施,並不是徹底放任不管,而是以更為科學和理性的態度,結合近期各地風險防控的經驗教訓,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投入社會資源。

比如當初在宣傳疫情防治時,專業人士往往都會建議“減少人員聚會”。這個理念當然是正確的,但現在社會秩序要恢復,完全阻止人員聚會其實不現實。與其與此採取一刀切的處理方案,不如分層級來考慮問題。

對於人員聚會,我們可以根據規模和風險粗略分為三類:

A、高密度的大型聚會,例如封閉場合的車展。

B、高密度的小型集會,例如餐館、巴士、地鐵等。

C、低密度的個人和家庭活動,例如商店、景點、酒店等。

在這三類聚會中,目前對於A類仍然可以採取限制的措施,至於C類,則可以完全放開。至於跟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B類,可以採取有條件放開的措施,比如在餐館內,可以要求加大桌間距,通過降低人員密度的方式來降低風險,又比如要求乘坐公共交通時佩戴口罩。

即便從繼續防控疫情的角度來看,加快復工速度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穩定人心的最有效方式。

在國際經濟形勢變得愈加複雜的背景下,繼續停滯或者半停滯,是中國經濟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代價。如果因為經濟停滯,導致無數員工失業,無數企業破產,無數行業失去競爭力,其殺傷力絕不亞於直接奪去生命的病毒。

所以,在中國經濟面臨呼吸困難之際,請趕快摘掉束縛中國經濟發展的那些“口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