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月50大城市賣地超5000億,一二線再現“虹吸效應”,你怎麼看?

琅琊榜首張大仙


前兩月50大城市賣地超5000億,確實讓人感嘆現金才是地產中的王者!一二線再現“虹吸效應”,順應了2019年以來土地交易分化趨勢,這種趨勢未來還會延續。

第一、什麼是虹吸效應?

01、物理學

虹吸效應本來是物理學上的概念,是指由於液態分子間存在引力和位能差能,液體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慢慢的流向壓力小的一邊。

說起來很拗口,其實就是生活常識,我們也經常使用,一看圖秒懂!

02、經濟學

在一個國家裡,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總量是有限的,一般決策者就會優先發展部分城市,希望通過“先富幫後富”實現國家富裕。

當資源、人口、政策優先配置後,城市間就會形成比較優勢,長此以往,優先城市就會將其他城市的人口、資本、生產要素吸過來,會對其他城市產生負面影響。

第二、如何看待前兩月50大城市賣地攬金超5000億?

總的來說,從去年12月8日第一例新冠肺炎被確診,到今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宣佈新冠肺炎為乙類傳染病,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起,房地產就受到了來自疫情的嚴重衝擊,尤其是房地產銷售。

相比房地產銷售萎靡不振,土地交易則要活躍很多。除了部分城市因疫情推遲或暫停交易,多數城市土地交易依然活躍。

01、中原地產數據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1-2月全國50大城市累計賣地收入達5180億,同比提高4.1%!

其中,一線城市賣地攬金1433億元,佔比28%;二線攬金2893億元,佔比56%,三四線攬金854億元,佔比16%,一二線攬金額佔據絕對優勢。

02、中指研究院數據

中指院1-2月全國土地成交城市排行榜顯示,成交額TOP10城市累計成交2567億元,同比增長0.08%!

具體城市上,北京攬金673億元排名榜首,上海攬金619億元排名次席,杭州攬金370億排名探花;剩餘7城均為一二線,無三四線上榜TOP10。

具體增速上,一線北京、上海增速較大,分別達14%、112%;二線溫州、南京增幅也很大,分別達1085%、408%,一二線城市虹吸效應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置地聯合體,以311億拿下上海徐彙區黃浦江南延伸段WS3單元等28個地塊,成為上海新“地王”!上海在一線城市中表現亮眼,而同為一線的深圳卻未上榜。

看完中指院1-2月土地交易數據,再回顧下中指院2019年全國300城土地交易數據,300城土地交易額50294億元,同比增長19%!雖然土地交易額再創新高,但交易區域明顯分化。

其中,一二線供需兩旺,房企拿地積極,成交面積同比減少1成,但成交金額同比上漲1成;三四線供需兩弱,量跌價升,溢價率下滑,市場轉冷。

在地產融資政策收緊的背景下,房企拿地迴歸理性,並且在區域上撤離三四線,重回穩定性更好的一二線佈局,既是理性使然,也顯示市場對一二線樓市信心更足;三四線持續低迷,前景黯淡,交易轉冷,資本撤離就在情理之中。

綜合本節分析,全國土地交易分化趨勢早在去年就已顯現,而從調研、決策,再到實施,房企迴歸一二線的決心可能更早,網傳碧桂園從2015年開始就在戰略性地撤離三四線了。

也就是說,土地市場上的一二線虹吸效應早就有了,今年1-2月土地交易再現虹吸效應,只是順延了這種趨勢,而放眼未來,這種趨勢多半都會得到延續。

第三、如何看待一二線虹吸效應?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城市間出現比較優勢,形成一二線虹吸效應,最初可能是出於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後來再現虹吸效應,更多是這種比較優勢不斷加強的結果,所謂“強者恆強”。

01、在房地產業中,為什麼前些年一二線虹吸效應不明顯?

這就要從國家城鎮化戰略和發達國家城鎮化規律說起。

1)發展道路選擇

在城鎮化道路上,世界上有兩種比較成功的發展模式,城市群、都市圈模式和中小城市模式,基於參考這兩種模式,國內有兩種觀點: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

前者主張發展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通過城市群力量提升國家整體城鎮化水平和國家經濟,典型模式國家是美國、日本。

後者主張發展中、小城鎮,通過“點”的提升帶動“面”的飛躍,避免“大城市病”,典型模式國家是德國、意大利。

2015年,國務院“十三五”規劃綱要出臺,城市格局規劃的是“兩橫三縱”,核心內容是19個城市群和2個都市圈。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落地,長三角一體化方案修正為環杭州灣大灣區,2個國家級城市群升級為2個世界級灣區。

“江湖”從此再無異議,大城市派最終勝出,未來國家城市戰略規劃躍然紙上。

從道路研討、形成、決策到最後實施,房地產業在各級城市中是不具有政策優先性的。也就是說,在過去多數年份裡,房地產業在國家政策上,一二線是不具有虹吸效應的。

(2)發達國家城市發展規律

大城市道路既然勝出,自有其優勢,我們來看下美國模式的發展規律。

美國國家調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城市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民進城,第二階段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第三階段大城市郊區化,第四階段大都市圈化。

第一階段,農業人口持續向城市聚集。

人口流動是初級的、就近的,各能級城市基於比農村更好的生活條件、就業機會和教育配套,吸引農業人口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直到出現“劉易斯拐點”,城鎮化速度就會逐步放緩,城市發展開始分化,一二線為代表的大城市就會顯現出虹吸效應。

我們現在在哪個階段?

一般認為城鎮化率達50%後就是第二階段,也就是2011年前後的事情。

這就意味著,按通常標準理解,我們現在城市發展已處在第二階段。

階段特徵是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農業人口進城乏力,城市發展分化,大城市繼續發展,並初步郊區化、衛星城市化,而中小城市基於虹吸效應負面影響,會走向衰落。

哪些是大城市?

雖然第一財經有個商業魅力排行,但就綜合實力而言,社科院的劃分應該更為準確些。

按照社科院關於城市綜合實力劃分,一二線基本都是大城市,三(四)線除了在城市群、都市圈內的衛星城市外,多數都是中小城市。

也就是說,按照美國城市發展規律看,在城市發展第二階段,出現一二線虹吸效應是正常的,不僅表現為資本,在人口、產業等生產要素上也會出現,而在我們國家,還會有政策。

另外,從美國城市發展歷程看,第二階段從1920年開始到1960年結束,先後經歷了大概40年時間,而美國走完第一階段,只用了20年。

結合1998年國務院宣佈房改,福利房退市,住房貨幣化、商品化,到2011年前後,我國大概用了12、13年走完,後發優勢嘛,快些也是正常的。

綜合本節關於城市發展道路和發達國家城市發展規律分析,我國在經歷房地產高速發展之後,出現城市發展分化,土地交易分化,或者說前兩月一二線虹吸效應,其實市場作用是偏弱的,更多還是國家城市戰略這隻“手”在起作用。

02、今後一二線虹吸效應會常態化

從國家城市發展戰略和發達國家城市發展規律看,城市發展分化、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會在今後得到強化,一二線對其他城市的虹吸效應會更明顯和常態化。

(1)人口

從“劉易斯拐點”看,農業人口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過程會經歷兩個拐點,結合2005-2012年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用工荒”、“用工難”現象,我國“劉易斯第一拐點”應該已經到來,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數量和速度會大幅減緩。

城鎮化第二階段規律看,一二線會在人口上保持對其他城市的虹吸效應,這個過程是漸進而長期的,美國花了40年。

(2)產業

產業依託城市,追逐人才、利潤和市場,一二線不斷湧入人口後,會形成更為龐大的消費市場、人才市場、龐大產業。基於“大城市病”、成本控制和環保要求,產業向郊區和衛星城市轉移就是大概率事件。

一二線在產業上,也會形成對其他城市的虹吸效應,並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也會不斷加強。

(3)資本

隨著人口不斷向一二線為代表的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將擁有更為龐大的消費市場,擁有更為強大的產業佈局。

大城市購買力更強,市場更大,前景更好,資本出於避險、追逐利潤、投資前景等因素考慮,自然也會更多地向大城市轉移,一二線在資本上的號召力將更為強大。

總的來說,過去我們處在城鎮化第一階段,不論一二線,還是三四線,都在全面高速發展,都能享受到政策、土地、人口、資本、產業等紅利。

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國家戰略轉向,城市發展分化,一二線將更多地享受到政策、人口、產業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紅利,形成對其他城市的虹吸效應,多數三四線將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掉隊。

因此,前兩月50城賣地超5000億,出現土地交易上一二線虹吸效應,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而只是萬里長征中的一小步。這個信號再次出現,未來出現的頻率和領域會更高、更廣,直到大家習以為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