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50大城市卖地超5000亿,一二线再现“虹吸效应”,你怎么看?

琅琊榜首张大仙


前两月50大城市卖地超5000亿,确实让人感叹现金才是地产中的王者!一二线再现“虹吸效应”,顺应了2019年以来土地交易分化趋势,这种趋势未来还会延续。

第一、什么是虹吸效应?

01、物理学

虹吸效应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由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和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慢慢的流向压力小的一边。

说起来很拗口,其实就是生活常识,我们也经常使用,一看图秒懂!

02、经济学

在一个国家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一般决策者就会优先发展部分城市,希望通过“先富帮后富”实现国家富裕。

当资源、人口、政策优先配置后,城市间就会形成比较优势,长此以往,优先城市就会将其他城市的人口、资本、生产要素吸过来,会对其他城市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如何看待前两月50大城市卖地揽金超5000亿?

总的来说,从去年12月8日第一例新冠肺炎被确诊,到今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新冠肺炎为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起,房地产就受到了来自疫情的严重冲击,尤其是房地产销售。

相比房地产销售萎靡不振,土地交易则要活跃很多。除了部分城市因疫情推迟或暂停交易,多数城市土地交易依然活跃。

01、中原地产数据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1-2月全国50大城市累计卖地收入达5180亿,同比提高4.1%!

其中,一线城市卖地揽金1433亿元,占比28%;二线揽金2893亿元,占比56%,三四线揽金854亿元,占比16%,一二线揽金额占据绝对优势。

02、中指研究院数据

中指院1-2月全国土地成交城市排行榜显示,成交额TOP10城市累计成交2567亿元,同比增长0.08%!

具体城市上,北京揽金673亿元排名榜首,上海揽金619亿元排名次席,杭州揽金370亿排名探花;剩余7城均为一二线,无三四线上榜TOP10。

具体增速上,一线北京、上海增速较大,分别达14%、112%;二线温州、南京增幅也很大,分别达1085%、408%,一二线城市虹吸效应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置地联合体,以311亿拿下上海徐汇区黄浦江南延伸段WS3单元等28个地块,成为上海新“地王”!上海在一线城市中表现亮眼,而同为一线的深圳却未上榜。

看完中指院1-2月土地交易数据,再回顾下中指院2019年全国300城土地交易数据,300城土地交易额50294亿元,同比增长19%!虽然土地交易额再创新高,但交易区域明显分化。

其中,一二线供需两旺,房企拿地积极,成交面积同比减少1成,但成交金额同比上涨1成;三四线供需两弱,量跌价升,溢价率下滑,市场转冷。

在地产融资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房企拿地回归理性,并且在区域上撤离三四线,重回稳定性更好的一二线布局,既是理性使然,也显示市场对一二线楼市信心更足;三四线持续低迷,前景黯淡,交易转冷,资本撤离就在情理之中。

综合本节分析,全国土地交易分化趋势早在去年就已显现,而从调研、决策,再到实施,房企回归一二线的决心可能更早,网传碧桂园从2015年开始就在战略性地撤离三四线了。

也就是说,土地市场上的一二线虹吸效应早就有了,今年1-2月土地交易再现虹吸效应,只是顺延了这种趋势,而放眼未来,这种趋势多半都会得到延续。

第三、如何看待一二线虹吸效应?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城市间出现比较优势,形成一二线虹吸效应,最初可能是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后来再现虹吸效应,更多是这种比较优势不断加强的结果,所谓“强者恒强”。

01、在房地产业中,为什么前些年一二线虹吸效应不明显?

这就要从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发达国家城镇化规律说起。

1)发展道路选择

在城镇化道路上,世界上有两种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城市群、都市圈模式和中小城市模式,基于参考这两种模式,国内有两种观点: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

前者主张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力量提升国家整体城镇化水平和国家经济,典型模式国家是美国、日本。

后者主张发展中、小城镇,通过“点”的提升带动“面”的飞跃,避免“大城市病”,典型模式国家是德国、意大利。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城市格局规划的是“两横三纵”,核心内容是19个城市群和2个都市圈。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长三角一体化方案修正为环杭州湾大湾区,2个国家级城市群升级为2个世界级湾区。

“江湖”从此再无异议,大城市派最终胜出,未来国家城市战略规划跃然纸上。

从道路研讨、形成、决策到最后实施,房地产业在各级城市中是不具有政策优先性的。也就是说,在过去多数年份里,房地产业在国家政策上,一二线是不具有虹吸效应的。

(2)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规律

大城市道路既然胜出,自有其优势,我们来看下美国模式的发展规律。

美国国家调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进城,第二阶段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第三阶段大城市郊区化,第四阶段大都市圈化。

第一阶段,农业人口持续向城市聚集。

人口流动是初级的、就近的,各能级城市基于比农村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和教育配套,吸引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直到出现“刘易斯拐点”,城镇化速度就会逐步放缓,城市发展开始分化,一二线为代表的大城市就会显现出虹吸效应。

我们现在在哪个阶段?

一般认为城镇化率达50%后就是第二阶段,也就是2011年前后的事情。

这就意味着,按通常标准理解,我们现在城市发展已处在第二阶段。

阶段特征是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农业人口进城乏力,城市发展分化,大城市继续发展,并初步郊区化、卫星城市化,而中小城市基于虹吸效应负面影响,会走向衰落。

哪些是大城市?

虽然第一财经有个商业魅力排行,但就综合实力而言,社科院的划分应该更为准确些。

按照社科院关于城市综合实力划分,一二线基本都是大城市,三(四)线除了在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卫星城市外,多数都是中小城市。

也就是说,按照美国城市发展规律看,在城市发展第二阶段,出现一二线虹吸效应是正常的,不仅表现为资本,在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上也会出现,而在我们国家,还会有政策。

另外,从美国城市发展历程看,第二阶段从1920年开始到1960年结束,先后经历了大概40年时间,而美国走完第一阶段,只用了20年。

结合1998年国务院宣布房改,福利房退市,住房货币化、商品化,到2011年前后,我国大概用了12、13年走完,后发优势嘛,快些也是正常的。

综合本节关于城市发展道路和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在经历房地产高速发展之后,出现城市发展分化,土地交易分化,或者说前两月一二线虹吸效应,其实市场作用是偏弱的,更多还是国家城市战略这只“手”在起作用。

02、今后一二线虹吸效应会常态化

从国家城市发展战略和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规律看,城市发展分化、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会在今后得到强化,一二线对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会更明显和常态化。

(1)人口

从“刘易斯拐点”看,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会经历两个拐点,结合2005-2012年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用工荒”、“用工难”现象,我国“刘易斯第一拐点”应该已经到来,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和速度会大幅减缓。

城镇化第二阶段规律看,一二线会在人口上保持对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这个过程是渐进而长期的,美国花了40年。

(2)产业

产业依托城市,追逐人才、利润和市场,一二线不断涌入人口后,会形成更为庞大的消费市场、人才市场、庞大产业。基于“大城市病”、成本控制和环保要求,产业向郊区和卫星城市转移就是大概率事件。

一二线在产业上,也会形成对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并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也会不断加强。

(3)资本

随着人口不断向一二线为代表的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将拥有更为庞大的消费市场,拥有更为强大的产业布局。

大城市购买力更强,市场更大,前景更好,资本出于避险、追逐利润、投资前景等因素考虑,自然也会更多地向大城市转移,一二线在资本上的号召力将更为强大。

总的来说,过去我们处在城镇化第一阶段,不论一二线,还是三四线,都在全面高速发展,都能享受到政策、土地、人口、资本、产业等红利。

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国家战略转向,城市发展分化,一二线将更多地享受到政策、人口、产业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红利,形成对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多数三四线将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掉队。

因此,前两月50城卖地超5000亿,出现土地交易上一二线虹吸效应,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而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这个信号再次出现,未来出现的频率和领域会更高、更广,直到大家习以为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