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文|飛魚說史

蘇聯由於在二戰中工業損毀嚴重,戰後重建時優先發展了和軍事相關重工業,這是蘇聯國家實力不足的體現,斯大林去世後,本來有機會糾正斯大林的經濟模式缺點,但是繼承者赫魯曉夫的改革也沒有做到這一點。1963年赫魯曉夫被政變趕下臺,後繼者加大了美蘇爭霸,冷戰發展到高峰期,蘇聯為了保證對西方國家的戰爭優勢,更多的重心都投入到軍事工業中去,輕工業的處境更邊緣化,直到蘇聯解體也沒有發展出像樣的輕工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全人類來說,是一場災難。

這次戰爭的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前前後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涉及到的人數高達20億。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

根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餘萬人,因戰爭損失了5萬億美元,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級戰爭。

也正是因為這次戰爭的破壞性,讓全世界人們更加懂得了和平的珍貴。

但是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內,世界局勢離“和平”二字還有十萬八千里,因為出現了以美蘇為核心的兩大陣營,並且隨著對抗急劇升級,戰爭的硝煙以另外一種形式——冷戰,悄然蔓延開來。

而這種對抗,還是隨著蘇聯的解體,畫上了一個句號,如果深究蘇聯解體的原因,以輕工業為核心的經濟崩盤則是基礎。

蘇聯作為二戰後的超級強國,在核武器方面已超過美國,那麼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趁機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蘇聯士兵

其實二戰後蘇聯只重視發展重工業,這是因為蘇聯的高級領導人堅信“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爆發。

且聽飛魚細細道來。

蘇聯領導人對經濟發展錯誤認知。

蘇聯作為二戰時期對抗德國的主要國家,其損失是相當驚人的,單單在二戰中的傷亡,就高達2700萬,這也造成了戰後蘇聯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上,勞動力嚴重不足,斯大林當然也看到了這點,他就想到了用計劃經濟代替市場經濟。

在斯大林看來,民眾的生活是次要的,只要保障最基本的吃穿就好,而這點在斯大林看來很簡單,只需動用國家的力量,為民眾提供這些這些,這樣不就解決了嗎,於是蘇聯全盤開始實施計劃經濟。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蘇聯時期的坦克

但是人們的需求不單單只是吃穿那麼簡單,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得知人們的需求是有五方面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斯大林主張的計劃經濟,僅僅只滿足了民眾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此外,這種斯大林模式,其實完全犧牲了市場經濟的活性,當然也會讓一個國家喪失活力,可以說蘇聯的解體,從開始實施這種經濟模式,並且一直未能突破,其解體早已註定。

蘇聯領導人對世界局勢的錯誤判斷。

蘇聯是從二戰的戰火中走出來的,二戰中損失慘重,讓蘇聯領導人意識到了武器強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德軍突襲蘇聯之初,德軍先進的武器在蘇聯內簡直如入無人之境。

此外,戰爭的陰雲並未完全消散的時期,於是蘇聯高層大多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會爆發,於是在一次次的大會中,蘇聯確立了戰後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工產業,這樣一來,才能在將來的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勃列日涅夫

有了這層“共識”,繼斯大林之後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則把這種觀點發揮到了極致,雖然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不過卻以失敗告終,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一躍成為了核武器擁有量超過美國的軍事大國。

這樣的“成就”,讓蘇聯著實在世界面前牛了一把,也極大地滿足了蘇聯上層領導人的虛榮心,他們瞬間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壓到美國的存在,名副其實的老大哥,主宰世界的時間到了,可是疲軟的經濟,在蘇聯內部給了自己致命一擊。

蘇聯以農業補貼工業的代價。

二戰之後,被戰火所洗禮的國家,最先做的就是恢復和自愈,而重點則是在經濟方面,也就是說,此時的蘇聯最應該做的就是發展輕工業,改善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

可是蘇聯卻沒有這樣做,而且繼續不斷的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等,雖然重工業和軍事力量都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處於同一水平,可是輕工業發展十分落後,蘇聯國內很多地方都出現物資短缺,有些地方的居民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蘇聯的主要城市——列寧格勒

但是輕工業滯後,蘇聯領導人並沒有覺得不好,反而繼續以農業補貼工業的方式發展重工業,其結果,就是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了提高,而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停滯不前,甚至還出現了倒退,民眾怨聲載道,對於國家的依附程度,也越來越低。

想想也是,蘇聯民眾要吃喝,要穿衣,而飛機大炮,坦克核武器,這些再多,根本不能吃啊,這也就導致了後期蘇聯解體的時候,民眾看著蘇聯的旗幟降下的時候,沒有不捨,反而是一種可怕的平靜。

飛魚說: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源自於蘇聯領導人錯誤執政策略,他們認為只要重工業和軍備發達,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但是他們卻忽視了經濟因素是一切國家活動的基礎,當西方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內,爭奪世界資源來換取經濟財富的時候,蘇聯的計劃經濟讓其只能望洋興嘆,這導致了後來的戈爾巴喬夫錯誤地認為是制度出了問題。

擁有核武器的蘇聯外部已相對安全,為何不發展輕工業來穩定經濟?

蘇聯士兵

於是開始拋棄蘇聯原有的制度,主張實施向西方和平演變,蘇聯解體也就在經濟無法支撐國家的運轉中,如平地一聲炸雷,瞬間就發生了。

此外,蘇聯高層領導人還想當然的認為,蘇聯內部成員國能為之提供農業和輕工業的支持,即使自己不發展,也能維持生存,比如烏克蘭是有名的糧倉,但是在蘇聯統治時期,這裡卻發生了大饑荒,看似永遠不能發生的事卻發生了,其中的緣由我們想必都心知肚明。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資料:《蘇聯興亡史》、《世界近代現代史》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