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考试延迟,备考不松懈!

在综合素质的考查中,阅读理解题写作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题目,因为在学生时代就考过无数次。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三月了,很多同学已经到了做真题卷复习大分值题型的阶段。

今天,小管家要分享的就是综合素质阅读理解题目的干货,分值14分。

快点跟着一起学吧!

一、阅读理解考什么?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二、阅读理解做题技巧

  • 理解能力

考查方式:

1.文中××词的含义(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这里的××词指的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中××一词的含义?

4. 说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5. 请简述文中“××”的意思。

真题示例: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假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 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 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即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

划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这里的认同是双向的。


1、一方面指作者通过写作或提供读物,寻求并得到现实的读者、未来的读者、可能的读者和市场的认同。


2、另一方面是读者通过阅读来建立与作者的认同。

解题思路总结:

01借助固有含义理解词句

不能抛开词语的原本义不管。原本义是理解的根本。

0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句

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得出切合该词句的特定环境意义的理解。

03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句

先指出修辞方法,对修辞方法进行相应的阐释。解读修辞隐含义,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

04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句

要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 分析能力

考查方式: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2、把握文章思路,总结段意

既包括对语段结构的分析,也包括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要点。

真题演练

庄严的科学殿堂其实是一座仅靠几根“虚空支柱撑持起来的“室中楼阁”,它很像北岳恒山的那座悬空寺——离地五十余米,唯见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上延霄客,下绝器浮”,藏于万仞峭壁之中。


全部科学体系仅仅依靠几条基本假设撑起,这些人为的假设定律你只能接受,必须承认,别问为什么,也完全无须和你讲明道理---“能量守恒原理”“物质不生不灭”“绝对零度不可达”“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相对论假设“光速不变”,量子论假设“能量不连续”一一虽说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经历过严格的验试,但唯独支撑全部科学的这些看似武断的基本假设与定律却全都没有经过任何论证,没有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哪一位权威向你解释过其中的道理。在这些足可视为“天条”的基本假设面前,再桀骜不驯的科学家也得俯首听命,再惯于怀疑一切的科学家也会坚信不疑,都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其实科学理论才是真正的糊涂始,打从根本就没想让你知晓这些基本律则之所以然,然而令人折服的是,这些根本性假设却是那么的做睨自若,安如磐石,经得起佳何问一一纵然无须证实我时,但任何人休想将我“证伪”!全部需要产格证实的科学体系却是靠着几条完全未经证明的假设来走撑一一真乃普天之下最大的“悖论”!然而令人击节叹赏的是,依靠“假设”支撑起来的这屋神圣庄严,坚实无比的科学“悬空寺”竞是何等的宏伟壮观,前来朝拜的科学信徒又是多么的敬畏虔诚!


假说自有假说的威力!其中最有魅力的莫过于化学关于“原子”的假说。自古希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创立“原子论”假说以来,19 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结合定比定律、倍比定律把“原子说”变成为一个科学概念,此后通过一系列化学实验,人们精确地测出了每个元素的原子量,定出了每个原子的化合价,给出了每一元素的“原子序”,写出了由各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式,搭出了立体的分子结构模型,排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甚至建立了庞大的化学工业,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定量生产出了数不胜数的化学制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又有谁见过原子,证实过原子的存在呢?完全没有!无怪乎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在其《基本粒子》一书中承认:关于原子的概念仍旧是一种“假说”!当我们习以为常地享受各种琳琅满目的化学制品的时候,又有谁会去想,独自支撑整座化学殿堂的最主要的支柱,长达两千多年来竟然只是一种虚之又虚,未经证实的“原子假说”!值得庆幸的是,只是在近几十年人们通过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D 总算看到了原子的直观图像。科学从源头上就已成功地驾驭了“真”“假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不仅删繁就简地设立一些假想的,现实并不存在的理想状态(质点、点电荷、点、线、面),还通过精深的悟性确立一些假设定律来作为科学殿堂的支撑。

问题:

以“悬空寺”作比,是为了表明科学体系的什么特点?(4 分)

答案▼

①作者以“悬空寺”作比喻,是为了表明科学体系具有虚空但又坚实无比的特点。


②全部科学体系仅靠几条完全未经证实的基本假设撑起来,但是却神圣庄严,坚实无比,令人敬畏。如同北岳恒山那座“悬空寺”仅靠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却能“上延宵客,下绝嚣浮。”(补充说明)

解题思路总结

01读问题

带着问题读文章,能提高阅读效率。

02归纳段意

读一段,归纳一段段意,并且思考是否与问题有关?有关,保留;无关,略过。

03筛信息

把适合回答问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可以用铅笔做简单的标记。

04后整合

把筛选出来的琐碎词句,整理成连贯的一段话。

05看分值

主观题切不可写成小作文,要根据分数作答。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 探究能力

考查方式:

1、简要概括作者在文段中提出的观点。

2、xx与xx,你更认同哪一点?

“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真题示例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


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跃过或者躲开。有了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者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将书籍作为月亮的人,喜欢在晚上读书。日落西山,热气渐消;月上柳梢,银光乍泄;亮起一盏灯,与窗外灯光辉映;随手从满架琳琅中抽出一本有趣的书,闲读。夜深人静,步出书房,庭中望月,心静如水。他们知道自己是无用之人,但不计较;他们清楚自己在读无用之书,但还是觉得有趣。他们为轻松而读书,借此摆脱生活的沉重。以书下酒,邀月同饮,个中乐趣不图与人分享,只求书不是盗版,酒不是伪劣,月不是假冒。至于白天的事,万事随缘,由它去吧!

白天读书的人,志在将梦想变为现实;晚上读书的人,意在将追梦变成守望。阳光下读书,梦在书外,月光下读书,梦在书中。


(摘编自胡洪侠《书中日月长》)

问题:

“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将书籍当做月亮的人呢”,你更认同哪一类?简要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答案一:我支持“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因为人生在世,我们应该积极作为。只有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获得智慧,才对我们的行为起积极作用,才可以把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答案二:我赞成“将书籍当作月亮的人”,因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享受人生。只有做到豁达,对功名利禄淡然看待,才能够真正享受自由的人生。

解题思路总结

01态度要找准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02态度要找全

通读全文,全方位总结作者观点,不要遗漏。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材料题型多为人文社科类,所涉及范围广泛,材料出处多为教育类期刊文学批评类期刊

因此小伙伴们不妨找一些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

《课外阅读》《当代作家评论》作品阅读,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干货虽好,消化了才有用啊!

阅读理解,教资必考的14分!掌握这些要点,才不丢分

你还想看哪些知识点干货整理?

评论区留言

小管家给你们准备好哦!

往期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