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詩都是他自己寫的嗎,會不會有人代筆?

大毒蘋果


乾隆在位64年,算起來也就兩萬多天,但是他留下來的詩卻超過40000,這麼算來,就是平均每天作兩首,也要60年不間斷。

質和量從來沒人做的很好,打個比方,現在最強的海上兵器是航母,可是一艘航母要造好幾年,但是在一戰的時候,因為航母直接由商船改制,所以幾天就能做一艘。乾隆也是如此,數量上來了,但是質量就下去了。

我們知道古人作詩有個詞很重要——推敲,就是說寫完了之後,要反覆精修,力求把各個方面都做到最好,然後才會得意地給別人看,所以整本全唐詩也就4萬多首詩,竟然和乾隆一個人的產量相差不多。

平均一天兩首詩的產量,當然沒時間去推敲了,所以乾隆的詩多半水平極差,要麼平淡如水,要麼晦澀難懂,更讓人感到難受的是,為了押韻,他還自己造字。

那麼,這麼多首詩,究竟是不是有人給他帶筆寫的?顯然不是。

我們知道,乾隆也是個文化人,而且經常要主持殿試,別人的文采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來。如果請人代筆,那也是因為自己的詩寫的不好,所以請人來做。

那既然是叫人來為他代筆,他會找一個文筆很差的人,寫下那麼多低質的詩篇嗎?當然不會。所以,這些詩詞應該都是他寫的。

那這麼多詩,都是他寫的嗎?他真的能寫得過來嗎?這個問題又回到前面的說法去了,好詩是需要推敲的,但是翻開他留下來的詩,我們看到的幾乎沒有一首精品詩,可見這些詩根本沒有經過反覆的推敲,應該都是初稿即成稿。

講真,筆者也能達到這個產量,甚至不上班的話,產量比乾隆還能高。

但是,代筆沒有,不代表沒人給他修飾過

乾隆四年,1739年的時候,一個叫沈德潛的人中了進士,受到了乾隆的青睞。為什麼一個普通的進士會得到青睞呢?不僅因為他的詩得了皇帝的喜愛,更因為他此時已經六十有七了。

乾隆為二人的相識還專門說過一句話:我和沈德潛的友誼,是從詩開始的,也以詩終。這句話在當時沒人在意,可是在後來竟然一語成箴。

沈德潛為官的時候已經快七十了,十年後,到了1749年,老邁的他主動乞骸骨,回到了老家頤養天年。但是皇帝依然喜歡他,特許他辭官後依然領原來的俸祿。

幾年後,乾隆兩次南巡,他兩次前來接駕,也兩次受到乾隆的嘉獎,甚至喜歡作詩的皇帝,還先後送給了他幾百首詩。

但是,等他死後,乾隆卻找了個藉口,把沈德潛的私稿從他後人那裡借來,說要讀一下,結果發現裡面有些讓他不喜的內容。

原來,當年沈德潛不但幫他校正過《御製詩集》,還為他的詩潤色過。乾隆好面子,這種事情原本沈德潛應該帶進棺材裡面去的,偏偏他以此為傲,雖然從前不敢說,最終卻忍不住偷偷寫在自己的詩集裡面,結果後人可能根本懶得讀他的詩,直接就給到了乾隆手中,被發現了這個秘密。

於是乾隆大怒,藉口他為徐述夔題續,不但奪走了他全部的榮華,還把他屍首扒出來鞭屍,然後推平了他的墳墓。

所以,乾隆雖然沒人代筆,但確實有人為他潤色過,只是那幾萬首粗糙的詩,實在無法全部潤色,所以大部分依然是些不堪一讀的作品。


小小嬴政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煙雨樓用韓子祁詩韻
乾隆
春雲欲灃旋濛濛,百頃南湖一棹通。
回望還迷堤柳綠,到來才辯謝梅紅。
不殊圖畫倪黃境,真是樓臺煙雨中。
欲倩李牟攜鐵笛,月明度曲水晶宮。

這首詩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對於70後80後的人來說,這首詩會很熟悉。是的,這首詩出現在《還珠格格·第一部》當中,乾隆要南遊,讓小燕子背詩才可以出行,很遺憾,小燕子沒背過。這個時候,紫薇出手幫忙了,背了一首乾隆的詩,瞬間讓乾隆寶寶開心的笑了起來。

這首詩是乾隆十六年二月在嘉慶遊南湖時做的。這首詩屬於和詩,用的韻是韓子祁那首詩的。

詩的下闋,“真是樓臺煙雨中”,大家可以詳見這句"多少樓臺煙雨中",可以看出乾隆已經寫不下去了,這句幾乎是硬湊出來的,味道差的很。

網上也很少有這首詩的鑑賞或者賞析,由此可見,乾隆的詩猶不可觀。


詩中最高產的帝王

古往今來,談及帝王的寫詩數量,有一個人肯定繞不過去,他就是乾隆。

弘曆一生寫了4.363萬首詩,這是個什麼概念。要知道,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全唐詩》收錄兩千多位詩人,共四萬八千多首詩。乾隆一人就寫了四萬多首,他一個人寫的詩的數量,差點趕上《全唐詩》了。按乾隆活了88年來算,平均每天寫1.3首詩。真不可謂不勤奮。據說,第二名是陸游,寫過9000多首詩。

乾隆愛寫詩,愛到什麼地步?閒著沒事寫,有事也寫詩,吃個黃瓜寫首詩,登個閣樓寫首詩。關鍵是,上廁所也寫,搞得廁所的紙很緊張,就問你尷尬不尷尬。可是,一個殘忍的事實是,即使唐代詩少,但是,卻首首經典,字字珠璣,可乾隆的詩嘛,雖然寫得多,可經典流傳後世的,一首沒有,就問你尷尬不尷尬。反正我是很尷尬!

既然如此,為何乾隆還要寫詩刷屏呢?寫詩講究的是才華,而不是數量,乾隆為何拼命刷數量呢?

  1. 乾隆想證明自身並非蠻夷,而是文采風流,詩文水平高人一等,堪比古代大文豪,比漢人大家更有才。(很多人認為這一點是無稽之談,其實很正常,清朝皇帝非常討厭別人說他們是“蠻”、“胡”、夷”等)

  2. 乾隆晚年認為自己是完美皇帝,說明乾隆很早時,內心就有超強的“出名慾望”,希望用詩才壓制歷代皇帝。(別以為皇帝就一定出名,在歷史長河裡,你能記得多少皇帝?)

  3. 乾隆想要成為文治武功都好的皇帝。在武功上,有十全武功;在文治上,有《四庫全書》。在個人上,寫了幾萬首詩歌,亮瞎一眾歷史名人。

  4. 乾隆個人喜歡。沒有一定的喜歡,肯定沒有動力寫這麼多詩歌。但這種喜好中,夾雜很多耍數量的意思,即喜好不純。因為乾隆的不少詩歌,是找別人捉刀的。

想不出來別人湊

有一首詩流傳比較廣,那就是《詠雪》。

某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乾隆和沈德潛等一大幫閒人,去西湖賞雪,乾隆張口就來: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乾隆卡住了。

就在冷場之時,沈德潛趕緊接上:“皇上的詩寫得太好了,請讓臣狗尾續貂——飛入梅花都不見。”

當然,關於最後一句,有好多版本,如“飛入花叢都不見”,“飛入蘆花都不見”、“灑落花叢都不見”等,意思差不多吧。

也就是說,雖然乾隆名義上寫了很多首詩,但是其中有很多首詩都是由大臣或者隨身人員幫他寫出來的。


一家之言

身為皇帝,所寫的詩歌,不需要太多,只要真情流露即可,哪怕只有一首,也會讓後世傳頌。

身為皇帝,最重要的是治理國家,而不是到處擺譜,和大臣比水平高低,那只是不成熟的表現。

粗人劉邦就只寫過《大風歌》,卻名傳千古: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造反者黃巢寫過《菊花》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至於曹操、李煜、趙佶等文學大家,就更別說了。但不管如何,誰也沒想過要寫幾萬首詩,欲與天下試比多,乾隆都不一定知道自己一生寫了這麼多首詩,要是知道寫了這麼多,估計在下面也有成就感,要是知道後人對他的詩不屑一顧,估計乾隆寶寶委屈的水淹陵寢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等。


上國史鑑


  中國皇帝,幾乎都作過詩,即便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的流氓皇帝、草民皇帝,情緒到了,也是要作上一兩首詩的,只是他們在舞文弄墨這件事上有自知之明,基本沒有附庸風雅,無病呻吟的時候。正因為是有感而發,不得不發,這兩位留存下來的詩不僅能讀,而且還挺震撼人心。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元璋: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憑嘵嘵問姓名!而中國歷史上最喜歡作詩的皇帝,算起來大概有這麼兩位,一位是隋煬帝;一位是乾隆皇帝。

  隋煬帝是真好詩,好到哪個臣子寫出了佳句,他能嫉妒到要取人家性命,不妨來欣賞兩句——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飲馬長城窟行》前兩句)乾隆皇帝寫詩屬於高產的那一類,寫詩就跟寫朋友圈是的,一生寫了四萬餘首,除了悼念亡妻富察皇后的一些詩,尚有真情實感能看以外,其他的多是慘不忍睹的堆砌,或者流水賬。不妨來欣賞他收入小學課本中的名篇——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按說,如此要麼打油要麼堆砌的詩,不像是老手捉刀代筆而成的。其實不然,乾隆的很多詩,若沒有老手來潤色遮醜的話,直接拿出來,可能更加的讓人無法忍受。改都不知道怎麼改,直接代筆輕易又不敢,幫乾隆洗髒襯衣,這活確實不好乾。在清朝,專門給乾隆洗髒襯衣的,比較有名的一位叫沈德潛,咱們不妨一起來看看此人的命運。沈德潛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到九十七歲。此人不僅活得長,而且位極人臣,官拜太子太傅,雖說這是個名譽銜,但在有清一朝,能有這個頭銜也算是朝中大熊貓了。沈德潛活得長,但發跡卻很晚,考中進士,點翰林那年,他已經是六十七歲的老頭了。按說這樣一個老頭,而且在入翰林之後的例行考試中考的也不好,他不應該有什麼像樣的仕途才對。但凡是有例外。因為乾隆皇帝看中了他的詩,他不僅沒有發下去做知縣,反而走進乾隆的南書房,掛上了“上行走”的頭銜。

  

  此後,憑藉給乾隆洗髒襯衣,此人一路高升,到八十多歲致仕退休前,一直侍奉在乾隆身邊。因此,有人認為,沈德潛其實就是乾隆的槍手,乾隆的詩,尚且能讀的,實際是他的手筆。乾隆大部分的詩,基本沒有任何的才情,而少部分,又很有一些詩情畫意,鑑於此,這種猜想很可能是真的,畢竟一大本乾隆《御製詩集》,總要有幾首能讀的。老名士兼老大臣沈德潛之所以能得到乾隆的青睞,原因有二,一是乾隆確實欣賞他的一手好詩;二是他是個老頭,懂得低調謹慎,沉默是金的道理。然而,虛榮心這個東西是很難抗拒的,沈德潛在乾隆身邊憋了一輩子,打死也不說他給乾隆代過筆,改過文章,但退休回家,人生快謝幕的時候,他終於還是沒憋住,將給當朝皇帝代筆改文章的榮耀寫進了自己的遺稿裡。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是很厲害的,乾隆得知這個風聲後,藉故從沈德潛家人那裡,騙來了沈的遺稿。乾隆具體看到了什麼,不知道,但乾隆的憤怒卻有據可查。乾隆下令,“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諡,僕其墓碑”,總之就差掘墳鞭屍了。有人說,沈德潛在遺稿中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這樣大逆不道的言論,所以乾隆才會這麼待他。但更多的人認為,沈德潛死後倒黴還是倒黴在幫乾隆洗髒襯衣上。有乾隆的原話為證:“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乾隆漢文化水平極高,一生喜愛附庸風雅,活了80多歲,平生作詩四萬餘首,比全唐詩還多(不過可惜沒有一首進入教材課本),可見這些詩的文學性如何,這些詩中大多都是信口即來的“白話詩”,雖然也有像“夕陽芳草見遊豬”這樣的佳句,不過總體質量偏低,所以我認為可以肯定這些詩基本都是乾隆自己所做,即使有大臣代筆也是在乾隆出口的“白話”基礎上調整的。



流氓會武術4226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封建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乾隆還保持著一項世界紀錄:他是全世界作詩最多的人,一生留下的詩作多達43630首。

《全唐詩》收錄了唐朝三百年間的2200多位詩人詩作,共計48900多首詩,從數量上看,乾隆一人幾乎可以匹敵整個唐朝詩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上一趟廁所的時間,就能寫出四首詩來,他十分痴迷於作詩,稍有靈感就會賦詩表達……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都可以用來醞釀詩情。

乾隆的詩作雖然高產,但在創作中幾乎都沒有經過仔細推敲,所以儘管寫了幾萬首詩,卻沒有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代表之作,可見詩情太氾濫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傳說有一年的冬季,乾隆帶著一群大臣在杭州西湖巡遊。這時候天上飄起了紛紛揚揚的雪花,乾隆很是興奮,隨即詩興大發,張口即吟:“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不過,吟到第四句的時候乾隆的腦子突然短路了,翻眼珠拍腦袋愣是想不出來,略顯尷尬。

這時候,有一位叫沈德潛的文官靈機一動,連忙站出來幫乾隆解圍:皇上這首詩真是妙不可言,就讓臣斗膽續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這樣一來,一首歪詩才算完成,乾隆不禁龍顏大悅,據說後來乾隆的不少詩作都經他的潤色修改而成。

由此可見,乾隆詩作代筆的可能性不大。可以從二個方面來分析:首先,乾隆從小就酷愛賦詩,他把作詩當做一種真正的樂趣;其次,幾萬首詩當中沒有留下一首廣為流傳,說明這些詩確實不咋樣,假如真有人代筆,代筆者總得搜腸刮肚寫出幾首好詩來,好歹為自己裝點門面。





古越永哥


前些日子在悟空上回答了一個關於乾隆詩友的問題,資料還在手頭,案上也有大部頭的《清詩匯》。所以擠出時間優先回答這個問題。

稍稍做了點細活兒,查了一下《清詩匯》中選錄乾隆的五十六首詩,共五千字左右。(《清詩匯》是豎排無標點符號的),較長的一首《玉甕歌》四百四十字左右。短的一首標題挺長《李慎修奏對勸勿以詩為能甚韙其言而結習未忘焉因題以志吾過》,詩文二十八字。其它的詩每首大多在一、二百字。大概算算,五十六首詩五千字,每首平均九十字左右。乾隆一生作詩四萬多首,按此估算,每首九十字就是四百萬字左右,而且不算標題。更何況寫詩即使是打油體,也得簡單構思一下,順順句啊。如果是律詩還要調調平仄、看看韻律。那麼,說這四萬多首詩都是乾隆自己寫的,無人代筆,你相信嗎?我不相信。大領導還有文字秘書呢,皇帝的翰林編修侍從能少了嗎?史料中記載乾隆有五位詞臣:大學士梁思正、刑部尚書張照、吏部尚書汪由敦、刑部尚書銜侍郎錢陳群、禮部尚書銜侍郎沈德潛。這五位均有詩才,他們和乾隆可不光是切磋詩藝,其中的沈德潛曾多次以齒衰病噎為由請求退休,乾隆不批:你得把我的詩集編輯校正完了才能走。

其二,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多年(含禪位於十五子顒琰後自封為太上皇帝繼續訓政的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已超過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一年。雖然後人對其評價譭譽參半,但客觀地說,其當皇帝的前期、中期還是很有作為的,政治上矯正祖父康熙之“寬”和父皇雍正之“嚴”弊端,用“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使乾隆朝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氣象;外交上有“十全武功”,開疆擴土,把新疆維族等地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文治方面組織了多次像編撰《四庫全書》、《大清會典》、《周易述義》等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其中工程浩大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保存了許多珍貴古籍,成為中國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在位期間,乾隆還六下江南,這可不是一般的個人旅遊,而是聲勢浩大的皇帝出遊,每次出行隊伍都在萬人以上,極盡奢靡繁華。你說說:乾隆當皇帝幹了這麼多大事:政治、吏治、軍事、文化、遊玩,雖然每件大事、大工程不會是皇帝親力親為,但決定權、掌舵總是要他操心的,他有大把的時間去寫那四萬多首詩嗎?肯定有人代筆,具體代筆的方式你猜吧。可能有他說個大概思路,侍從捉筆的、也可能有手下詞臣揣摩皇帝心思寫好把署名權獻給皇帝的。我看了《清詩匯》中的乾隆的五十六首詩,感覺大多是“辦公體”、“敘事體”。沒啥文采,這也是乾隆作詩數量佔第一、卻幾乎默默無聞的原因吧。


鄭桂軍zgj


2014年,故宮新發現兩箱乾隆皇帝2.8萬首御筆詩稿件,加上之前的總共達到4萬多首,堪稱中國之最,你懷疑是否有代筆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有代筆,也只能是乾隆身邊大臣,至少也是翰林,至於幾萬首裡挑不出一首好的?如果代筆和其他幾萬首相比沒有好到哪裡去,代筆的意義何在?乾隆一向自我感覺良好,自己寫的詩再不怎麼樣,臣子也得捧捧臭腳,既然大家都說好,更沒有必要讓人代筆了。

假設真有代筆,一不小心寫得比乾隆平時好怎麼辦,大家難得碰到乾隆寫首好的,還不往死裡誇,誇完了要知道不是御筆是代筆,大傢伙得多尷尬?就算別人不知道,乾隆自己不尷尬?就像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自己寫50首《醉花陰》和老婆的一首混在一起,不明真相的朋友還是把李清照的列為第一,趙明誠的玻璃心咔嚓碎一地,這要擱乾隆,皇帝還能自我感覺良好?

從內容上看,乾隆寫詩就像發微博,大多記錄生活日常,相當於日記,4萬多首平均起來每天1.3首,不嚴格要求質量的話,一天二首還是可以做到,只是有這精力的人一般都寧願把時間花在質量而不是數量上,既然皇帝身邊的人都說質量可以,乾隆當然就只專注數量了。


we視頻


用德國大詩人歌德的話說,為皇帝潤色修改詩歌的人,就是給皇帝洗髒襯衣的人。

中國皇帝,幾乎都作過詩,即便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的流氓皇帝、草民皇帝,情緒到了,也是要作上一兩首詩的,只是他們在舞文弄墨這件事上有自知之明,基本沒有附庸風雅,無病呻吟的時候。

正因為是有感而發,不得不發,這兩位留存下來的詩不僅能讀,而且還挺震撼人心。

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朱元璋: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憑嘵嘵問姓名!

而中國歷史上最喜歡作詩的皇帝,算起來大概有這麼兩位,一位是隋煬帝;一位是乾隆皇帝。

隋煬帝是真好詩,好到哪個臣子寫出了佳句,他能嫉妒到要取人家性命,不妨來欣賞兩句——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飲馬長城窟行》前兩句)

乾隆皇帝寫詩屬於高產的那一類,寫詩就跟寫朋友圈是的,一生寫了四萬餘首,除了悼念亡妻富察皇后的一些詩,尚有真情實感能看以外,其他的多是慘不忍睹的堆砌,或者流水賬。

不妨來欣賞他收入小學課本中的名篇——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按說,如此要麼打油要麼堆砌的詩,不像是老手捉刀代筆而成的。其實不然,乾隆的很多詩,若沒有老手來潤色遮醜的話,直接拿出來,可能更加的讓人無法忍受。

改都不知道怎麼改,直接代筆輕易又不敢,幫乾隆洗髒襯衣,這活確實不好乾。

在清朝,專門給乾隆洗髒襯衣的,比較有名的一位叫沈德潛,咱們不妨一起來看看此人的命運。

沈德潛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到九十七歲。此人不僅活的長,而且位極人臣,官拜太子太傅,雖說這是個名譽銜,但在有清一朝,能有這個頭銜也算是朝中大熊貓了。

沈德潛活得長,但發跡卻很晚,考中進士,點翰林那年,他已經是六十七歲的老頭了。按說這樣一個老頭,而且在入翰林之後的例行考試中考的也不好,他不應該有什麼像樣的仕途才對。

但凡是有例外。

因為乾隆皇帝看中了他的詩,他不僅沒有發下去做知縣,反而走進乾隆的南書房,掛上了“上行走”的頭銜。

此後,憑藉給乾隆洗髒襯衣,此人一路高升,到八十多歲致仕退休前,一直侍奉在乾隆身邊。

因此,有人認為,沈德潛其實就是乾隆的槍手,乾隆的詩,尚且能讀的,實際是他的手筆。

乾隆大部分的詩,基本沒有任何的才情,而少部分,又很有一些詩情畫意,鑑於此,這種猜想很可能是真的,畢竟一大本乾隆《御製詩集》,總要有幾首能讀的。

老名士兼老大臣沈德潛之所以能得到乾隆的青睞,原因有二,一是乾隆確實欣賞他的一手好詩;二是他是個老頭,懂得低調謹慎,沉默是金的道理。

然而,虛榮心這個東西是很難抗拒的,沈德潛在乾隆身邊憋了一輩子,打死也不說他給乾隆代過筆,改過文章,但退休回家,人生快謝幕的時候,他終於還是沒憋住,將給當朝皇帝代筆改文章的榮耀寫進了自己的遺稿裡。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是很厲害的,乾隆得知這個風聲後,藉故從沈德潛家人那裡,騙來了沈的遺稿。

乾隆具體看到了什麼,不知道,但乾隆的憤怒卻有據可查。

乾隆下令,“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諡,僕其墓碑”,總之就差掘墳鞭屍了。

有人說,沈德潛在遺稿中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這樣大逆不道的言論,所以乾隆才會這麼待他。

但更多的人認為,沈德潛死後倒黴還是倒黴在幫乾隆洗髒襯衣上。

有乾隆的原話為證:“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


黑句本


乾隆的詩當然不都是他自己寫的。

這其實是乾隆本人親自承認的:他有專門的代筆。


乾隆承認有代筆

關於乾隆爺寫詩,有沒有人代筆的問題。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本人承認來的真切。

事實上,乾隆曾承認過自己有代筆:

“……乃朕夙昔稽古典學所心得,實不忍棄置。自今以後,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且朕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轉貽後世之譏。”


也就是說:

在乾隆登基以前,他寫的《樂善堂全集》都是自己動筆。等到當了皇帝,有一半的作品都是詞臣代筆的。

誰是乾隆的代筆者呢?

代筆者當然有很多啦,較為著名的代筆,當屬文人沈德潛。沈德潛是清朝著名詩人。


乾隆曾經評價過沈德潛:朕與德潛,以詩始,以詩終。

乾隆四年(1739年),沈德潛科舉入仕。隨後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可以說是深得皇帝的喜愛。

可惜的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受徐述夔詩案的牽連,“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諡,僕其墓碑”。

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HuiNanHistory


還真是有代筆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壽命最長,實際掌握權力時間最久,主要還是因為圍繞他的各種民間傳說實在是太多了——從各地的民間小吃,到小說裡的“海寧陳家後人”;從所謂“風流天子”的故事,到多到氾濫的乾隆御筆題詞,各種關於乾隆的話題都能夠讓人們津津樂道。今天,筆者就來談談乾隆經常被提及的一個話題——寫詩。

(乾隆御筆題詞無處不在,這是乾隆御筆題寫的“趵突泉”牌匾)

眾所周知,乾隆是一個非常喜歡寫詩的皇帝,其詩作之多令人難以置信。《乾隆御製詩全集》是專門收集乾隆詩作的書,全書共分五集,434卷,收入的乾隆所寫的詩多達41800多首!但是,這還不是乾隆詩作的全部。因為,《乾隆御製詩全集》只納入了乾隆在位六十年期間所寫的詩,並不包括他登基之前和退位之後所寫的詩。他登基之前寫的詩收集在《樂善堂全集》中,退位後寫的詩收集在《御製詩餘集》中,如果把這兩部書裡的詩也加起來,乾隆一生竟然寫了43630首詩!按其一生總共活了不到88年,去除幼年時代,差不多平均下來一天竟要寫兩首詩!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裡面收納了乾隆所寫的43630首詩)

那麼問題來了——乾隆是一個乾綱獨斷、日理萬機的專制帝王,每天批摺子、見大臣、處理政事都忙得不得了了,抽空還要出去巡遊,還要兼顧後宮嬪妃,還要操心皇子們的學習,他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寫詩呢?筆者認為,乾隆能寫那麼多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乾隆確實非常熱愛寫詩。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也是最大的動力。一個人如果對某項活動有特別濃厚的興趣,那就算再忙,也總會抽出時間來滿足這個興趣。乾隆就是這樣一個對寫詩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平生結習最於詩”。在民間傳說裡,乾隆最大的愛好是尋花問柳,遊山玩水,然而對歷史上真正的乾隆來說,寫詩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愛好。不管是在紫禁城中,還是在避暑山莊,抑或南巡的龍舟裡,乾隆只要在百忙之中有一點空閒,馬上就要來寫首詩。他自己也說:“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為詩古文獻。”客觀地說,對一個皇帝來說,在日理萬機之餘以寫詩而不是酒色之類作為娛樂和消遣,確實也算得上是一個高雅的興趣了。乾隆寫詩的天賦確實不高,但能有這份雅緻,也算難得。

(乾隆在《平定臺灣林爽文紀功圖》上題的詩,乾隆時代幾乎所有的宮廷畫卷上都有乾隆題的詩)

第二個原因——乾隆寫詩不喜歡精雕細琢。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的格律詩是很講究音韻、平仄、對仗、用典和語句字詞的。一首好的格律詩,都是要經過作者非常精心的雕琢才能定稿。即便如李白、杜甫這樣的詩才,一輩子留下的經典詩歌也不過數十首,大多數詩人一輩子能留下一首甚至一句經典詩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對於乾隆來說,他寫詩似乎從沒考慮過這些。乾隆自己評價自己寫詩的特點,就是“拙速”二字。“拙”就是“拙樸”的意思,指文字質樸直白,沒啥文字上的修飾,而“速”就是“快速”的意思,就是指乾隆寫詩很快,經常一會兒功夫寫幾首詩出來。正因為如此,乾隆的詩,大多不講究嚴格的音韻、平仄,也很少講究文字的意境,有些詩甚至讀起來都文理不通。但乾隆根本不在意,寫完就扔在那裡,絕少再會回過頭好好精雕細琢修改一番。他似乎從未考慮過要寫出流傳後世的不朽之作——也難怪,人家是皇帝,寫的詩不管好壞都是御製詩,都要被收集到史書中流傳後世,質量不質量的就無所謂了。

(小學語文課本里收入的乾隆《飛雪》詩,倒是很好地反映了乾隆寫詩“拙速”的特點)

(乾隆早年很寵幸的著名詩人沈德潛,就因為敢“搶”乾隆的詩,死後被奪爵毀碑)

第三個原因——乾隆有一幫子“槍手”幫著寫詩。乾隆是個喜歡附庸風雅的皇帝,他的身邊總有不少當時的名士陪著皇帝詩酒唱和,說白了就是陪皇帝玩,讓皇帝高興。比如乾隆朝的著名詩人沈德潛,在乾隆朝早年就特別受皇帝寵幸。還有像錢陳群、張鵬翀這些當時著名的詩人,都曾是乾隆身邊得寵的御用文人。乾隆也自知自己的詩才不如這些專業詩人,所以經常由這些“槍手”寫詩,然後由乾隆略事修改一下,就變成了“御製詩”。又有時,乾隆一首詩剛寫了一兩句,突然感到沒詞兒寫不下去了,就會交給這些“槍手”去代為完成,最後當然也算作“御製詩”。對此,乾隆自己倒也坦蕩,他說:“自今以後,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且朕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貽後世之譏。”不過,話雖這麼說,可是這些“槍手”們要真敢把皇帝的“御製詩”算成自己的作品,那是要出大事的。就拿乾隆前期受寵的沈德潛來說,因為把自己為乾隆代寫的詩收進了自己的詩集,結果死後還被剝奪官爵,砸毀墓碑。看來,做皇帝的“槍手”也不容易啊!

參考文獻:《清高宗實錄》、《乾隆御製詩全集》、《清朝野史大觀》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