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全國的教師們,從你們自身的角度出發怎樣看待中小學生減負?

嵐喬山悅


我們都讀過書,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我一直有個疑問,現在的中小學生的負擔具體指什麼?這個所謂的負擔從何而來?具體是指作業量增加還是現在要學的東西比以前多,這個負擔是學校給予的,還是孩子父母給予的?是因為社會發展而必然的?還是因為最現實的問題“高考”所帶來的的?我個人以為,減負不是一道簡單的2-1=1的數學題,是一個綜合論述題,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答案。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他面對的負擔都是不盡相同的,一個城市孩子和一個農村孩子他們之間的負擔差異是什麼,有人做過統計做過比較嗎?一個學習成績好和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他們之間的負擔差異在哪,有誰說得上來來嗎?父母受過高等教育和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之間的負擔差異在哪,誰有個答案?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減負,這個“負”因人而異具體指什麼,成因是什麼,才能對症下藥?否則都是空談,治標不治本。


睿智視頻技術


我是中學老師,我希望減負。教了20多年了,以前剛工作的時候,我們下午沒課的時候可以娛樂比如唱歌打球下棋等,也可以逛街。學生也是經常組織活動,成績不是也挺好?

現在這樣一天到晚像個神經病一樣,老師就是上課上課上課,學生就是作業作業作業,成績也沒見好啊!

我還是兩個孩子的家長,我也希望減負。看著孩子一天到晚地做作業,心裡實在不是滋味。

我當年也沒這樣啊,不是也考得挺好的?

可是,唉,關鍵是政策要落實到位啊!


家有兒女初長成呢


想減負就要取消中考!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畢業生可以無條件升入初中,所以,小學的老師和學生都很輕鬆,我們這裡的小學生開運動會開一個周,隔三差五搞活動,下午我們初中老師剛去上班,小學生就放學了。然後,小學現在有託管服務,是由家校委員會收錢,然後給老師付報酬的,所以,我們初中好多老師都找門路調到小學去啦!又輕鬆些,待遇又要好些,學生畢業了也沒有一個檢驗教學結果的方式了,你看,學生和老師就減負了。但是,取消了小升初考試之後,我們初中的老師發現,近幾年來我們學校初一的學生基礎越來越差了,我和老公今年教初一,老公說:教了一輩子,終於教到一個學生把“已經”這兩個字都寫錯的啦!以往的學生最多寫錯一個字,這一屆學生有把這兩個字都寫錯的啦!有數學考零分的,我教他們寫自己名字的英文時,好的學生連拼音都沒搞清楚,我也不是要所以,詆譭小學的教育,你想,如果取消中考了,我們初中老師還會去逼著學生背單詞,刷題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就完事兒啦!所以,國家的政策不是隨便可以制定的,制定了下面的執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的,減負絕不是喊一喊就能減下來的!


美洋洋英語



好未來小梁老師


我從事教育20年了,來自我這兒的負擔根本就沒有,現在這些提法反而把我整得戰戰兢兢,小心翼翼!

我歷來堅持的就是:作業太多我批改麻煩,就做不到細心,就不能面面俱到!學生感覺作業多,心裡上也會有牴觸情緒,容易趕任務式的完成,這不是我所希望的!

其實負擔真正來自的是家庭,家庭為啥呢?有來自升學壓力?社會環境所逼!

現在我感覺都把壓力的出處都歸結於我們老師,罪魁禍首是我們老師,真的很冤,身邊的老師也沒有見哪個天天佈置很多作業,特別是小學,作業量很少!說實在的,初中,高中可能確實作業偏多,但科目多,那個可以理解!改革中考難度。高考定終身的制度才能真正解決!我們人口基數大!減負很多時候也只能是一廂情願而已!


楊鍋來了


對這個問題,曾經思考過多次,從教這麼多年,減負的話題已經提了多次,從中央到地方,減負幾年了 ,但是效果大家都到 ,不僅沒有減負,學生負擔反而是越來越重。是什麼原因呢?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更看重自己的教學成績。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衡量一個教師的優劣,就看你的成績怎麼樣。你教的學生的成績好,你就是一個好老師,學生成績不好,你就不是一個好老師。特別是學校,評優選模,就看教師所教學生的成績。而教師晉升職稱,主要看證書。特別是晉升副高級教師,你的證書層次越高,概率越大。我們這裡,你要是有個市優證書,那就ok了。所以,這就逼著老師很抓學生的成績,成績的取得,當然需要學生的努力。學生智力條件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只有多下功夫,才能取得好成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減負就成了一句空話了。


二是,來自家庭,家長也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任何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定的條件,就會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好遮百醜,在家庭裡,只要孩子學習好,什麼都好了。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的家長 ,在孩子完成老師 佈置的作業的前提下,買很多的資料,讓孩子加班加點,吃“額外餐”,甚至我們的不少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休息,心裡就難受。孩子不停地學、學、學,他們心裡才舒服。這是加重孩子負擔的很重要的原因。


三,社會就業壓力增大,也是讓很對家長,老師認識到,只有學習,孩子將來才會有更好的出路。


一句話,越來越嚴重的就業壓力,讓孩子們的學習負擔越來越大。減負成了一句空話。


世問


本人老師,個人認為孩子們確實需要減負。現行的教育制度再不改革,教育真的沒有希望了。

下面是我對未來小學的一個暢想,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但我認為,那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為孩子們好。

小學可以只學語數即可,給學生更多時間進行課外活動和閱讀。

每個學校要有一個規模相當的圖書館,每個學生要保證在校有1--2個小時的閱讀時間。不限篇幅,不要要求讀書筆記和課後心得啥的(有這些東西,學生就沒心情看書了),就安靜的看書,老師們陪著。

學校圖書館星期和假期也要對學生開放,供孩子們免費閱讀。要做聲公益性的。堅持六年,等小學畢業,每個孩子的精神面貌必然會大不一樣。

中小學校每天至少上一節體育課(認真的上)。小學畢業,各種球類運動都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學生個人體質也會大幅度提高。


其他科,音樂,美術也要重視,小學畢業最基本識譜吧,美術基本的素描和簡筆畫要會吧。學校這些課上的好了,家長還用花錢去外面上輔導班嗎?

還要注重書法,人人都要學,從一年就開始,當成和語數一樣的主課去抓。

至於英語,小學不學也可,初中再開始也不遲。科學品社可合併成一門,學生了解就行,不需要考試。

本人小學老師,有時真的是看著孩子們可憐。從一年級開始,揹著沉重的書包,每晚寫作業寫到近10點,沒時間看書,沒時間運動,更不可能有時間玩。

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好多真的是在浪費時間,比如體音美。六年下來,孩子們學會什麼了,體育連正步走都不會,音樂一點譜不識,美術畫朵花也畫不出來。學校的美術畫展都是孩子們在外面輔導班的傑作。乒乓球比賽成員也是在外面上輔導班的那些學生。開這些課的作用是什麼?

如果這些所謂的副科能認認真真的教,學生六年必然會學到很多東西,家長還用花大筆錢去外面上嗎?

小學真的不需要考試那麼多科,只要語數就夠了。讓學生把更多精力放在體音美書法上,放在閱讀上。如果各學能真正重視,很好的執行下去,我們的教育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生如夢LLH


最好的減負就是把考試難度降低,現在無論是中考高考,考試內容就是那些,課本發下來總得學完吧?不然孩子怎麼去參加考試?政史地生這些科目初中學個大概,高中還得再學一遍,為什麼不能初中高中各學一半呢?高中的理化那麼難真的有必要嗎?力學電磁學的考上大學有興趣的完全可以用四年時間把這兩本書搞定,沒有興趣的高考完也基本上還給老師了。

至於選學校就更可笑了,好學校可以根據學校自身情況進行加試,願意學習的孩子自己會學,有上名校想法的孩子或者家庭自己可以學,但是為什麼非要把這個難度加在教科書裡?有的孩子接受問題比較慢,難度加大使他們越來越跟不上,為什麼就不能留級?九年義務教育說的是九年,不是非得上到九年級啊,混到畢業什麼都不會還不如在這九年裡學到點東西來的直接。

有人會說孩子有自尊,同齡人都上高中了他還小學沒畢業會傷自尊的,可是一直當倒數第一他就有自尊了?一個孩子留級三年以上還達不到小學畢業的水平你覺得他會有這麼強烈的自尊意識?說到底是家長的自尊吧。那我就想問一句,孩子前途重要還是那點可憐的面子重要!

教育的話題說到底還是一部分要面子的家長給炒起來的,我的孩子要上重點,讀名校,於是課下請家教,上輔導班,參加比賽,學習特長,然後到處炫耀我孩子多厲害多長臉多有面子,然後帶動了一批相互攀比的人,最後炒熱了輔導班,炒熱了特長班,炒熱了名校,也炒熱了減負話題,到底是誰錯了呢?人口太多導致的競爭壓力大?歪嘴和尚念歪了經?專家在瞎搞?還是我們心態不平衡?


左手推出量天尺


何謂減壓?為什麼要為小學生減壓?摸著孩子沉甸甸的書包,我似乎懂得了什麼。

一天,家長群裡一孩子爸爸問老師睡覺沒?然後老師回覆說睡了。父親生氣地責罵道:“我的孩子作業沒寫完,還沒睡呢,你憑什麼可以睡?”其他家長在聊天框下面也跟著附和說道,是呀,現在孩子的作業太多了,每天不做到12點是做不完的。對此,很多網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作業多,學生負擔大這是個老大難問題。雖然我們的教育局一直在倡導減壓工作。但其實要落實到實處還是一個很艱鉅的任務啊。

因為在小編看來,作業是一種鞏固當天所學內容的一種方式,一味的追求沒有作業,讓學生輕鬆的學習,很難保證學習的效率。而且在小學階段,小學生頭腦發育尚未完善,記憶學習內容的速度也沒有高年級快,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通過作業來檢測當天的學習情況,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做到十二點才是正確的鞏固學習。我們提倡減壓,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並不一定要用大家都減少作業這種方式。

因為學生們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我覺得老師們可以依照學生接受能力的高低佈置不同階梯的作業。比如規定哪些基礎的題目是大家都要做的,然後再佈置一些中等的題目,再接著可以佈置一些額外的題目,讓一些想挑戰自己的同學做。因為這樣可以培養拔高的學生,而如果有一些同學接受慢的可以選擇不做。而做了的同學可以在第二天自己找老師,得到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老師不能因為這個而忽略接受慢的同學。要保證講課進度的一致。不能說給接受能力好的同學佈置了額外的作業,然後讓他們提前學習課本內容,因為這樣是對其他同學的不公平。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再階梯作業中起到作用,因為不排除一部分同學為了逃避作業而說謊,家長應該要在這方面起監督作用。

在我看來,給學生減壓要減到實處,這裡說的實處不單單是減作業。課外輔導班也是個重災區。我們可以從課外輔導班入手,因為很多同學感到壓力的是他們除了在學校期間讀書期間要接受學習,連他們的寒暑假,週六日也要被父母安排上各種不同的輔導班,美術,鋼琴,奧數班等,他們感到壓力的是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他們想和自己的小夥伴出去玩,但是卻被這些輔導班困住了。家長的不認可不理解以及過高的期待與學生的不情願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所以才會造就學生不願意上輔導班,不願意學習的情景。

除了讓孩子們少上輔導班,我覺得還有一個措施就是要讓輔導機構正規化。教育部門應該取締學校校內校外一些不合法的輔導機構,讓一些不合法機構儘快消失。因為很多輔導機構為了省錢聘用的並不是正規的老師,他們聘用的可能只是兼職的學生。他們這些輔導機構的目的只是為了錢,所以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並不好。同時,如果是正規的輔導機構,他們會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制定學習計劃,並不是單純地收錢的,這樣學生學得也會更開心。

部分網友可能還是覺得減少作業更直接一點,因為這樣孩子就有更多時間去玩了,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你的孩子在完成作業這方面是在是比同班同學慢太多了的話,那麼作為家長的你我建議你留意自己的孩子是否對學習存在問題。是不願意學還是真的接受能力慢。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有何想法呢?不管怎樣,小編還是希望你們能和我展開熱烈的討論哦。


慈悲176227602


減負應從高考和教材體系入手

中小學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事實,學生把大把的時間花在了知識積累上,卻很少有時間去享受童年、親近自然、領悟苦樂、體驗人生……換句話說:就是教(知識積累)佔據了大量的教育空間,育(情感體驗)被擠在教育的一角。重才輕德現象,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是不爭的事實。

減負喊了幾十年,均只停留在簡單的“減少作業、減少考試、減少作習時間等“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方面,從來就沒有從教育科學的角度去思考。沒弄清負由何來,難怪減負成空談。

社會用人以文憑、名校生取錄,而名校收生則以文化高分取錄,這就註定了人才市場的競爭方向。知識掌握越全,越有競爭優勢就成了不爭的事實!

高考以公平著稱,是舍此無他的最佳擇生方式。而高考考什麼呢?考文化!這樣,教育孩子學什麼管用呢?當然是文化學習了!因此,誰先讓孩子在文化學習上領跑,誰就爭得了先機,成了家長的共識。“不願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大眾的迫切要求了!這樣,教師減、家長增,校內減 、校外補就成了潛規則。減負何時了。

要真正減負,首先要從高考入手。在文化考試的基礎上,還應納入德的考查份量。至於文化考試考多少科,佔多大比重,德育考查如何進行,佔多大比重,就應研究研究。只要有利於實現教育方針,有利於良性競爭,有利用輸送合格人才,有利於教育迴歸本源就行。

如果高考納入德的權衡後,是不是真能減輕中小學學生負擔了呢?還很難!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教材體系。

中小學的教材改革從來就沒有停過腳步,每改一次都是增加了必考學科科目,又在單科上增加知識積累點面和難度。教材知識點越來越超前,都向基礎教育擠,都往低年級移,而教學課時又越壓越少。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僅給六週的教學課時(近四十課時),二年級的看圖說話,在考試中就變成了看圖寫話,作文由原來的三四年下放到了二年級。幾乎各學科均是如此。學科多了,知識點增了,考試難度大了,能實現減負?能實現開足開齊課程?

名優學校學生是選拔來的,接受現行教材沒大問題,加大點作業量,向家長壓點督導督查任務就能完成。城鎮學校學生因受過完整幼兒教育,家長文化程度相對高於農村,生活圈子的文化氣氛濃,家長懂得些家庭教育,接受現行教材的重負,可能老師、學生、家長苦一點,不擠佔非考學科課時能應付。而廣大農村孩子就吃不消了。他們部分孩子讀過學前班,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圈嚴重缺乏文化氛圍,加之家長重視教育不夠,甚至不知教育為何物,在這種本來就跟城裡孩子條件差了一大截的情況下,不擠佔非考學科課時,誰能完成教學任務?緊趕慢趕趕完課本,學生成績自然是參差不齊。而城裡孩子有地方補,鄉村孩子補的就少了,沒條件啊,家長不會補,老師不敢補,家教請不起,校外補太遠,要進城(至少到鎮)才有啊。再加之不允許留級,部分孩子只能被拖著上路,這些孩子只體會到了讀書的苦,嘗不到成功的樂!讀著讀著,他們坐在教室裡如坐針氈,就得找事兒。久而久之,就成了教師、學生、家長眼裡的“渣“。他們的求學之路是被人為的抽了梯子,不從空中墜下才怪。

學校教育就這樣被文化考試緊緊的纏住,立德樹人方面,自然就成了學校教育的短板。

因此,要實現教育迴歸本源,真正按教育方針劃定的方向走,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讓所有孩子都學有所成,就必不可少地要從教材體系開刀。

教育是萬里長征,得一步一步的走,不可急在一時,更不可搞負重加速賽!教育也不僅僅只是強化文化修養,還有人生歷練、德行修養、精神境界等許多事要做。因此,教材體系要減輕知識積累重負,注重引導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校教育既有充足的育德時間,也有充足的育才時間。一句話就是:知識積累要給立德樹人讓路。只要學校教育真正做到了才德雙修,學生就有動力,有方法,有能力地去自我造就了。高考體系也不應該把知識積累作為取優的唯一,還應科學地納入德的權重。

教材編寫必須科學地按學科所配課時進行編寫,不能各自為陣,都以為自己編寫的學科重要,都要搶佔課時。還必須注意到不同學生群體的認知、智力、教學資源差異來編寫,不能象統編語文教材一樣,只能適合名校生使用。農村學校要完成教材目標,課時就嚴重不足了。

育德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目前還沒有真正能肩負起這一重任的有效教材。我以為,育德教材應該是以做為主的活動課型,而不是說教式的條款背誦課型。

英語課耗了大量教學課時,成了老師、學生的累,卻收效甚微。以前從初一開課,到大學還要過級,而那些過了“級“的學生英語能力又如何呢?不少人看英文電視劇還得盯字幕!於是,有專家就不信邪了:英語課從小學開起,我就不信學生還學不會!城裡學校是開起了英語,許多農村也在課表上開起了英語(沒教師教,只能開在課表上,應付上面檢查)。這樣,且不說小學開英語後,是不是真的迎來了英語課的春天,單就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又拉開了差距,肥肉上又添了膘。並且,英語搶佔了教學課時而其它科教材卻沒有調整,學業負擔不重都難!

值得認真研究啊,我們真的有必要花這麼大的教育資源在英語課上嗎?不少農村連幼兒園都辦不起,就不能把英語佔據的教育資源均點出來,讓山裡娃上上幼兒園?

還想說一點被噴的觀點。工業時代,知識就是財富,知識越豐富越能適應社會。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積累不再有那麼重要了。你需要的話,網絡一搜,要那種知識有那種知識,只要花幾天時間學一下,那些知識就屬於你了。信息時代,智慧和創造力已經超過了知識的分量。因此,教材不應陷進知識積累的泥潭裡不能自拔,應該大敢探索如何利用本學科優勢來培養學生智慧和能力。

當高校選拔學生不再單一以文化成績為唯一標準,當教材科目、份量、難度與課時分配匹配了,學業重負自然可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